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過關   禪門過關  向堂主小參,修行不卡關

鬆開關結,禪修真自在

禪修這麼好,想用方法卻狀況連連,坐得順利又可能掉入貪染的陷阱,變成修行的障礙。別氣餒!如實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從日常生活開始調整自己,發起利他的菩提心,障礙,正是自我成長的契機!

聖嚴法師曾說,打坐有三項功能:一是達到身心平衡,二是達到精神穩定,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禪修這麼好,正是許多人需要的心靈處方,但是初學的新手,常常因為身心上的不調,或是缺乏正確的觀念,而打退堂鼓,實在可惜。

最常見的就是一上坐五分鐘就腿痛,身體緊繃,痠、麻、痛、癢全都出現,或是嚴重昏沉,坐上蒲團就猛點頭,也有人被紛飛的妄念干擾,一點都用不上方法……進了禪堂才發現──身體不聽我的話;其實,這正反映了「你也從來不聽身體的話」。
身心不調,身心皆有礙


不妨回頭檢視自己平常的生活習慣,身心是否習慣性地緊繃,作息也不規律,常常睡眠不足?若再加上一心多用、用腦過度等,在蒲團上陷入昏沉或是經常被妄念帶走,自然也不難想像了。

事實上,每個禪修者在真正用上方法前,都有一段漫長的調整過程。法鼓山禪堂堂主果元法師分享,初學打坐時,他也經歷過腿痛、緊張、控制呼吸等狀況,「我沒有想過放棄,可以說是愈挫愈勇。」法師數十年來持續努力練習,透過禪法轉化生命,成為自在安定、自利利人的禪修老師。

除了身體方面的狀況,我們也常將求快、比較、競爭的習性帶到蒲團上,身心還沒放鬆就急著用方法,期待早日達到某種境界或開悟,卻反而欲速則不達。禪堂成員常源法師初學禪修時,就曾經因為方法用得太急、太緊,結果傷了身,妄念還更多,經過善知識提點,才明白放鬆身心是最重要的基礎。

至於修行經驗豐富的「老參」,打起坐來連香不斷,身心舒服愜意,更要特別留意「順境」的障礙。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認為,老參們要特別覺察心理上的禪病──是否掉入無記,忘了用方法而不自知,或是因為禪修有成而自滿驕慢,喜歡表現自己的修行體驗,成了到處「炫富」的「禪修土豪」!

現代人喜歡追求速效,就連修行也追求快速開悟,經常在世界各地帶領禪修的繼程法師觀察發現,由於缺乏正確的知見,如果又遇上煮「速食禪」或「快餐禪」的「煮師」,難怪會出現這麼多印可「開誤」的「豆腐印」現象,這對佛教的弘傳與發展影響很大,值得警惕。法師提醒:「祖師都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才開悟,何況是我們?」

小參  頓悟法門,漸漸修

聖嚴法師指導禪修時也經常提醒禪眾,禪修就蓋房子,雖然有頓悟的可能,但是還是要從戒、定、慧下工夫,才能紮實地打穩基礎,漸漸趣向解脫。

禪修,幫助我們如實面對自己,讓我們逆著心中長期以來的貪、瞋、癡惡習前進,猶如逆水行舟,所以,遇到障礙別氣餒,這表示您已經踏上修行的起點!
障礙正是成長的契機,可以藉此看到自己的問題:是不是觀念偏差了、方法用錯了,或是平時的習慣不良所致?經常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持續抱持信心如法修行,重新調整再出發,就能漸漸體會到禪修的好處,透過禪修開發智慧與慈悲,讓生命持續向上提昇。

尤其不要小看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它們都是禪堂生活的延伸,都是修行用方法的時機。禪門當中,有許多調整身心的助行,最基本的就是「調五事」──調整飲食、睡眠、身、息、心,舉凡作息、姿勢、飲食都有適當的方式,態度一貫是放鬆而專注,還有拉筋、瑜伽運動、經行、拜佛等動中禪,都能將粗重的身心愈調愈柔軟。

至於調心,更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果元法師相當重視在生活中調心,「少欲知足、簡化生活」是法師的生活原則,依著單純、固定的作息生活,心思不會散亂;時時觀照內心,放下心結、罣礙,當煩惱減少,或煩惱的時間縮短,就是進步了,禪修也會順利一點。

傳燈院監院常乘法師則鼓勵修行者,要發願持續做定課,十幾年來,法師不論再忙,早、晚固定打坐,也常常提醒自己回到學佛的初心,「把基本工打穩了,修行的方向會更清楚。」

修行不只是為了自己,還需要發菩提心,果元法師也鼓勵禪眾遇到修行上的障礙時,要多布施、為大眾奉獻服務,以此來淡化自我中心,累積福德資糧。來自香港的傅子義,每年來臺灣打兩次禪七,除了自己精進用功,也經常擔任法會監香、道場義工或關懷員,他說,與更多人廣結善緣,一同修學佛法,收穫最多的還是自己,修行的路也更順利、無礙。

禪無門,過關靠自己

「禪本無門,到處都可以進來;禪本無關,是我們給自己設了很多關,祖師大德早就告訴我們:『直心是道場。』」繼程法師經常提醒禪眾,「只要有信心,必定能見到本來面目,發現內在的寶藏。但關還是要自己過,實際用功還是要靠自己!」

修行是生生世世的功課,本來就會進進退退,只要放掉追求與期待,放下對抗與逃避,如實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老實地持續用功,因緣成熟時,自然能見到本地風光。

文/陳慧蓉菩薩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83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