2014電子賀卡400_0124  

目前分類:人生雜誌 (1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相片:封堂 ■ 文‧圖/釋繼程發心正確,動機單純,入禪堂。入禪堂前,在堂外;入了禪堂,在堂內。堂外堂內,如何分別?如何分隔?那就封堂吧!封堂,不是真把禪堂給封了,也不是把禪堂分隔內外,而是告訴禪眾,禪修課程開始了。進入禪修密集課程,把禪堂封了,把禪堂的外和內分隔了。這是心理上的,不是事相上的;雖然事相上有儀式,乃至有「結界」,但真正封的是心理上的禪堂。此時的堂外,就是世俗的世界,現實的生活;堂內就是出世的空間,禪修的生活。事相上和心理上的分隔,只是讓禪眾放下堂外的世界與生活,進入堂內的空間與生活。當然事相上的分別,也是明顯的,堂外堂內,常常是不同的空間與生活,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讓禪眾內攝,往內心更深層去修行。堂外的世界,紛擾雜亂,生活,緊張繁忙;堂內的空間,清淨無為,生活,放鬆調和。堂外的心理,攀緣追逐,作息,雜亂無章;堂內的心理,內攝放下,作息,簡單有序。禪眾從外而內,從動而靜,從緊而鬆,從攀附而內攝,從雜亂而簡單……看似堂外堂內兩個世界,兩種生活,就由封堂來隔開,而實際上是心理的追逐與放下的自我調整。若見是心的認識覺知上的一種過程,一切皆空,唯心所造。封非分隔,堂無內外,時時處處皆禪修。2013.12.7太平般若岩第七屆默照禪十(摘自《人生》373期)

封堂

文‧圖/釋繼程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喜找到生命歸依處

十多年來尋尋覓覓, 饒夢霞徘徊各種宗派門口,終於在今年正式「註冊」成為三寶弟子。歡喜之餘,她也勉勵自己精進,在三寶與五戒的引導下,優游人生大海更有方向。

「我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說自己是佛教徒了!」電話那一頭傳來成功大學副教授饒夢霞自信、開朗的聲音,今年三月剛從三峽天南寺參加自我超越禪修營、接受三皈五戒的她,對於加入佛教徒的行列非常歡喜、甚至帶點兒自豪,「兜了十多年,終於找到一個依皈處。」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片:皈依三寶,接著就是要出家了。皈依之後,一定會要求人吃素。皈依三寶,要給寺院很多錢。皈依後,一定會被洗腦,整天往寺院跑……【跨越10大皈依障礙】現象10:皈依誤解一籮筐,讓人裹足不前出家當然一定先皈依三寶,但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基礎,佛教有四眾弟子,指的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居住於寺院,過著修行的生活;在家的則有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男、女居士,擁有一般的家庭生活。皈依三寶只是學佛的入門,不會要求人即刻落髮出家,那是電視劇才會出現的劇情。學佛是循序漸進的,皈依三寶是第一道手續。現代要出家並不像電視劇所描述地誇張,告知寺院住持要出家,馬上就可以出家,以法鼓山僧團為例,要先進入僧伽大學就讀,經過一年的學習後,再由校方評估,並考量自己的意願後,才允許落髮。至於提到皈依,很多人即聯想到要「吃素」,因為一時無法忌口,所以不敢皈依。吃素是從五戒的「不殺生戒」所延伸的,除了希望我們消極地不傷害有情生命,更希望積極地吃素護生。皈依以後,如果還做不到吃素,可以從吃「三淨肉」做起,就是只吃「眼不見殺、耳不聽聞、不為己而殺」的肉類。 很多人對佛教的布施有誤解,以為只有金錢的布施,其實布施的範圍包括奉獻我們的時間、精神、體力,以及分享學佛的好處。布施取決的是我們的誠心與能力,聖嚴法師有一句法語:「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我們,常常追求過多的享受,往往不是需要,只是在滿足想要,應該將「想要」轉化成幫助別人的「需要」。印順長老說佛教像個大花園,皈依三寶就等於進入花園,可以聞得花香。鼓勵您先參加皈依儀式,走進佛教的花園,進一步了解佛法的芳香。聖嚴法師針對社會大眾對佛法的疑問,寫過《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佛教入門》等書,都是值得皈依「新手」一讀的書,可以從中建立正確的佛法觀念,當遇到有人對佛法有誤解時,你也能為其解答,做個皈依接引人,與人結下善緣。(編輯室)(更多精彩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73期)

皈依,穩健踏出學佛第一步

皈依三寶,確立了佛教徒的身分,終於踏在入門學佛的起點上,有了第一步,才能順利踏出第二、第三、第四步……漸漸深入佛法內涵,穩健走在成佛的路上,學佛、學菩薩,開發慈悲與智慧,才能真正與佛相應、契合。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把月亮摘下來~中秋夜談感應

聖嚴法師在微笑聖嚴師父

諸位看到天上的月亮了沒有?誰把月亮摘下來呢?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行(木)    睡好與止觀雙運

2012年6月22日,法鼓佛教學院第一屆學士班、第三屆碩士班與法鼓山僧伽大學畢業生聯合舉辦畢結業典禮,以兼具佛教精神與一般大學傳統意義的畢業典禮與學位服系統,讓海青、袈裟、菩薩衣恢復本有的「研究與修行」並重的意義,以及「悲智願行」菩薩精神。因此,以「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為主標題,期待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能培養具備《菩薩行》歌詞德行的畢業生:「……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讓佛法的智慧燈傳無盡,諸佛子勇猛健康,為茫茫苦海的眾生作舟航,同登寂滅安樂的涅槃彼岸。

2013年6月8日,敝人於第二屆「法鼓佛教學院暨法鼓山僧伽大學畢結業典禮」之「校長致詞」時間,分享〈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以累積「勇健啟航」的健康與智慧資糧。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片:石晉華老師是八月《地藏經》專題的受訪人物,家住高雄,正是發生發生氣爆的範圍,他捎來信報平安,讓我們都放下心!經過石晉華老師同意,分享他深感《地藏經》之不可思議,也懇請大家念佛迴向。7/31晚上幾乎像經歷了一場戰爭,油氣循水溝四竄,最後飽合了,一個火花就全面爆炸,機車汔車從地面炸飛十幾公尺,凱旋、三多路被炸成2至4公尺深的壕溝,路面柏油都翻飛起來。災區封鎖,准出不准入。我們還有電,但電視沒了,撐過天亮,火還在燒。後來朋友Line我,說凱旋、武昌那個加油站溫度降不下來,怕會爆炸,我只能帶媽媽、佣人、姪兒大家倉皇撤離。可是原本出去的路炸翻了,過不去,只能向東上高速公路,我們跑到一家美濃民宿,先過了8/1一晩。後來也是透過Line,得知市區佛光山的普賢寺及南屏別院有收容災民,8/2上午回家拿了些衣物,就轉至南屏別院又過一晚。但媽媽一直失眠,於是8/3硬是回家,一開始還沒水,但現在有了。不論如何,起碼家人都平安。……出事前四、五天以來,我眼皮就一直跳,但我弄不清楚怎麼回事。7/31我租的停車位地主不給租了,我去退搖控器拿押金,跟他說我8/1早上來開走可不可以?他說不行,只好開車離開 (阿彌陀佛)。原本要左轉凱旋路邊找停車位,但車子一直來,我無法轉,就右轉去找,最後停在武昌街。結果原本我寄望停車的二處都炸翻了,我去看現場,所有車都爛了。更幸運的是三信對面的郵局,我7/31才推輪椅帶媽媽去提存款,現在那個郵局都碎了。我們的住家離凱旋路只有40公尺,三多路只距100公尺,但鐵路的空間及一道隔牆緩和並擋住了震波。毒氣竄到凱旋路、三多路、武昌路,三面包圍家裡,但沒進入我們住的巷子。結果,家及工作室毫無損傷,汽車也無一絲刮痕。媽與我都是修地藏法門的,超乎尋常地躲過了許多危險,我無法詳述,但地藏菩薩真有保估,地藏經的經文是真實不虛的。謝謝你們的關心。南無地藏王菩薩石晉華跟著地藏菩薩跑馬拉松

當代藝術家石晉華,為了迴向亡父而專修地藏法門。地藏菩薩堅毅的悲願,支持他走過許多艱難的時刻。《地藏經》的修持融入了他的生活與創作,作品中蘊含著一步一腳印的修行軌跡。

石晉華(當代藝術家)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雜誌編輯部:372期:大孝大願《地藏經》大孝大願《地藏經》

《地藏經》猶如修行地基,不僅契合當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每一個佛教徒提昇生命的基礎。深入地藏菩薩的心地法門,轉化自己的生命向度,才能真正為有情眾生獻上超越時空的祝福。

農曆七月,中國民間稱之為「鬼月」,流行普度祭拜各路好兄弟(孤魂野鬼或餓鬼);在佛教來講,沒有「鬼月」之說,七月是「教孝月」,代表著對父母及祖先的懷念與感恩,各寺院通常會舉辦地藏法會,圓滿慎終追遠的孝心之外,也把照顧人間的慈悲心擴大到照顧一切有情眾生。而地藏法會上誦念的經典,便是有「佛門孝經」之稱的《地藏菩薩本願經》。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鈔經,回歸書寫養心的純粹

寫字不只是寫字,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在微笑  為什麼眾生是眾生

■ 聖嚴法師

所有的眾生原本皆是佛,可是對眾生來說,這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因為佛是智慧圓滿的,而我們卻是充滿了無明煩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善終?76歲善終?!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

蘆葦  近來,我在整理國史館佛教人物口述歷史之關於我的訪談稿時,發現我在出家前之學習時間(1954~1979年,1~25歲)與出家後之學習時間(1979~1992年,25~38歲):包含西蓮淨苑三年的僧團學習、中華佛學研究所的三年時期、日本東京大學之六年留學,合計受到家庭父母、學校師長、社會大眾所護持的時間大約有三十八年之久。雖然可以扣除二年的空軍預備軍官司藥官邸服役時間,不過若要回饋或回報,因為我的工作質量不佳,至少也是需要有三十八年的人生回饋年資,才能平衡。若扣除已經二十二年工作年資,大約還需要奉獻十六年才能回饋圓滿,屆時七十六歲、西元2030年。

如此,我或許需要修改發表於《人生》雜誌276期的拙文〈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2006年8月,後收載於《當牛頓遇到佛陀》)所預估的死亡年份2025年(71歲)。原先我想用huimin2025做為網路名稱,因為可以經常提醒佛教「諸行無常」之法義與修「念死」之法門,倒數計算自己的生命長度。進一步,又想到︰直接用2025,太明顯,不好玩,應編做密碼,跟上最近各種所謂「密碼」的潮流。於是,將huimin2025抽出25(因為2025年常被簡寫為’25),然後重複,成為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不過,若從2025年(71歲)修改為2030年(76歲),似乎也是方便記憶的數字,或許才能回饋圓滿。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解救阿難的摩登伽難~《楞嚴經》啟教因緣

相片:「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懂得放下就自在◎聖嚴法師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的。這小孩是老太太的孫子,老太太就把法師讓的位子給了孫子坐。法師心中嘀咕:「我是看妳站得不穩,才讓座的。」過了兩、三站,那三個人要下車了,老太太轉頭東張西望,不是找法師,而是找後面一位她認識的年輕人,要他過來坐孫子空出來的位子。法師心裡想:「怎麼有這種人啊?我讓的位子,妳不坐了,應該還給我,至少跟我說聲謝謝,竟然還叫別人來坐!」這位法師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說明了人性自私,非常可憐,但連法師也不見得放得下。「放下」是事情過了,就不再牽掛,不再影響到自己。遇事冷靜面對 接受事實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靠近拉丁區,治安不太好,有位女信徒晚上來參加打坐、聽經,就在某個轉角,兩個年輕人靠近她,一個人搶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個人還對她說:「裡面有什麼東西?我去叫他送回來。」結果當然是不會送回來的。這下子怎麼辦呢?她慌了,手足無措,只能來找我想辦法。我說:「快報警。」「面對它」,是冷靜面對自己被搶劫的事;「接受它」,接受這樣的事就是發生了,時光無法倒轉;接下來的「處理它」,就是報警。這位女信徒在這件事之後,再也不敢走被搶劫過的路了,有一、兩年晚間都不敢到禪中心。她覺得太危險,不能再去了;萬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後來整個區域治安變好,她才又回來參加共修。盡力處理 「放下它」不憂慮事情發生了,有智慧的作法是看清情勢,出門盡可能不帶貴重的東西,手提包也不要貴氣的。採取了必要的改變和處置,能預防的都做了,就是處理了,就應該要克服恐懼,要放下。「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憂慮是沒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摘錄自《放下禪》,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2014年4月出版)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290&ClassType=1&CommId=5824楞嚴經》的宣說緣起,乃因阿難尊者遭受邪咒婬術之難,摩登伽女婬躬撫摩阿難,即將毀犯阿難的清淨戒體;佛陀及時派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糾纏,今生終於斬斷情執,共成佛道。

《楞嚴經》的開場序幕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在托缽乞食的路上,因曾聽聞如來訶斥乞食不應分別貧與富,因此發心要行平等慈悲,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的供養功德,所以阿難未加避開出家人不適前往的婬室,而遭遇到了摩登伽女以邪咒攝入婬席撫摩……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源頭,閱讀人間

相片:您曾朝聖嗎?您嚮往朝聖嗎?您不了解朝聖嗎?千萬別錯過《人生》雜誌368期4月號: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佛教徒都嚮往到佛法的源頭──印度巡禮聖跡,朝聖的意義為何?當我們決定向聖地出發,該做什麼準備?本期專題,聖嚴法師教我們朝聖前要做的功課;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分享赴印度朝聖所見所聞對佛弟子生命的啟迪與反思。還有聖跡的起源與朝聖形式轉變,接著到印度、中國、西藏、日本、南亞進行一趟朝聖之旅;即使無法親臨聖地,也可透過延伸閱讀來感受朝聖的殊勝。常霖法師分享印度的出家考驗行、旅遊作家邱常梵隨藏民轉神山深入密境、專業導遊葉聰明帶團朝聖日本的經驗談、學僧演禪法師出家前的日本打工渡假朝聖之旅,不同的聖地,不同的感悟,相同的是憶念佛、法、僧三寶,以及見賢思齊之心。「人生行旅」,分享左菁華用生命菁華演繹的菩薩人生。現代法師法務繁忙,要處理日常作務、帶禪修……難道出家法師全年無休嗎?且聽「西洋僧New Talk」常聞法師怎麼說。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也是《楞嚴經》的啟教因緣,「楞嚴導讀」看佛陀如何解救阿難的摩登伽難。【本期專題】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巡禮聖跡,走向內在旅程【觀念篇】聖嚴法師:朝聖前,必做的功課悟因法師:聖地旅行,閱讀人間【歷史篇】朝聖,追尋覺者的足跡聖地起源與朝聖形式轉變【行腳篇】一步一如來,坐遊佛教聖地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日本、南亞 【創作篇】尋找生命的靈山【分享篇】釋常霖 佛在心中,處處是聖地 邱常梵 極密聖境,加緊精進修行腳步 葉聰明 帶團朝聖,清淨心與佛同行 釋演禪 打工朝聖,堅定出家路 BOX:如何巡禮佛教聖地?朝山的方法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826印度是佛陀的誕生地,也是悟因法師探索佛法源頭的聖地,每次到印度,都有再度回到故鄉的親切歡喜。法師更鼓勵佛教徒發願到印度朝聖,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認識經典以外的印度,親身感受存在日常生活裡的佛法脈搏。

■ 悟因法師(香光尼僧團方丈)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巡禮聖跡,走向內在旅程

佛教聖跡,對於朝聖者的意義,在於它所代表的內在修行義涵。許多古道場或已物換星移,荒蕪頹圮,但斯人已逝,悲智猶在,進入歷代祖師菩薩的內心世界,與自己做生命的結合,才能獲得來自他們的啟發。

相片:朝聖看似旅行,但是朝聖跟觀光的心態可不同呢!聖地究竟要怎麼朝,才能真正以信仰浸潤生命?--------如何巡禮佛教聖地?許多佛教徒都期望,一生至少能到佛教聖地朝禮一次。參訪佛教聖地,應該抱持怎樣的心情?而巡禮聖地又有怎樣的功德呢?經常帶領弟子到印度朝聖的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在聖跡地點必定帶領大眾誦經唱讚、朝山、甚至受戒、迴向;佛學教授楊郁文帶領學生前往印度聖地時,也一定把握時間在現場誦讀、講解相關經典。大部分的佛教徒前往聖地時,也多少會將自己修持的法門現場實修用功一番。與外教徒的朝聖相比,佛教徒顯然是重視聖地但不狂熱,重於在聖地的修行,而不是落在儀式信仰上。這與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講究淨信、證淨,而非教導信眾盲目崇拜的特質,是一致的。《長阿含‧遊行經》有這樣的記載: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這段經文的結語:「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意思是除了得到出世間道果的聖者之外,其他人往生後都可生到善趣的天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也提到:「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想要得到巡禮聖地的功德,該怎麼做?經中所謂「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正是在聖地修行的方法。佛陀時代就有隨念三寶可以入道的方便法門,如《雜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可見,「念佛法僧」、「念佛」的行法,具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印順法師在《華雨集》曾說,憶念三寶六(隨)念法門,是以信為先導的方便。「說到念(smṛti),是憶念,明記不忘,是修行、特別是修習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專心憶念,能趣入定境, 所以說『念為定依』(依定才能發慧)。」印順法師進一步說明:「六念的修習:繫念三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的明燈,荒漠中發見甘泉一樣,內心清淨,充滿了幸福、平安的充實感。憶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淨,憶念(重利他的)如法施捨的功德。有信心,有善行,無論是成為預流(聖者),或還是凡夫,都會上升天國,享受福樂。」依據這樣的修行脈絡,到聖地巡禮,與佛世所傳的憶念三寶得生天界,得入定發慧的法門是一致的。所以,在聖地要修持憶念三寶等法門,達到「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才能有「死皆生天」的功德。而巡禮祖師叢林,甚至塔廟、寺院,也都有同樣的功德。(梁金滿)※圖為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邱常梵攝)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68期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826「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閱讀經典,經文開頭記載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說法的地點,遙遠而陌生;走一趟印度,巡禮佛陀的故鄉,佛教的發源地,人間的、現實的佛陀,佛陀宣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義,乃至昔時聽經聞法的僧眾、護法居士等,都立體而清晰了起來。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懺》入心 時時提起觀照力

相片:新春拜《水懺》,您可知道《水懺》全稱?還有《慈悲三昧水懺法》的懺題有什麼義涵?A:現今的《水懺》通行本,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其中,「慈悲」是大乘行果的心髓,大乘佛教的每一部懺法都是以慈悲為出發點,如《梁皇寶懺》又稱為《慈悲道場懺法》,也有《慈悲地藏菩薩懺法》、《慈悲藥師寶懺》等。《水懺》懺文中,每卷開頭都是「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十六個字,三度強調制懺的用意,在於「愍念眾生」,點出《水懺》三卷的精神內涵,是上承佛陀為眾生與樂拔苦的本懷,與大乘菩薩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相應相契,透過懺悔法門,救度無量眾生。而懺題的「三昧水」或「三昧法水」一詞,是來自〈水懺序〉:「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復與汝為冤矣。」是宋代的撰序者所加。明成祖作〈御製水懺序〉時也直接寫出:「遇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知玄遂演大覺之旨。」「水」在佛典中的譬喻義涵,如《無量義經》卷1〈2說法品〉:「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因此,「三昧水」並非是經過加持的神祕「佛水」,而是以正法為藥,療治凡夫罪垢病苦的「法水」。因此,《慈悲三昧水懺法》的懺題,意謂大眾透過禮拜《水懺》,發自內心發露三障罪愆,開啟心力流水,洗滌因無明煩惱、顛倒所生的種種罪業污垢,並運發慚愧心、厭離心、慈悲心、報恩心、菩提心等增上勝心,開啟自性清淨。(更多內容請見366期《人生》)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759

常藻法師一開始為了滿出家的願而拜《水懺》,但《水懺》引著法師深入觀照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明白一切外在因緣、煩惱、障礙,都是從心而起,懂得去調整自己、修正自己,當修習其他法門時,也更能得力。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水懺》,看見「」自己

人生雜誌編輯部:366期:拜《水懺》,迎好年跨越千年時空,《水懺》舉出的種種罪相,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展開懺本,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坦承過失之後,帶著清淨身心領納清涼法水,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農曆新年到,你「除舊布新」了嗎?除了為生活環境大掃除,心靈累積的煩惱污垢,更需要清理刷洗一番。許多寺院道場在過年期間會舉辦《水懺》法會,便是希望在新年一開始,帶領大眾以法水浣滌三障諸煩惱,淨化身、口、意三業,帶著清淨的身心發下好願,迎向嶄新的一年。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 Taipei, Taiwan

用心惜福的真滋味

有「國廚」美譽的「阿基師」鄭衍基,信手拈來便是一道道美味佳餚,而在這千變萬化的料理手法背後,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則:用心、惜福。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念不離佛

功德堂阿彌陀佛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漢傳佛教經典中西方極樂淨土的教主──阿彌陀佛的聖誕。讓人好奇的是,阿彌陀佛既不是歷史人物,怎麼會有生辰年月?根據史料記載,這天其實是五代永明延壽(西元904~957年)禪師的生日,可是永明延壽出身禪宗,他和阿彌陀佛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民初寶靜法師所著《阿彌陀佛要解親聞記》的記載,永明延壽深受吳越王錢俶的敬重,並尊為國師,有一天吳越王辦供僧大會,來了許多出家人,大眾禮請永明延壽上座,正當永明大師謙讓之際,一個衣著破爛的大耳和尚老實不客氣往首席坐了下來,吳越王心裡很不舒服,但看在供僧的份上也就隱忍下來。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大師學習「平常身心」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 Taipei, Taiwan從韜光養晦的大藝術家,到戒行清淨的苦行僧,弘一大師每一段生命的轉折,讓人驚歎也讓人費解,「做一樣,像一樣」的精神背後,流露怎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在放下提起之間自在無礙?

瘦高挺拔的身材,雙眼炯炯有神,眉宇間泛出俊秀瀟灑,這是藝術家李叔同;轉過身來,一身舊夏布衣掛,光腳丫上一雙草鞋,清臞絕俗的臉龐,有慈藹溫雅的微笑,這是弘一大師。李叔同與弘一,兩個名字,兩段截然不同的生命風光,在同一條河上,波光熠熠。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一大師~ 放下提起平常心 平常中見不平凡

人生雜誌編輯部:364期:弘一大師從「李叔同」到「弘一」,世人常形容他是「絢麗至極,歸於平淡」,而正是在這平凡澹泊之中,讓人感受到深切醇厚的法味,如一彎月的明亮,如一泓水的清涼。

「一句『慈悲喜捨』,安詳靜定,彷彿千萬劫來的滄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書法最難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簡單、安靜、素樸,極簡到回來安分做『一』,是漢字書法美學最深的領悟吧!」這是擅詩文、小說、書法的藝術家身分蔣勳,所形容弘一大師的書法,談的是字,也是人。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虛大師一生護國衛教,全力以赴。如果當初沒有大師的努力和奔走,今天臺灣的佛教也不可能復興。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就是根據大師的思想而來,從建立現代化僧團、落實教育關懷,來實踐大師未竟的悲願,可說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後繼者。

聖嚴法師在微笑 紀念一代宗教師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