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讀書心得~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

(一)摘要 : 

「我今年77歲,我的一生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這本書可說是我一生的回憶、印象及記憶所及,所以不是完整的紀錄;對我來說,個人生命中的細節是不足為道,但對讀者而言,或許會覺得有趣。」敘述師父這一生所經歷的特殊生命行旅。

從生活面角度呈現師父這一生的生命經歷,以及師父所抱持的人生態度。比如師父多災多難的貧困童年、年少因戰亂饑荒而出家、當了十年軍人、三十歲再度出家、師公所給予師父的嚴厲訓練、山中閉關六年,以及師父以小學學歷赴日本留學而取得碩博士學位,乃至於日後師父到了美國...,作為一個跨越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僧侶,所走過的困境、曾歷經的歡喜,和一個東方僧侶如何融入西方社會的歷程。 

(二)心得或省思 : 父母親的善良,不因貧窮而怨天尤人,只知盡人事聽天命,所以一家人在物資匱乏中生活,卻過得很快樂。小時候目睹因天災人禍的存在造成驚嚇,知道任何事擔心是沒用的,唯一途徑「接受它」!而民國初建立,不安、動亂的時空背景,加上戰爭形成所引發人類大逃亡及遷徒,了解到人生是危險的,也是珍貴的。因往昔曾經修行,而且發願來世要精進的修行,透由一個又一個的因緣際會的成熟,成為大修行者,以禪師弘傳佛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當責任,幫助人們離苦得樂。

書中喜愛人物有三:

1.是母親的堅強、認命與智慧,貧窮沒有讓她對生活產生絕望,時代背景的折磨沒有對生命產生否定,認真用心去迎接每一天,而不憤世嫉俗的智慧態度,多讓人折服對宿命的無言及默然接受的人生。

2.師公-東初老人;師父經歷貧窮、好學、戰爭遷徒及際遇挑戰,會以自我認知的人事物不合理而起煩惱的習性;因為東初老人的訓練,例如房間大小搬遷不斷、多看經書、寫文章罵人和進入社區民眾裡弘揚所懂得佛法,或主動跟民眾講解佛法、車資不足等等諸多指令須使命必達,尤其是磚塊黏回及三塊瓷磚的修補;因這些考題所以師父的傲慢、自我、執著少了些,生活諸事中駕輕就熟的平常心應用上了。

3.是鄭介民將軍夫婦;因為鄭夫人以佛教徒用慈悲心,積極遊說同修鄭將軍,因緣巧合護持師父正式離開軍隊,得以再度做出家人。

書中第10章「棒下出孝子」,以哭笑不得的生活點滴養成智慧。此章節是唯一讓我捧腹大笑不已的,因為我的職場也是如此訓練我。

師徒關係,猶如父子,亦如師生,也是道友。師公總有不按牌理出牌的魔鬼點子,師父依教奉行,始終無法弄清楚他的指令是否根本就是胡鬧,不敢違背他。

大小房間搬遷那時我生氣了,說:「為什麼你一直要我搬過來、般過去?」,我抗議著:「我已經搬了5次,我不再搬了!」這位身形如山,曾是大陸最著名的方丈咆哮著說:「這是我的命令。我要你搬,你就得搬!」當我變得只是遵行、不躊躇、不抗議和不厭惡時,東初老人就讓我住定不動了。

被派去買米和油時,他給我的錢只夠買東西,不夠坐車。一包米對我來說太重了,我扛不回來,只好求那些卡車司機載我一程。當我的師父知道這件事後,他對我說:「很好,你給那些幫助你的人有機會做功德。」。

被派去遠地辦事,車資不足,我被趕下車來,真是個丟臉的經驗。從那次以後,我懇求車上的其他乘客幫我付不足的出資,這種方式被東初老人認可,他說:「你讓那些人修行佛法。」。

他要我寫的文章都是在罵人,我說:「如果我老是在罵人,那每個人都要討厭我了。」「你可以用筆名,反正你是一位剛出家的人。你應該發聲,主持正義。」,於是我寫罵人的文章。他看了以後說:「你寫的太差,罵人罵的太過分了。」他一篇也沒登。他說:「罵了這麼多人,你造了很大的口業,應該去禮佛懺悔。」

磚塊重新整理好,「我叫你去整理磚塊,可是你真沒用,這些磚塊本來是好好的,但是卻把它們弄開打碎了。你要把它們黏合好。」起初我真是束手無策,後來奇蹟般地,事情變得容易多了,我終於看出這些磚塊是怎麼拚成的,我可以一天黏回三塊。

當我完成後,師父吩咐我:「現在把這些磚堆起來。」我問:「那要怎樣做?這些磚都破掉過,沒法撐得住。」就在我走著走著時,一個念頭生起-我看到野竽的大片葉子。我把幾塊磚放在一片葉子上,磚頭上面再放一片野竽,這樣我就可以把磚一層一層疊上去,而不會倒下來。當磚塊疊好時,東初老人露出了難得的歡愉。他大笑著說:「你被捉弄了!哈!哈!哈!」他非常自得其樂地說:「這些磚是沒用的,為此你一定對我氣極了!」

廚房牆壁上瓷磚脫落的地方的修補。我進城買了我認為是一模一樣的瓷磚,當我回去後,我的師父說:「過來看看,它們並不一樣,你要拿回去退,並買回完全相同的瓷磚。」「僅僅是三塊瓷磚,磁磚行的人拒絕去找。」「這樣你就放棄了?妳真是笨頭笨腦。去找找看是哪一間窯場造的。」「你真是死腦筋,你只要問是哪一家建築材料行購買他們的產品,然後去那家店買就成了。在那窯場時,你應該問清楚,然後直接去買回來,不就辦妥當了嘛!」。

我覺得又累又沮喪,忍著氣說:「僅僅才幾塊瓷磚而已。」天呀!我曾是軍隊中的軍官,出版社的作家,而現在卻在全台灣到處找瓷磚。「你再說什麼!如果我把兩片膠布貼在你的臉上,永遠留在那裡,可以嗎?」東初老人命令我再出去找瓷磚。我四處游盪,沒有去任何地方,腦中懸念著東初老人的無理要求。我下決心要離開這道場,沮喪到了極點,麻木而無知覺,東初老人探頭進來:「你一整天到哪裡去了?」我拒絕跟他說話。

他走開了,接著拿了三塊瓷磚回來,驚呼著說:「我們真是幸運!我找到了三塊從前廚房整修時留下來的瓷磚,它們夾在牆上的裂縫裡。」他看著我笑:「哈!哈!哈!你又被騙了。你是一個和尚,怎麼可以氣惱呢?我逮住你了,真是十分好玩啊!哈!哈!哈!」然後他就離開了。雖然東初老人折磨我,但他並不是一天到晚都像惡魔,他喜歡開玩笑。今日回憶知道是訓練。決困境的主張,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在此情境真是貼切不過啊!

書中讓我感動的是16章「流浪」 一個偉大的禪師,若沒有經歷物質的貧乏和精進努力是不會成就的,身處異地的語言隔閡,流浪於紐約市裡,一個身穿舊袈裟的和尚借宿門廊,或不知晚上要睡在哪裡,徹夜在咖啡館中與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伍,或埋首在別人丟棄的水果蔬菜堆中覓食。那時候師父已經50出頭了,不再年輕,但是肩負弘法到西方國家的使命卻讓師父內心充滿法喜,這些又算甚麼呢?

東初老人給予的訓練,無論是住在大房間、小房間或教堂的門口外,都不再有差別了。習性使然,所以情緒會受波動,順境自傲當道,逆境自卑作祟,無法當下自我察覺;可師父擁有一顆平常心,放下身段過著流浪生活,讓我心疼又感動不已。(嗚----)天氣寒冷,風很大,夜深了,四周靜悄悄的,我緊裹著僧袍,遊走於市區的街道中。這裡常下雪,因此我自稱自己為「風雪中的行腳僧」。

今生的因果福慧每個人都有,功成名就或默默無聞,端看天時地利人和的淺深成就,沒人有變法刻意計畫自己的人生;師父因時代背景的動盪、前世精進修行願力強、宿世善根隨處因緣和合,讓他一路不曾為了「過日子,討生活」,得到了人生的大方向-將佛法與他人分享。生命的意義成為禪師,生命的目只為弘傳佛法,以風雪中的行腳僧,造就生命的價值。

而我很遺憾當佛教徒是師父圓寂以後的事,不曾真正認識佛法,所以也就沒去接觸道場過,而師父的自傳讓我們知道他也是凡人,生命中的歡笑、感動難過、磨難、無常等等,感恩伴隨人生,用修行已經放下了自我;身體的贏弱及生命力的有限,告知志業未竟之遺憾,老師只是帶著弟子上路修行,弟子必須親身走過這條路,我們以智慧與慈悲在這娑婆世界中,打造一個沒有煩惱的地方,是在此世此地可以達成的,也就是自心淨土。

文/蔡麗華 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