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題目:請簡單寫出五戒十善的內容.
作業內容:梁皇寶懺釋義 卷三顯果報第七~「又見人道 以十善力 資得人身」

想要投生人道,得到這個人身做人,必須修五戒十善。所謂的十善力指不貪、瞋、癡,不惡口、綺語、妄語、兩舌,不殺生、偷盜、邪淫。以五戒十善力能夠使我們得到人身。

有一則故事~~忉利天王與大梵天王是非常好的朋友。

一日,大梵天王至忉利天宮拜訪好朋友,發現帝釋憂愁不樂,於是追究原因。帝釋說:「您想想看,天人若天福享盡,就必須降生人間,假使不懂得修善積福,不但無法升天,反而會墮入三途惡道受苦,我看到很多天人只有向下沉淪,愈來愈少人積善修福,怎不令我擔憂愁悶呢?」

大梵天王告訴帝釋說:「這樣吧,不如我們兩人至人間度化眾生,您變化成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我化身為婆羅門,共同宣揚佛法,教導人們存好心、做善事,修善積福死後升天的觀念。」

於是兩人化身至人間,來到一個小國家。化作獅子的帝釋在城門口大聲吶喊:「我要吃人。」人們看到這種景象,都感到害怕、恐怖,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化作婆羅門的大梵天王告訴大眾:「不如先將監獄中已判處死刑的三十位囚犯交給獅子,這樣一來獅子就會離開。」於是百姓接受了婆羅門的建議。

獅子得到這三十人後,驅趕這些囚犯到深山中。隨後,帝釋又化作一人,前來告訴這三十位囚犯:「如果你們能夠皈依三寶、修持五戒、廣修十善,獅子就不會吃掉你們。」

這些人聽了以後,即虔誠地跟隨他受五戒、修十善。因此,獅子不但不吃他們,而且還放他們回家,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你們不再持守五戒、修十善、積福德的話,我還會再去吃掉你們。」

這些囚犯死裡逃生回到祖國後,大眾看見他們平安歸來都感到十分驚訝,連忙詢問原因。這些人回答:「我們在深山中遇到一位善知識,教導大家要皈依佛法、受持五戒、廣修十善。因為這樣的因緣,獅子不但沒有吃了我們,還放我們平安回來。」

過沒多久,這頭獅子又再度來到城中,每個人都非常驚慌害怕,紛紛跟隨之前已受戒的人受持五戒、修十善法,才免除被獅子吃掉的危險。此後,大梵天王化身的婆羅門與帝釋所化身的獅子周遍八萬多個國家,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讓人民都因為生前能持守五戒、修善法的福德,死後得以生天、享大福報。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當時化身為獅子的忉利天帝釋,就是我的前身,而化作婆羅門的大梵天王,則是迦葉尊者的前身。因為當時他幫助我度化眾生的因緣,讓我能廣行菩薩道、利益有情直到成佛,所以現在我分席與迦葉尊者並坐,也是回報當時他幫忙我、成就我度化眾生的恩情。」

何謂五戒 :
五戒者: 不殺生 、 不偷盜 、 不邪淫 、 不妄語 、 不飲酒 。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一切善惡,歸納起來,不外這十種業,犯了則造惡業,持守則是修善。

一、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以「護生」離「殺生」、以「佈施」離「偷盜」、以「戒淫」離「邪淫」。
(1)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2)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針一草都不能拿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3)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聲色場所、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以「誠實語」離「妄言」、以「柔軟語」離「惡口」、以「調和語」離「兩舌」、以「質直語」離「綺語」。

(1)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2)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3)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如黃色書籍,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4)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瞋恨」、以「因緣觀」離「愚癡」。

(1)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2)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3)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文/陳若溱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