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047       照片  佛教藝術課程感言

話說當初報名「佛教藝術」課程的緣由,是因自己所拍攝有關寺廟、佛像等照片被熱心師姊翻閱後,她們便極力推薦我參加。因個人平常對各類宗教及相關書籍有興趣,唯獨對佛教經典內容感到生澀、難懂而無法了解。退休後,便又燃起想再次接觸的念頭,因此,因緣際會之下報了名。

上課之前,對佛教藝術內涵,可謂是全然的門外漢,舉其瑩瑩大者,如:佛塔建築、佛像的雕塑風格方面;譬如佛塔,對它的起源、造型(現在已知有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等形制區隔)、它所代表意義、出現的朝代(如古印度的塔、傳入中國後各朝代的塔等);何謂犍陀羅或秣菟羅樣式,那些是笈多王朝時代或鹿野院風格所建等,由於過去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當然辨別不出其差異性。

對於各類雕像,如佛 ' 菩薩 ' 天王 ' 協侍 ' 供養人等;因之前大都不僅不識,自然難以區分。至於雕像衣著裝飾方面,所謂薄衣貼體、皺褶、左披右衽等;身上裝飾方面;如臂串、瓔絡、頭冠、頭光、背光等所有名詞,也一概不曾聽聞。手印;原來佛像手的塑造還有如此多的學問,舉凡禪定印、說法印、觸地印,與願印、法輪印、九品印等等不一而足,更別談各類手印所代表的意義了。至於北傳,南傳,藏傳等佛教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演變過程,影響所及以及興衰變遷,更是不知其所以。

上課之後及學習心得,歸納過去一年所學,略述如下:首先感謝兩位老師熱心地教導,對於每次上課內容、相關資料的蒐集,老師都仔細地,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排序地條理分明,搭配該時期地域的文化背景,貫穿整個歷史軌跡的對照,栩栩如生、令人意猶未盡。也讓原本對佛教藝術一無所知的我受益良多,如今對佛教簡史、特色、建築、雕刻、繪畫(含唐卡)以及各類文物賞析,除大致有個輪廓的了解外,亦多少能知其所以然。除了分別對佛塔建築、佛像的雕塑風格、型制、起源、造型、它所代表意義、出現的朝代等;又能分辨犍陀羅或秣菟羅樣式,那些是笈多王朝時代或鹿野院樣式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外。甚至更延伸到對雕像衣著裝飾的造型所處的時期,以及手印等所代表的含義,皆不在話下。

IMG_9918       照片  仔細研究細數一下兩位老師教學的內容,包括佛寺建築、佛像造型雕塑(含衣飾,裝飾、型態等)、繪畫、文學及音樂;時間軸涵蓋範圍,從公元前5、6世紀至近代,地域包括早期印度次大陸到亞洲(中國、韓國、日本等國),期間隨著各國文化的影響,為適應各國的需要,而朝著地方化、多樣化的演變。當然對於北傳,南傳,藏傳等佛教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演變過程,影響所及以及興衰變遷,一一清楚詳盡地加以說明。也讓我了解到從無佛像時代(當時以蓮花、腳印、法輪、寶座、寶塔及菩提樹,象徵佛陀及其代表的意義);更進一步到以雕刻大象、馬、台座、法輪、蓮花、菩提樹描述佛陀從出生至成佛過程。以及各類法器名稱及使用時機(敬禮用的_如袈裟,哈達)、(稱讚用的_如鐘,鼓)、(供養用的_如塔,壇城)、(持驗用的_如金剛杵,嘎巴拉碗)、(護魔用的_如祕密符印)及(勸導用的_如轉經筒,幢等)。同時也清楚了犍陀羅的雕像揭示了希臘藝術時曲髮、蓋著雙肩的披衣、著涼鞋和葉形背光的特色;以及北方秣菟羅的雕像,在左肩披上細平布,並結合了人類的特徵、比例、姿態和品行,影響所及以至於成為後佛教藝術的經典肖像,如鹿野苑、笈多王朝時期佛像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位老師精心規劃下,這次能同行參與各佛教聖地的參學之旅,深感慶幸。我們走訪了印度、西藏…等,參學過程中結合上課所學,並經由實物的對照,不僅加深印象,更可收相輔相成之效。同時也安排故宮及故宮南院參觀,「龍藏經及日本美術之最」–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期間老師會親自解說或請專人導覽,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都讓眾人感到不虛此行。相信未來,不論對佛教經典的閱讀,還是戶外參學之旅,大家更能有所體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