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也鍊心:一期一會的書法禪

講求瞬間一次性完成,
書法的特性與生命一樣具有走過就不能回頭的本質,
秉持著一期一會、當下即是的精神,
把每一筆都視為一生中的僅有一次,
才能在格界中,恣意地揮灑濃淡筆墨。

■ 張錦德

二月五日,在法鼓山大殿「心靈環保i接力」會場,書法名家杜忠誥在〈大悲咒〉梵唄音聲中,以平均一分多鐘一個字,寫下「心靈環保」四個大字。他不疾不徐、氣定神閒的神情,不但吸引了鎂光燈閃爍不停,也羨煞在場所有人,不少人在那一剎那深受感動,而有回家重拾毛筆練字的衝動。

在羨慕之餘,真要提起筆來老實練字,還真是不容易。近年來,不要說書法從日常書寫的工具地位上退位,隨著電腦文書的進步,連帶使得寫字這一檔事,也都逐漸在生活中稀釋。

修定也修慧

作為書寫工具,毛筆確實功成身退,但作為修身養性的方法,書法不失為一項放慢生活腳步,於格線之間追求安定的方法。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曾義明生活一切講求速效,但只要提起筆勾勒線條,不論當日事務,心情如何,不出多久他的心都能因專注而完全安靜下來,從中慢慢體會放鬆的感覺。

由於書法可以練就一心專注,在這過程使得煩惱暫時不起,心得安寧,有愈來愈多道場開辦書法鈔經課程,藉此收攝散亂心,暫停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身、口、意三業得以稍微淨化。事實上除了修定,書法也是一種在安靜的手藝中追究生命智慧的心靈藥方。

學書要臨摹古人諸家的碑帖,要欣賞名家之作、吸收各家書體之特長,以幫助自我提昇、突破。這過程豈不像《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帖都是學習的善知識,都在幫助汲取養料。特別是佛教徒以佛經、禪師語錄為本摹寫,無形中將佛法經句一筆一畫刻入心田,在八識田裡,種下佛法智慧種子。」任教於華梵大學,同時也是書畫名家的吳大仁笑說,如果能了解經意,而從中得到新的啟發,甚至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去對治、消融無明煩惱,這無疑是學書法的附加價值。企業家顏慧芬就很喜歡鈔寫禪師的語錄,例如永嘉禪師的〈永嘉證道歌〉、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透過書寫,好像與大師們心靈相契,以前所不懂的經句,都能逐一了通,獲得慧解。

而在臨帖過程中,要一邊觀察古帖的筆畫,一邊又要留意筆下每一筆的布局,思索字與字之間的承接呼應關係,同時在落筆時,還要一心專注於筆下,深刻體會「筆在哪裡,心在哪裡」。這運筆挪用,更有如禪修中的止觀雙運、即默即照的工夫。

臨帖也臨心

初學臨帖,往往顧不了結構,字常寫得鬆散不緊密,這是必不可免的歷程,「因此臨完一字、一句,最好就拿來與帖上的字句相比對,就點畫型態和排列組合等種種關係,逐一校對修正後,再臨再寫。」吳大仁笑說,這其實就如同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要不斷反省、覺察,如此踏實做工夫,才能臨出一手好字。

「比對過程中,就是檢視習氣最好的時機。」曾在法鼓文化推出一系列硬筆鈔經的陳一郎,強調學書法最好養成習慣,一開始有好的習慣,接下來就無往不利,但是一開始就走錯路,工夫下得愈深,反使得錯誤的方法和習慣益形根深柢固。「人都會求方便,練字練久了,腦袋就自動化、程式化,寫某個部首、捺、撇等都會照我認定的方法,繼續沿用。」他指出這過程忽略了字形、行氣,忽略了手部不斷在翻轉所產生的千差萬別,久而久之就是習氣。

從學法到忘法

除了臨帖,學書法更重視自運,臨摹是師法古人的筆意與體勢,然而老是抄襲古帖,而不自運,不但無法展現自我風格,也容易被碑帖限制,產生執著。陳一郎在教學時都會提醒學生練字時,每臨摹一小段字句,就馬上在另一張紙上練習自運,「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這句話,臨完就要自運『自在觀』、『菩薩行』等句,經由改變順序,或者抽減幾個字,去體會字與字之間的氣息變化。」就像吃桑葉的蠶,也要吐蠶絲,書法貴在自我的創發,自運能將臨摹所得有關筆墨技巧法則熟習運用,進而化為己有。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46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