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以心印心

微笑除了與禪修有關外,在禪宗文化裡也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禪宗「拈花微笑」的公案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之一。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記載,在佛陀入滅以前,曾有娑婆世界方廣大梵王以千葉金光明大婆羅花供佛,並且向佛問法。佛陀一首拈起婆羅花,一邊望著大眾,微笑無語。會中八萬四千人天眾各各相對無言,沒有人知道佛陀的微笑究竟是什麼涵義,只有大迦葉尊者以一抹淡淡微笑回應佛陀。

佛陀對大眾宣說: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池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附矚摩訶迦葉。
這段公案被視為禪宗的源流,而禪宗的法脈也公認始於佛陀對大迦葉的印可。公案裡的微笑,象徵佛陀與大迦葉之間互相理解與特殊默契,是一種不用言語的交流,一般稱之為「印心」。聖嚴法師在《拈花微笑》一書中指出,「拈花微笑」是一則很有禪味的公案,尤其加上了微笑的表情,使得其中的禪意更為玄妙。法師認為禪的語境雖然未必人人都可以達到,但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相處時,多用心觀察,會發現很多事情不用言語也可以心領神會。人與人之間原本存在許多可以默而契知的情懷與感受,只要用心,拈花微笑的禪義一定也可以體會的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看人生雜誌304

文/徐慧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