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懺》入心 時時提起觀照力

相片:新春拜《水懺》,您可知道《水懺》全稱?還有《慈悲三昧水懺法》的懺題有什麼義涵?A:現今的《水懺》通行本,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其中,「慈悲」是大乘行果的心髓,大乘佛教的每一部懺法都是以慈悲為出發點,如《梁皇寶懺》又稱為《慈悲道場懺法》,也有《慈悲地藏菩薩懺法》、《慈悲藥師寶懺》等。《水懺》懺文中,每卷開頭都是「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十六個字,三度強調制懺的用意,在於「愍念眾生」,點出《水懺》三卷的精神內涵,是上承佛陀為眾生與樂拔苦的本懷,與大乘菩薩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相應相契,透過懺悔法門,救度無量眾生。而懺題的「三昧水」或「三昧法水」一詞,是來自〈水懺序〉:「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復與汝為冤矣。」是宋代的撰序者所加。明成祖作〈御製水懺序〉時也直接寫出:「遇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知玄遂演大覺之旨。」「水」在佛典中的譬喻義涵,如《無量義經》卷1〈2說法品〉:「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因此,「三昧水」並非是經過加持的神祕「佛水」,而是以正法為藥,療治凡夫罪垢病苦的「法水」。因此,《慈悲三昧水懺法》的懺題,意謂大眾透過禮拜《水懺》,發自內心發露三障罪愆,開啟心力流水,洗滌因無明煩惱、顛倒所生的種種罪業污垢,並運發慚愧心、厭離心、慈悲心、報恩心、菩提心等增上勝心,開啟自性清淨。(更多內容請見366期《人生》)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759

常藻法師一開始為了滿出家的願而拜《水懺》,但《水懺》引著法師深入觀照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明白一切外在因緣、煩惱、障礙,都是從心而起,懂得去調整自己、修正自己,當修習其他法門時,也更能得力。

■ 釋常藻(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

2007年,我進入法鼓山僧伽大學就讀,當時非常堅定地想出家,但出家因緣並不具足,最主要是來自俗家親人的反對;班上的輔導法師建議我拜《水懺》,並給了我一本《水懺》懺本。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水懺》,雖然不明白《水懺》的內容,但由於自己出家的願很強,一知道有什麼方法,就全心全意地用。從那時起,我每天禮拜《水懺》,而拜懺的收穫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也才了解《水懺》的內容這麼好、這麼實在。

《水懺》,照見煩惱、習氣
拜《水懺》,就像照鏡子一樣,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一層一層照得清清楚楚,感覺像是從一整面的大鏡子,慢慢變成局部的放大鏡,再變成細部的顯微鏡,將自己的種種煩惱、習氣看得愈來愈清楚。

以前只知道自己做得不夠好,在佛法的實踐上不夠努力,一切只是概念上的知道,卻無法具體而清楚地看到修行的著力點。透過禮拜《水懺》,才真正體認到,原來一切的煩惱、障礙,都是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而來、或是由於六根所造作。

從那時起,我學會在生活中更多時候往內觀照自己的心念,也慢慢開始調整自己。或許是因為自己在修行上更深一層的落實,出家的資糧日漸厚實,許多外在的因緣也不可思議地有所轉變。而俗家老菩薩也在一次法鼓山之旅後,透過親身體驗,接觸了許多不一樣的人,改變了他們的想法,認同我出家的選擇。

剛開始拜《水懺》時,看到懺文中提到,要滅除三障,必須以七種心來面對,其中第一種心是「慚愧」,文中提到我們和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從凡夫身開始修行,世尊早已成佛,而我現在還流轉生死,沒有出期。這段懺文對當時的我,就像一記當頭棒喝,想到自己口口聲聲說要修行,卻經常執著於事相上、打轉於生活的表相,不能時時提起精進修行的心,才會一直在煩惱中輪迴。這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體會到原來並非我們的資質和佛陀差多少,而是我們用佛法的態度與佛陀相距甚遠之故!

拜懺的功能,也在生活中自然顯現。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對話,腦中突然浮現「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這段懺文,其實,類似的「妄語業」在生活中很容易犯,但因為天天拜懺,覺照力變強了,懺文成為很重要的提醒。當下發覺,如果沒有拜懺,我可能又會用以往的慣性去應對,當下又種下一個惡因,自己卻渾然不覺。

相片:賀年上架!《人生》雜誌366期2月號提前報到!拜《水懺》 迎好年農曆年將至,如何為心靈除舊布新?漢傳佛教寺院多以拜懺總結一年,《水懺》是年節期間大眾歡喜參加的年懺法會。拜《水懺》對修行有何幫助?歷史上的悟達國師真的長了「人面瘡」?「三昧水」今在何處?本期專題包括聖嚴法師講新舊歲交接之際拜懺的功能、《水懺》結構解析、《水懺》Q&A,以及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大愛電視臺副總監何建明等分享拜《水懺》的體悟,帶您認識這部懺悔三障的《水懺》,願大眾來年在修行上「快馬加鞭」,勇猛向前。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甲仙,青年藝術家曹一竹因當義工與甲仙結緣,「焦點話題」分享她如何以人物素描募集207個好願,串起甲仙善緣。新專欄「楞嚴導讀」由華梵大學佛學系系主任李治華,帶領我們深入跨宗派寶典《楞嚴經》。「華嚴心鑰」分享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心心念念「當願眾生」,以長養菩薩的悲智與大行。(請洽心靈網路書店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759)

懺悔,最好的修行輔助

出家以後,我開始在觀音法門上用功,但修行路上有許多障礙,一路上還是跌跌撞撞,無法得力,這時,懺悔法門就派上用場了。懺悔,可說是一切修行法門最好的輔助方法,《水懺》非常貼近人性,它講得非常細微,讓我們不斷地看到自己不圓滿的地方,而且還要進一步發願,讓我們提起心力向前。如果我們能在生活當中將身、口、意的行為修正得更好,那麼修持相應的法門時,就可以深刻了解法門修行的內涵,也更能受用。

2013年,我回到馬來西亞道場領執,碰上馬來西亞道場首辦《水懺》法會。因緣際會之下,從自利到利他,延續了這份與《水懺》深厚的因緣。

帶領大眾舉辦共修法會,讓我重新以比較抽離、客觀的態度來分享《水懺》,也讓自己更深一層釐清,從法會共修、拜懺,到拜《水懺》,在修行上不同層次的意義,但無非是藉由拜懺讓我們回到日常生活中,時時提起覺照的能力,提起向內觀照的修行態度,修正我們的身、口、意,淨化自心。

不僅如此,懺文中還告訴我們懺悔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實在很佩服制懺的祖師,將懺文寫得如此深入、細微,即使經過這麼久,依然實用,可以利益無數的眾生。

原本一開始拜《水懺》是為了滿出家的願,但過程中我體認到,一切外在的因緣,最根本處都是從心而起。修習《水懺》,引領我回到內觀的修行態度,了解自己每天面對每個境起了什麼念,會種下什麼因,帶動生活上發生什麼事,產生什麼果,而不是一味地往外求。一切都回到佛法的最核心――因緣、因果觀。梁金滿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6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