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天上人間的慈悲──大悲心水陸法會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Blog串連

水陸法會作為一普度法門,其教化對象涵蓋法界一切眾生,但人也是六凡的一環,在法會中本該學習超脫世俗,離絕塵勞的自我修行。

水陸法會是今日漢傳佛教最盛大隆重的法會。其目的在於普施十方法界聖凡,「聖凡」即是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者雖覺悟程度有高低差異,都已了斷無始劫來生死苦惱,因此稱為聖人。「六凡」是沈溺生死輪迴的六種凡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眾生輪迴不已,因此稱之為凡夫;凡夫生死糾葛,痛苦難當,正是水陸所欲救度的對象。

印光大師在《水陸儀軌》中明確開示:「水陸之利益非言所宣 ......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咸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指出水陸法會具備滿足世人一切祝願的功能,具有殊勝的大功德。那是因為一般法會只誦某一部經,只拜某一部懺,水陸則廣設十壇,每一壇就是一堂佛事,並以無遮施食為基礎,所供養、救度的眾生,範圍相當廣泛,集「消災、普度、上供、下施」諸多殊勝功德於一。

集諸多殊勝功德

水陸法會有三大特點:一是時間長,多則四十九天,少則七天,最少也得三天。二是規模大,參加的僧人可多達千人,一般需要三兩百人,起碼不得少於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種常見法事無不包括在內,還要懸掛多則兩百餘幅,少則一百二十幅水陸畫。因此自有水陸以來,法會就是由朝廷發起啟建,是宮中貴族為親人超度儀式。

尤其宋代以後,因為內憂外患,兵燹頻繁,人民受苦難深重,於是水陸法會成為戰爭後朝野舉行的一種大型超度法會。元朝奉朝廷聖旨設水陸的高僧不少,而根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八記載,元朝就有四位皇帝,武宗、仁宗、泰定皇帝啟建水陸。這有可能是元朝皇帝信奉密教,喜好密教法門,而鬼神的施食也正式是密法中不可或缺的法事。

正所謂風行草偃,宋元以後水陸法會迅速普及全國,受到民眾偏愛,如果是共同發起,集資修設,稱為「眾姓水陸」;如果財力雄厚,發大心獨資營辦,稱為「獨姓水陸」。然而宋朝正是佛教庶民化時期,也是儒、道、釋三較競爭時期,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權宜之計,水陸在發展過程中漸漸納入了道教、民間信仰的思想與習俗,也衍生了許多與經典教義相違背問題。
「赦跟符,本來就不是佛法的觀念,佛教是講慈悲、平等,怎麼可能會有我赦你罪的用詞?」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召集人果慨法師直指水陸儀軌中「發符」、「告赦」的問題,另外像最後一天的圓滿送聖,其中燒法船也似乎不像是佛教儀軌,反而與台灣中南部的沿海一帶王船習俗很相似。

水陸的佛道之爭

一直以來,水陸法會在佛道上的爭論就不曾斷過,以燒法船來說,有些學者認為根本就是道教儀式。對此,專研梵唄的佛教學者賴信川反而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以《大智度論》卷二記載:「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認為在佛陀的時代,佛教即有「法船」概念。而在天台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也有「於生死中,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的記載,明白指出佛陀即是「法船」,能「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法船」用於「送聖」儀式,有其非常意義。

凡此都有待考究,水陸法會經過一千五百年發展,佛教與其他宗派趨向融合的現象日趨明顯,所以要說是道教影響佛教,還是佛教影響道教,已經很難分別,誠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李豐楙,在去年11月12日法鼓佛教研修學院舉辦的「佛學研究與佛教修行學術研討會」上所說:「我們信仰宗教是信仰符合現代的普世經驗跟智慧,而不是斤斤計較誰抄誰。」宗教是古人智慧跟經驗的累積,根據不同客觀背景,而演變不同的傳遞方式,並非一成不變。李豐楙強調水陸法會是進入中國,佛教的再創造,是原汁原味的漢傳文化,如果要去做調整,要因應時代去做改變才有意義。

李豐楙的一番話點明水陸法會的問題不該只限於佛道之間,也在於其是否合乎現代人的需要。今日大眾如欲尋求宗教的慰藉,以佛教而言,一年十二個月裡就有新春普佛法會、浴佛法會、佛七、禪七……等,在這麼多法會及修行活動外,為何還要舉辦水陸法會?而水陸法會能為現代人帶來什麼樣的利益?都足以讓外界充滿好奇。

對現代人安定人心的利益

不只是外界,去年12月法鼓山舉辦「大悲心水陸法會」,在籌畫之前,來自內部的質疑也不少。有鑑於此,籌備小組花了兩個月,前往法鼓山各地的分院、辦事處,舉辦六十幾場說明會,向信眾傳達法會的用意與特色:法會將取消燒紙馬、紙人、燒種種牌位等傳統水陸一些不合時宜的作法,讓法會回歸經典,合乎現代人的環境背景與知識發展,是具有開創性,帶動教界改革的水陸法會。

為了讓水陸法會能夠切入現代輪齒中,並堅持以佛法的核心本質,真正利益現代大眾。法鼓山與國立故宮研究院、台北藝術大學以及青鳥新媒體藝術,透過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讓水陸法會超脫一般寺廟法會的格局,而是與呈現藝術、科技、人文、環保等多元面向的文化活動。

另外,從近代一代禪師──虛雲老和尚修水陸的歷史來看,老和尚從1918年,受雲南都督唐繼堯之邀,前往昆明舉辦水陸法會開始,就與水陸有很深的淵源。老和尚分別在昆明、香港、廣州、上海等地舉辦法會,從民國初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由於時局動盪不安,幾此法會都以追薦亡者、護國息災、世界和平為目的,屢次舉辦感應不斷。

「人在亂世,對安全的渴望更迫切,我們老覺得今天的社會、政治那麼亂,似乎更有需要藉由水陸法會來調劑。」賴信川並不認為到了二十一世紀,參加水陸法會就不合時宜。水陸法會可以促進祥和,國泰平安,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去年大悲心水陸法會上的開示更為水陸提出新的面向:「人心亂,鬼神也亂,鬼神不安,就有災難。只要我們能在水陸法會上共同聆聽佛法,發願說好話,做好事,人心安定了,三界眾生也就會平安。

摘自人生雜誌293期

文/ 張錦德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