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路

行到水窮處 / 不見窮不見水 / 卻有一片幽香 / 冷冷在目 / 在耳 / 在衣 / 你是泉源 / 我是泉上的漣漪 / 我們在冷冷之初 / 冷冷之終 / 相遇 / 驚喜相窺 / 看你在我 / 我在你 

那年,我十八,唱著吳楚楚譜自周夢蝶的詩作「行到水窮處」。身處1970年代後期,校園普遍彌漫「尋根」的氛圍裡,我循著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卡繆(Albert Camus )的跡印,亦步亦趨,試圖從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解開對生命課題的好奇和困頓。及後,飢不擇食活撥生吞「未來學 Futures studies」,在欠缺實證的空泛理論折騰下,也只教自己落個敗興而歸。

當時,同儕間流傳著諸如「五四學運」這般尚未解禁的話題,我也七手八腳跟著爬梳,終在浩繁冊帙夙昔典範中,尋得弘一大師李叔同,也展開對佛學典籍的閱讀與摸索。
《金剛經》、《六祖壇經》及周夢蝶的「孤獨國」遂成為個人課外讀物選項裡, 除了便當盒之外,必定放進書包跟進跟出的讀本。

康有為曾言;「吾謂書法亦猶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其極也,亦非口手可佞焉。」於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歲月,山水驄躘,雖偶能重拾《金剛經》、《六祖壇經》,然而美則美矣,我也只是讀得文字之美,道聽途說終究無法參透箇中三昧,罣礙依舊,困頓依舊,「問道天涯,吾誰與歸」的喟嘆又何曾一抒!

DSCF0959  這次得以參與金剛經課程的研修,說是巧遇,還無寧說是舍下弟妹王麗琴,去年水陸法會前,一趟「佛國巡禮」的邀約為我種下善因,促成日後我與中山精舍、與謝水庸老師的善緣。

學問深時意氣平,謝老師矜持怡坦澹泊靜斂,逐章解句深入淺出,引領學員一探金剛般若「無住、無相、無願」的堂奧,寬懷闊視「於念無念,透脫自在」的義趣。

三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今年,倏忽已屆五十三,縱使聽雨客舟中,鬢已星星也。路遙何須愁日暮,山頭斜照卻相迎。

在這大隱於市的一方淨土,契闊多年驚喜重逢,我終於得償宿緣再次邀定自己,願解如來真實義,信受奉行金剛經。

文/劉演恢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