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老實修行念佛好 信願念佛如說行

清末民初的動盪時代中,印光大師長年安住法雨寺,都攝六根念念彌陀,一枝健筆勸修淨業,:亂世之中,穩如基石。他以身示範步步踏實地做好出家人本分事,更不忘教化人心,為娑婆世間深切祝福。

近代四大高僧之中,虛雲老和尚像「虛空中的雲」,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重建禪宗祖庭,恢復佛教生機;而印光大師猶如「大地的磐石」,長年安住於普陀山法雨寺專修淨業,如《法華經》所云:「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印光大師身體力行,做好「出家的本分事」,是亂世之中眾人崇敬倚賴的大善知識。

印光大師對時代的回應與關懷,在他所留下的《文鈔》、《信稿》中充分展現,書稿字裡行間盡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宗教情操,以及對社會時弊的針砭,還有勸人精進念佛的至誠懇切。


印光大師晚年隨侍在側的德森法師,將大師一生對弟子的教化,歸納整理為八句箴言: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老實念佛。

前四句是「世間」的道德要求,後四句是「世出」的修行方法。他老人家不僅如此教化弟子,自己也同樣依此行持。因為對自己所修持的法門真實信解,具足堅定的信心,印光大師一生就是以如實的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貫徹始終。

教化世間: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早年飽讀儒書的印光大師,倫理觀早已深植,凡事講求倫常、守本分、不踰矩,以謹守戒律、生活簡樸,遠離應酬,老實念佛來律己;對世人每每談及天人倫常、女子學佛、家庭教育等。

大師剛出家時,有天因事到一位居士家,看到婆媳和三、四個兒女,每人各供各的佛,媳婦看見婆婆供佛的佛桌有灰塵,也不幫忙清理。當時大師見了十分痛心,以為這樣的人,未聞善知識教訓,以至於謗法,所以特別注重「敦倫盡分」。聖嚴法師認為所謂「敦倫盡分」,是「盡到現在身分能做到的責任」,而若能對一切眾生盡到平等救濟的責任,也就是「人成即佛成」的內涵了。

印光大師尤其重視女子學佛,認為女子影響家庭教育至極。在〈復福州佛學社書〉中,大師提到家庭的教育權,女人比男人更大,女子相夫教子其實就是對家庭的潛移默化。「今之世道,人心陷溺,總由女教不昌之所致。」女性為人妻、為人母,在家庭中熏陶化育,可使丈夫、子女朝向良善的大道。

印光大師一生痛斥迷信,希望人們「閑邪存誠」,在《嘉言錄》的「諭在家善信」中,對神通、扶乩、煉丹加以斥責,並勉人要心存忠恕,避免倫常變格。又鑑於當時民智未開,為了導正觀念,印行流通了大量佛書、善書,尤其推薦以淨土思想為依歸的《安士全書》,勸勉世人從「心」做起,改變世界。

淨化人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至於處世的準則,印光大師主張一切學佛人都要謹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在印光大師回覆弘一法師的信中,曾提到自己對人耳提面命或開導學人,都是根據經論,出自肺腑,因此不論是貴賤賢愚、男女老幼來向他請益,一定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令人生起憬悟。尤其「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

他也常舉白居易與鳥窠禪師問答佛法大意的故事,來教誨居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是老生常談,但「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唯有「如說行」──自己如何向他人宣說對佛法的認識與體驗,就如實地去實踐,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生死心切: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印光大師由於自幼體弱多病,又曾親身經歷人吃人的「丁丑奇荒」等慘劇,對生死一直有一種緊迫感。後來遷入普陀山法雨寺,更在床前掛一「死」字,提醒自己「時時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為念」;在給居士的信稿中,也經常提到修行要有「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的迫切生死心。

■ 邱惠敏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2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