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巡禮聖跡,走向內在旅程

佛教聖跡,對於朝聖者的意義,在於它所代表的內在修行義涵。許多古道場或已物換星移,荒蕪頹圮,但斯人已逝,悲智猶在,進入歷代祖師菩薩的內心世界,與自己做生命的結合,才能獲得來自他們的啟發。

相片:朝聖看似旅行,但是朝聖跟觀光的心態可不同呢!聖地究竟要怎麼朝,才能真正以信仰浸潤生命?--------如何巡禮佛教聖地?許多佛教徒都期望,一生至少能到佛教聖地朝禮一次。參訪佛教聖地,應該抱持怎樣的心情?而巡禮聖地又有怎樣的功德呢?經常帶領弟子到印度朝聖的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在聖跡地點必定帶領大眾誦經唱讚、朝山、甚至受戒、迴向;佛學教授楊郁文帶領學生前往印度聖地時,也一定把握時間在現場誦讀、講解相關經典。大部分的佛教徒前往聖地時,也多少會將自己修持的法門現場實修用功一番。與外教徒的朝聖相比,佛教徒顯然是重視聖地但不狂熱,重於在聖地的修行,而不是落在儀式信仰上。這與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講究淨信、證淨,而非教導信眾盲目崇拜的特質,是一致的。《長阿含‧遊行經》有這樣的記載: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這段經文的結語:「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意思是除了得到出世間道果的聖者之外,其他人往生後都可生到善趣的天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也提到:「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想要得到巡禮聖地的功德,該怎麼做?經中所謂「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正是在聖地修行的方法。佛陀時代就有隨念三寶可以入道的方便法門,如《雜阿含經》中佛陀曾教導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可見,「念佛法僧」、「念佛」的行法,具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印順法師在《華雨集》曾說,憶念三寶六(隨)念法門,是以信為先導的方便。「說到念(smṛti),是憶念,明記不忘,是修行、特別是修習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專心憶念,能趣入定境, 所以說『念為定依』(依定才能發慧)。」印順法師進一步說明:「六念的修習:繫念三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的明燈,荒漠中發見甘泉一樣,內心清淨,充滿了幸福、平安的充實感。憶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淨,憶念(重利他的)如法施捨的功德。有信心,有善行,無論是成為預流(聖者),或還是凡夫,都會上升天國,享受福樂。」依據這樣的修行脈絡,到聖地巡禮,與佛世所傳的憶念三寶得生天界,得入定發慧的法門是一致的。所以,在聖地要修持憶念三寶等法門,達到「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才能有「死皆生天」的功德。而巡禮祖師叢林,甚至塔廟、寺院,也都有同樣的功德。(梁金滿)※圖為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邱常梵攝)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68期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826「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閱讀經典,經文開頭記載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說法的地點,遙遠而陌生;走一趟印度,巡禮佛陀的故鄉,佛教的發源地,人間的、現實的佛陀,佛陀宣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義,乃至昔時聽經聞法的僧眾、護法居士等,都立體而清晰了起來。

儘管佛教在印度已經衰滅,每年從世界各地前往印度巡禮聖跡的佛教徒仍絡繹不絕,各大聖地都可見南傳、藏傳、漢傳等各種傳承的修行者、朝聖者,來此追尋佛陀的足跡。

走進聖地,佛法活起來

「看著菩提樹的枝椏,陽光從樹枝間篩下來,有時風吹,有時落下雨來,那裡是世界上佛陀成道的唯一場域,心中格外感動。」多次率團到印度巡禮聖跡的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描述著在菩提伽耶巡禮的情景,讓人彷彿也感受到聖地的溫度,而心生嚮往。

恆河兩岸的大國小城、農墾區泥濘的鄉間小路、郊區曠野的林間樹下,都有佛陀和弟子們的行履、足跡。當親自踏上這塊土地,心靈上也更親近佛陀了。然而,印度髒亂不堪的環境、如影隨形的乞丐、時有所聞的搶劫偷盜,也讓許多朝聖者大感吃驚!

在印度,生與死,貧與富,善與惡……,同時在眼前鋪展開來,彷彿二千多年來,一切都沒有改變。閱讀真實的印度,重新領略經中記載佛陀時代所發生的故事,在心中憶念佛,思惟佛的教誨,或許能隱約明白,昔日佛陀為什麼要選擇誕生在酷熱、髒亂、蚊蟲滋生的印度……

巡禮聖跡,念聖者悲願

佛陀成道後,從菩提伽耶走向人間,宣說所覺悟的真理;隨著僧團的建立、發展,佛法從印度傳向世界各地,在許多國家也建立起佛教聖跡與獨特的朝聖形式,如:中國有諸大菩薩的人間道場、各宗祖庭;巡禮聖地、參訪善知識稱為朝山、參方、訪道等。西藏有「聖城」拉薩、布達拉宮、「聖山」岡仁波齊神山、「聖湖」納木錯天湖等,還有朝禮聖城、轉山、轉湖的傳統。日本佛教有獨特的遍路旅修行方式;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佛國,也有許多重要的歷史聖跡。只要有佛法流傳的地方,就有聖地。

聖地,對於朝聖者的意義,在於它所代表的內在修行義涵。朝聖的重心,在於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的慈悲與智慧,不時省思自己的無明,學習歷代修行聖者的精神。

相片:聖嚴法師曾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到印度朝聖,也曾到中國巡禮名山、禪宗祖庭,行前,法師都會叮囑大家,彷彿也替我們上了一堂行前課!-----------------------朝聖前,必做的功課■ 聖嚴法師朝聖與旅遊所謂朝聖就是巡禮宗教聖地及其遺跡。遺跡本身並不含有神聖的意味,但它曾是發生過神聖事蹟的地方。就佛教而言,為了緬懷佛陀遺留在人間的恩澤,我們以朝禮他的遺跡來表達崇高的敬意,這也是飲水思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表現。旅遊的目的在於賞心悅目、舒緩緊張的身心,以各式各樣的湖光山色、人情風俗,來滿足求知欲,並擴展視野和心胸,所以旅遊本身既是娛樂也是教育,值得推廣。但是朝聖目的並不在於此,因為在聖地所見到的可能只是斷壁殘垣,甚至是一片瓦礫的廢墟。不過,即使滿目瘡痍,蔓草荒煙,還是值得我們追思古人的豐功偉績。在朝聖的過程中,其心情是沉重的,也是嚴肅的。到了聖地之後,每一舉手一投足,就像時光倒流,跟曾經在這些地方活動過的聖人們走在一起。那怕是一塊磚、一片瓦、一粒沙、一張枯葉、一叢枯草,都能使得朝聖者感覺到它跟他們所崇拜的古聖人是息息相關的。到聖地頂禮、膜拜,甚至步步禮拜,是對於他們所敬仰的對象從內心自然流露的一種情懷。因此在朝聖當時,能產生身心的反應和感應;在朝聖以後,也能使其人格品質昇華。所以,做為一個佛教徒,能夠朝禮佛菩薩的聖地,在宗教的信仰和修持上,有其崇高的意義和價值。(摘錄自《佛國之旅》)朝聖的方法我向大家明示了這一次朝聖的宗旨,有這樣的一段話:「我們不是去旅遊觀光,不是去遊山玩水,不是去渡假休閒,而是去修行;我們以打禪七的精神進入中國大陸,而要比打禪七更辛苦。因為禪七相當穩定、安定,只是在一個地方、一個道場。可是我們到了中國大陸,是天天在換地方、天天在移動我們的道場,所以要比禪七更辛苦,請諸位心理要有準備。」因為平常難得有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打禪七,我們也可以嘗試著,每天在活動之中還能體會打禪七的心境,那就是時時照顧自己的心念,不為環境所轉,打坐念佛是修行,走路念佛又何嘗不是修行呢?因此,計畫做兩個星期的修行,而不是遊山玩水。我在行程中,每天都叮嚀大家要進入諸佛菩薩的內心世界,進入高僧大德的內心世界,這就是禪的修行。(摘錄自《步步蓮華》)(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68期)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826

因此,聖嚴法師帶領四眾弟子巡禮印度、中國、西藏的佛教聖跡時,總不忘提醒,古道場雖已物換星移,成為荒丘廢墟;歷史上的祖師們「縱然斯人已逝,他們的悲智猶在」。朝聖,要以這樣的心境去感恩、禮拜、憑弔、緬懷,進入歷代祖師、菩薩的內心世界,與自己做生命的結合,才能獲得來自他們的啟發。

經常隨同上師前往喜瑪拉雅山區閉關修行聖地「貝瑪貴」朝聖的邱常梵,則感受到聖地的所有一切,宛如蓮花生大師化身,山風、草木、霧靄、昆蟲、山溪……,都在宣說法語。對她來說,「身處聖境,浸染佛法的清涼,感念歷代修行聖者的專深修持,自然而然也會加緊精進修行的腳步。」
就像《長阿含‧遊行經》所言,往詣聖跡時,要隨念三寶功德,感恩得到佛法的利益,進一步培養正念,生起宗教情操,成就淨信;進而自覺、覺他,把得自三寶的饒益分享回饋,帶給世間光明和希望。

憶念三寶,親近菩提場

巡禮聖地需要因緣具足,如果還沒準備好踏上朝聖之旅,也別忘了時時憶念三寶的功德,就近親近寺院道場是最佳途徑。

道場,梵語Bodhi-manda,也譯作「菩提(Bodhi)場(manda)」,原是指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降伏煩惱,覺悟「緣起無我」的成道之處,如今則泛指佛、法、僧三寶具足的佛教寺院。親近道場,能為我們啟發正念,幫助憶持三寶,長養菩提資糧,成就慧命與功德。

有形的道場之外,《法華經》進一步指出,凡受持、讀誦《法華經》經卷所在之處,皆是「道場」。《維摩經》又進而將「道場」發揮為修行佛道的內在世界,而有「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眾生是道場、一切法是道場」等經句。意思是,心中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的執著,那就是住於道場;念念保持超越主、客觀的清淨心,當下就是在清淨的佛國。

何處靈山?內在朝聖行

做為一個佛教徒,朝禮佛菩薩的聖地,能啟發我們跨越時空與聖者、法義相遇,對於歷代祖師大德的遺踪芳跡,生起緬懷嚮往而奮勉自勵。或許,真正的朝聖行,不在於朝拜過多少聖地,而在於我們的生命在這些經歷中,開啟了多少美善的面向,銷融了多少貪、瞋、癡煩惱,啟悟了多少隱蔽的覺性。
追尋佛陀的足跡,一條圓滿內在生命的旅程,等著我們隨時上路,走向覺行圓滿,究竟的永恆聖地。

文/梁金滿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8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