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遇見八十八佛(378)  遇見八十八佛,日日光明普照

禮《大懺悔文》,以覺行圓滿的諸佛為典範,照見自己的煩惱與習氣,隨文發心、皈依、禮佛、懺悔、發願、迴向,改過清淨、發願未來,光明普照生命的每一天。

每年新春,欣姿芳企業董事陳張惠雅都向家人「請假」,到寺院禮懺,「在諸佛的護佑之下,讓人心中感到很平安;當身體拜下那一刻,內心是真真實實地懺悔,可以體會到一種清淨、安定與歡喜。」這堂功課,一禮就是十年。沒有絢爛的煙火,無需喧鬧的歌舞,只是安靜地頂禮諸佛,每念一尊佛名,都讓人歡喜,在佛前懺悔所作所為,內心的幽暗也漸漸變得光明。

遇八十八佛,啟動學佛動力

不僅新春普佛法會常以《大懺悔文》為主要內容,在許多部經典、懺儀和佛事中,也都有機會遇見八十八佛。明清以來,《大懺悔文》更成為寺院的五堂功課之一,被視為佛弟子每日實踐的懺悔行法。晚課時,輕快的梵唄節奏響起,有助收攝一整天紛飛的雜念,僧俗四眾長跪誦念諸佛名號,思惟佛德本願,引發向佛學習之心;而後段誦念懺悔文與普賢菩薩十大願,反省一天的身、口、意三業,發願常隨佛學。

清代書玉法師在《大懺悔文略解》中提出,此文內容簡明扼要,囊括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三種懺儀,涵蓋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五種悔法儀節,是許多漢傳佛教徒耳熟能詳的懺悔法門。

長年禮拜《大懺悔文》的蓮因寺監院育因法師認為,《大懺悔文》以懺悔與發願貫串全篇,尤其一開始先帶領大眾鋪展學佛的發心:「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導佛弟子心懷眾生、發菩提心。懺悔文內容通於懺悔今生與過去生的五無間罪、一切不善業,義理周全,透過全文引導,不僅懺悔自己的過錯,也發願與眾生同證佛道,由「發心」開展成佛的動力。

出家前就日日持誦《大懺悔文》的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健法師也認為,此文兼具懺悔、發願、迴向等多項修行利益,長久熏修,漸漸就能消除個人的障礙,具足修行所需資糧。因此,禮拜、持誦八十八佛,很適合作為剛入門的佛弟子或初出家僧眾的修學恆課,由此培養善根,幫助道心不退。

 懺悔偈  拜八十八佛,提昇生命品質

擔任資訊人員的李宛儒,習慣在早課時拜八十八佛,再帶著安定的身心出門上班;當工作壓力湧現,雖然內心還是會有情緒起伏,但正面解讀之後,她想通「禮敬諸佛」的寓意,把周遭的同事都當成一尊尊的「未來佛」。

「即便一時還不明白道理、還不知道要懺悔什麼,跟隨著禮拜、誦念八十八佛,也能增長善根。」在臺北安和分院接引許多都會人士學佛的監院果旭法師認為,八十八佛文義簡短,是一部濃縮的懺悔法本,內容涵蓋多部經典義理,都是現代人一不小心就會犯下的罪業,很適合初學佛者好好閱讀,以《大懺悔文》為入門磚,再由此進入其他經典的深義。

研究懺悔法門多年的法鼓文理學院講師果慨法觀察,人會造罪的原因,在於有自我中心,既然造業的是人的一顆心,也要從這一顆心開始懺罪,「凡夫犯錯是正常,發現自己犯錯了,才是真正有在修行,知過即改,生命才有改造的力量。」果慨法師表示,只要內心具足對過去罪業的呵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念念之間就消滅已累積的罪業了。

「懺悔完還要發願,方名為懺悔。」果慨法師提醒,懺悔並不只是對著佛像頂禮發露己過,更要觀察過去、發願未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佛菩薩則是來還願。而受報、還債是被動、等待的,有許多恐懼、擔憂與煩惱障礙;發願與還願則是自動自發,把握當下因緣,樂在其中的修行,即便面臨苦難,心還是平穩地歡喜承擔。

因此,《大懺悔文》後段以普賢行願作結,行願的意義在於「以願導行,以行踐願」,再次呼應為眾生發菩提心的前願,因為諸佛菩薩在因地勇於發利益眾生的大願,勇於實踐自己的大願,而能成就佛果。

經常陪伴信眾面對老、病、死課題的常健法師,就從《大懺悔文》體悟到利他實踐的方法:「懺悔是自我反省、自我消融;發願是自我期許;迴向是祝福。《大懺悔文》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的智慧錦囊。」每日唱誦《大懺悔文》更成為他的修定的基礎,讓他在關懷他人時,能夠先安住自己的心,進而看清問題,給予最適切的關懷,讓對方感到安心。

學八十八佛,確立生命方向

學佛路上,我們已經聽聞八十八佛,還要進一步認識八十八佛、學習八十八佛,見賢思齊;帶著清淨的身心發願,確立人生目標,放大心量,期許自己效法諸佛菩薩的格局與視野,積極實踐正向的人生價值,成長自我,讓生命發光,照亮他人!

今天,你想學習哪一尊佛?

(更多內容請見378期《人生》雜誌)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