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選擇題早餐午餐晚餐

一般人一天吃三餐,那出家人一天吃幾餐呢?佛陀時代,比丘們是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常寬法師則根據修行狀態不同而調飲食,從平常修行的一日三餐,到精進禪修的一日二餐,以及閉關的日中一食,體驗到「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穩快樂」。

貝果

出家以前,一直以為每天吃早、午、晚三餐,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出家之後,才發覺配合修行的需要,用餐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與組合。

(1)選擇日中一食,一天只吃午餐。
(2)選擇過午不食,中午以前吃完早餐+午餐。
(3)選擇一日二餐,就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早餐+午餐、早餐+晚餐、午餐+晚餐。
(4)選擇三餐正常,這是一般人從小到大的飲食觀念;醫師這麼建議,父母這麼叮嚀,老師這麼吩咐。
(5)選擇過「五」不食,一天吃五餐,不吃第六餐:早餐、上午茶、午餐、下午茶、晚餐。這是法鼓山接引
眾生的善巧方便,於某些特定的禪修營,所做的飲食安排。我擔任禪修營監香時,曾體驗過幾次。

配合修行,調整飲食習慣

綜合以上五種用餐方式,將自己修行生活中的飲食分為三類:

第一類:精進修行的時候,如果是閉關,選擇日中一食。體驗佛陀時代的出家生活。

因為佛陀在《中阿含經》裡是這麼說:「我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當學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從觀念上可以理解,一天只吃一餐,符合「無為無求,身體輕便」。

但是,唯有親身經歷一段時日,才能體會「無有病痛,氣力康強,安穩快樂」。

第二類:精進修行的時候,如果是禪七,選擇一日二餐。三種組合方式:早餐+午餐、早餐+晚餐、午餐+晚餐,我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是早餐+晚餐,因為每隔十二小時,很平均。

第三類:平常修行的時候,選擇正常的三餐,隨眾作息,隨眾過堂。

第一聲聞多飲食者跋提婆羅

《增壹阿含經》記載了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恆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梵行。」

爾時,跋提婆羅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氣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還家。」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聽汝壞齋,通日而食。」
跋提婆羅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
爾時,世尊默然不報。

這是佛陀時代「第一聲聞多飲食者」吉護比丘的故事。當佛陀告訴諸比丘「日中一食」的好處,希望比丘們也能如此訓練自己時,比丘跋提婆羅(吉護)告訴佛陀說無法僅僅日中一食,於是佛陀准許他外出托缽時,可以吃完一份,打包一份,跋提婆羅卻說自己還是沒辦法遵行;最後佛陀准許他整日都可以吃東西,跋提婆羅又說自己還是做不到,佛陀只好任由他去。

後來發生黝黑的迦留陀夷比丘傍晚時分去乞食,因天色昏暗導致懷孕的婦女驚嚇流產,佛陀因此制定比丘「日中而食,不得超過午時」的戒條。之後,三個月不敢去見佛陀的跋提婆羅,在阿難陪同下向佛陀誠心懺悔,佛陀告誡他:「當念少欲知足,不起貪想及勿興諸亂念。」從此跋提婆羅自制並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文/釋常寬(法鼓山寺院管理副都監)

BOX:我的修行體悟

一日一餐,身體輕便,心理清淨。
一日二餐,身體適應,心理調適。
一日三餐,身體需要,心理配合。

更多內容請參閱人生雜誌第385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