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的力量,熏化了白袍底下那顆柔軟細膩的心,

丁碩彥醫師學會把別人的感受與工作完成視為同等重要,
事情不順時,也多檢討自我而不是責怪他人。

 

與署立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丁碩彥醫師談起拜佛的因緣,他說背後沒有感人的故事,也沒有偉大的企求與高度的期望,平凡得就像秋天的一片落葉,隨著風落地,只是有一天想要拜佛,就這麼開始了,至今已超過十五萬拜!

丁碩彥說,十三年前,因為同事的介紹,他開始接觸藏傳佛教。原本只是抱著好奇心前往,沒想到接觸之後印象深刻。因為,這次經驗不像小時候與父母參與的淨土道場那樣,是以老菩薩為主,反倒是年輕修行者居多,而且個個修行精進,發願每天定課不中斷。加上同行中遇到一位曾經共事的前輩,「記憶中他非常鐵齒,不太像會是個佛教徒。」再見面時,這位前輩對佛菩薩及上師的虔誠禮拜,讓他感到興趣,是什麼樣的教法與修行,能讓一個人轉變如此之大。

SARS啟動拜佛契機
這次經驗觸發了丁碩彥想依教修行的熱誠,經由介紹,他皈依了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上師,十年前,當明珠多傑仁波切來臺弘法,他也得仁波切口傳修行四加行。不過由於忙碌的工作,他又拖過了一年,那一年正逢SARS風暴,身為醫護人員,免不了有被封院隔離的憂慮,但他念頭一轉,如果真的被隔離,不如當作是閉關修行的契機。

幸好SARS沒有繼續蔓延,丁碩彥也沒經歷封院隔離的恐怖經驗,但他開始老實修行,不論是在家客廳,還是醫院辦公室,只要時間允許就進行大禮拜功課。

「我可能比較沒有慧根、身材也較胖,一開始要五體投地拜佛,還真不是一件太愉快的事 。」他幽默地表示,為了避免拜佛時手腳與地板摩擦破皮,他去運動用品店買了上下兩端能夠延伸到大、小腿的護膝,並且準備了工人用的綿布手套。「這手套非常好用。」他笑說自己容易流汗,布手套背面正好能用來擦去汗水,「這樣就不用老是擔心汗水流入眼睛,讓我更流暢專注地拜佛。」

除了保護的小道具,丁碩彥還提供噶舉派禮拜的小撇步,就是以觀想「皈依境」來解決禮拜計次的問題。原來身為噶舉派的弟子,做大禮拜前,須觀想噶舉派的皈依境,其中包含了上師、本尊、佛、菩薩、護法眾,總數數十尊。起先他像背書一樣把全部的皈依境硬是背了起來,然後在禮拜時,每觀想一尊進行一次大禮拜,依次下去,拜到哪一尊停止,就可以推算出總共完成了幾拜。

觀想諸佛幫助計次
「缺點就是會分心,忘記自己拜到哪,那也沒關係,就以最後分心前拜的那一尊再接下去。」他笑說,這同時也是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與觀想力,熟練後他還將佛部擴大到三十五佛,久而久之,連三十五佛的佛號也耳熟能詳。「因為要觀想念佛,拜佛速度快不了,對我這種不常運動的胖子來說,再適合也不過。」總是幽默看待自己的丁碩彥,花了五年多時間,累計超過十五萬拜。

「這一切要感謝指導的師父,以及大寶法王、諸佛菩薩的加持。」隨著每天固定做功課,丁碩彥感受到慢心逐漸減少,「過去我是個好面子的大男人,別說要自在地在家人面前拜佛,平常就連一句『阿彌陀佛』也都說不出口,深怕會惹來嘲笑與不解。」現在拜佛久了,就連小孩在旁邊看電視,或在他面前走來走去,也不太會受影響,「在妻子、小孩面前都可以膝下無黃金, 日常生活中,很多面子問題其實也變得沒那麼重要了。」他說。

原來,在他開始修行大禮拜之前,他剛跳槽進入一家新醫院,看好醫院未來的潛力,相信能夠在此大展身手。然而現實中,新醫院規模小、人員少,長時間的工作與醫療不確定的高風險,有如置身於血汗工廠,「在醫院裡,每個人都覺得別人不懂我的專業領域,我執的深重,使得溝通有如到處碰壁,常常頭破血流。」幸好禮佛的熏化,長養了白袍底下那顆柔軟細膩的心,他學會把別人的感受與工作完成視為同等重要,事情不順時,也多檢討自我而不是責怪他人。

說來巧合,就在拜佛一年以後,整個醫院的營運開始如拋物線般向上成長,吸引很多年輕醫生前來工作,短短幾年間,整個醫院脫胎換骨。如此巨大的變化看似與拜佛無關,但丁碩彥始終相信,如果沒有這一段精進拜佛的歷程,自己絕對沒有這等福報可以躬逢其盛。

█ 張錦德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47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