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四念處 樂在修行~《佛說無常經》第五堂活動報導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往往處於身心緊繃狀態而不自覺,1月22日《佛說無常經》第五堂課,常持法師在上課前藉由短短幾分鐘,帶領大眾以平心靜氣的覺受,享受呼吸、保持對心的清楚,達到身體的放鬆,體驗靜坐是最好的安心法寶。

 禪修入門    透過身體的感覺、清楚呼吸的狀況、察覺心念的變化,身心就能體驗真正地輕鬆自在。為了清醒地將心維持在一個方法上,訓練心的集中,法師接著為大眾介紹「三時調三事」在日常生活的運用,所謂三時:入靜、止靜、出靜。三事:調身、調息、調心。法師指出,無論行住坐臥任何一個階段,都應清楚所緣的對象、當下的因緣,與調身、調息、調心之間的關聯,讓念頭從局部成為一個整體。法師舉出以看電視為例:當打開電視是「入靜」的階段,看電視之前先將坐姿、呼吸與心情調好,看電視的過程是「止靜」,清楚心的狀態,享受看電視的樂趣,最後把電視關掉便是「出靜」。法師強調生活中,即便在刷牙、洗臉,先放鬆身心察覺身體情況,入靜的調身、調息、調心要確實,須善用其心,便能在平常日用中實踐佛法,了解禪修生活的真正意涵。

  了解放鬆的好處之後,經言:「稽首歸依妙法藏,三四二五理圓明,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咸到無為岸」。「三四」、「二五」,指的是三十七助道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用三十七種方法來幫助我們證得菩提涅槃的果報。分別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法師接著為大眾說明,佛法不離開四諦,四諦是佛法的根本,佛經裡講「三轉四諦」,是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開示,對方是上根機的人,就用示相轉;是中根的人,就用勸修轉;是下根的人,就用作證轉,以種種事、理舉例,講述苦集滅道的道理。

此外,在修四念處之前,應先修習五停心做為準備功夫,因為要修好四念處,就必須先攝心,讓心安定下來,一旦得定了,就可以觀四念處,進而開發智慧。五停心觀包括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至於第五項,則視宗派而有界分別觀或念佛觀兩種修行方法。下課了,法師一聲「出靜」,學員們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下次上課2月19日 歡迎您~

活動照片

文/李瑛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