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無論來自家庭、事業或生活……經常讓人喘不過氣,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助力?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聖嚴法師壓力或競爭,看來都是外在的環境,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人要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活得好,許多人說要培養「抗壓性」,但是更高明的方法,不是硬碰硬地抗拒,而是順勢化解、轉移迴避。「抗」有對抗的意思,如果弄得不好,就會兩敗俱傷,產生後座力。所以,我主張四兩撥千斤,好像打太極拳,避重就輕,化有為無,轉實為虛。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壓力其實是來自於自己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自己想要排除的,卻排除不了,因而取捨失據,這樣壓力就來了。所以,求不得很苦。但是,如果不去求、不去取呢?如果不正面抗拒而側身迴避呢?也就不苦了。迴避不了 側身走過去我的行事哲學是:已經有人做、大家搶著做的事,那我就不做;但如果是我不做就沒有人要做的、需要有人做的事,我就去做。如果迴避不了的,我就側身走過去。還有,如果大家搶破頭都要做的事,他們沒有看出怎麼做比較好,那我就做。如果別人看了,也學我這樣做,又來搶,沒關係,就放手讓人搶去,因為我已經又前進一步了,不用害怕有人來競爭。所以,我一直在人少的地方開路,常常是獨自一人努力,哪會有競爭呢?這叫「自知之明」,不叫「壓力」。舉例來說,法鼓山是最早興辦佛學研究所的,剛創辦的時候,臺灣只有這麼一家佛研所;後來,許多道場也覺得,辦佛研所的確是很重要,可以培養很多佛學人才,也紛紛開辦了各式的佛研所。國內的師生資源有限,佛研所卻愈辦愈多,我們是不是要關門呢?不用,我們可以再想別的路子—由國外多聘老師來,加強師資陣容,提高教學素質。結果,我們的佛研所既可以和國際交流,又可以跟上國際水平。資源共享 繼續往前走所以分享資源,並不是壞事,大家資源共享,但我們繼續往前走。競爭不一定是壓力,而是促使你向前的動力。如果你在原地不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別人爭有限的資源,那一定很痛苦。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看見壓力與競爭,別當成是壓力,可以當成是轉型的機會,可以成長、突破,轉化壓力為助力,你可以選另一條路,不必為了競爭,和別人擠破頭。好比說,人家都在吃辣椒,你也拚命去吃嗎?不用,你可以選擇別的食物。另外選一種最適合你的食物,豈不也可吃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在學校或辦公室裡,被別人視為假想敵,那很正常,代表你很優秀,應該覺得快樂才是。面對視你為競爭對手的同事,要用智慧化解,可以跟他當面談話,分享你的資源。也就是,不要把對手當做敵人,要做朋友,共享成果。(摘錄自聖嚴法師《紓壓禪》,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二○一四年十月出版)當苦難悄然來訪時,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迎向它、接待它、送走它?愛跳舞的年輕女孩廖智,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雙腿和女兒,身上的傷與心中的痛沒有使她喪志,反而將心中的愛化為行動,走向需要幫助的群眾。今天來看看「最美志願者」廖智的故事(2014法鼓山關懷生命獎智慧獎得主)。

 重獲新生,施比受有福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當所有人震驚悲傷之際,微博上一張「最美志願者」的照片,引起了許多驚歎的目光。一位面容清麗的女孩子,坐在災區路邊的瓦礫堆上,面無表情的她看得出連日的疲累。她是災後馬上進入災區志願服務的廖智,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一雙小腿是義肢,而奪走她雙腿的,不是別的,正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生命拔河,廢墟中的26小時

熱愛跳舞的廖智,失去雙腿那一年才二十三歲。那時,她有個六個月大的女兒。那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來得突然,午飯後突然天崩地裂,她與婆婆、女兒被埋在水泥塊中。她的雙腳像麻花一樣扭曲,被壓得無法動彈,一根鋼筋從腳板穿刺右小腿。

女兒很早就沒了哭聲,不久婆婆也沒了氣息。獨自在黑暗中的廖智,一度想追隨她們而去,任憑老爸爸聲聲呼喚也不回應。餘震又來,救難人員大聲吼向廖智的父親,要他離開。「你們不救她出來,我就不走,我們廖智是不會死的。」父親的聲音弱小而堅持。她想起了焦急的爸爸、媽媽,萬一他們也失去唯一的孩子怎麼辦?她的眼淚不停地流,大聲回應爸爸,下定決心要活下去。

救難人員用吊車小心翼翼地把易碎的斷垣殘壁移除,但剩下最後幾層過於脆弱,無法使用機械,一位瘦小的男孩自告奮勇鑽進廢墟,與廖智裡應外合,輪流用鑿子一點一點鑿出洞口,但右腿上牢牢插著的鋼筋相當棘手,廖智本來想自行拿刀割斷右腳,因醫生顧及失血問題而作罷,後來決議直接把人拉出來。她痛得眼前一黑,馬上被送去醫院。她愈來愈虛弱,呼吸益發急促,她知道,唯有截去壞死的一雙小腿才能保全性命,於是,她自己簽署了截肢同意書。

「如果我在廢墟裡死去,那這一生真的是很空虛地過完,可是現在居然得到一個新生的機會,失去雙腿,我覺得很值得。」回憶當時的決定,廖智沒有後悔。在廢墟中的二十六個小時,死亡近在咫尺,想到很多事都沒有盡力而為,她強烈地感到虧欠生命。

相片:當苦難悄然來訪時,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迎向它、接待它、送走它?愛跳舞的年輕女孩廖智,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雙腿和女兒,身上的傷與心中的痛沒有使她喪志,反而將心中的愛化為行動,走向需要幫助的群眾。今天來看看「最美志願者」廖智的故事。------------------重獲新生,施比受有福──廖智(2014法鼓山關懷生命獎智慧獎得主,國際人士)■陳慧蓉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當所有人震驚悲傷之際,微博上一張「最美志願者」的照片,引起了許多驚歎的目光。一位面容清麗的女孩子,坐在災區路邊的瓦礫堆上,面無表情的她看得出連日的疲累。她是災後馬上進入災區志願服務的廖智,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一雙小腿是義肢,而奪走她雙腿的,不是別的,正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生命拔河,廢墟中的26小時 熱愛跳舞的廖智,失去雙腿那一年才二十三歲。那時,她有個六個月大的女兒。那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來得突然,午飯後突然天崩地裂,她與婆婆、女兒被埋在水泥塊中。她的雙腳像麻花一樣扭曲,被壓得無法動彈,一根鋼筋從腳板穿刺右小腿。女兒很早就沒了哭聲,不久婆婆也沒了氣息。獨自在黑暗中的廖智,一度想追隨她們而去,任憑老爸爸聲聲呼喚也不回應。餘震又來,救難人員大聲吼向廖智的父親,要他離開。「你們不救她出來,我就不走,我們廖智是不會死的。」父親的聲音弱小而堅持。她想起了焦急的爸爸、媽媽,萬一他們也失去唯一的孩子怎麼辦?她的眼淚不停地流,大聲回應爸爸,下定決心要活下去。救難人員用吊車小心翼翼地把易碎的斷垣殘壁移除,但剩下最後幾層過於脆弱,無法使用機械,一位瘦小的男孩自告奮勇鑽進廢墟,與廖智裡應外合,輪流用鑿子一點一點鑿出洞口,但右腿上牢牢插著的鋼筋相當棘手,廖智本來想自行拿刀割斷右腳,因醫生顧及失血問題而作罷,後來決議直接把人拉出來。她痛得眼前一黑,馬上被送去醫院。她愈來愈虛弱,呼吸益發急促,她知道,唯有截去壞死的一雙小腿才能保全性命,於是,她自己簽署了截肢同意書。「如果我在廢墟裡死去,那這一生真的是很空虛地過完,可是現在居然得到一個新生的機會,失去雙腿,我覺得很值得。」回憶當時的決定,廖智沒有後悔。在廢墟中的二十六個小時,死亡近在咫尺,想到很多事都沒有盡力而為,她強烈地感到虧欠生命。戰勝恐懼,意志力的考驗本以為生命會就此結束,沒想到幸運地被救出來,廖智打從內心對生命生起深深的敬畏,也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她沒有為截肢而悲傷、自卑,很快就恢復精力與笑容,在醫院的病房間四處串門子,帶給病友歡笑,甚至手術後兩個月就咬牙忍痛練習跪立,登臺表演舞曲《鼓舞》,為受災的家鄉同胞義演籌款。練習使用義肢,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當時廖智只有二十五公斤,義肢就重達十公斤,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每次她穿上義肢都舉步維艱,膝下的傷口受到擠壓與摩擦,沒多久就痛得汗流浹背。她一心希望早點工作,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身體卻辦不到,使她很氣餒,索性放棄練習,整天躲在房間睡覺。有一天廖智醒來想上廁所,可是父母都不在家。她只能自己爬下床,生疏地穿上義肢走到廁所,才看到地上有一灘水,身體就栽了下去,頭重重地撞在馬桶上,左額腫了一個大包,頭髮沾上馬桶裡的洗衣水,滿頭是泡泡。她又痛又狼狽,滿腹的怨氣卻不知道該怪誰,她在廁所裡嚎啕大哭起來。經過這次教訓,廖智認真分析坐輪椅與練義肢的利弊得失,決定選擇暫時疼痛、辛苦,但可以獲得自由的後者。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閉門在房間裡咬牙苦練,一手扶著穿衣鏡,一手扶著門把,逐步揣摩走路的竅門。二十天後,就在穿衣鏡底座與門把快鬆脫之時,她終於可以穩健地行走了。這段獨處的時光,是她日後面對困難的信心基礎,「在訓練的過程中,忘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她說,一旦思考自己,就會有很多埋怨,沒有辦法專心地訓練身體;若不把自己隔離起來,別人的負面聲音或是心疼、擔憂,也會干擾到自己的意志。她發現「心裡的恐懼大過事情本身的難度」,所以遇到事情不要慌張,而是要先去思考,或是先讓心安靜下來,這是一切力量的泉源。學會使用義肢的廖智,不僅可以走路,還可以爬山、跑步、跳舞,甚至以前雙腳健全時不敢做的攀岩、馬拉松,她都樂於嘗試。走出陰霾,化小愛為大愛然而,地震帶走的不只是她的雙腿,還有她的家庭、婚姻。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兒,無法承受悲傷的丈夫,在災後兩年,也與她離婚。災後一年多的時間,只要接觸到小朋友,她就會崩潰大哭,也失去對自己與人性的信心。直到 2009年底,她受邀到一所小學教災後截肢的孩子跳舞。剛到那間學校時,她滿心忐忑,但或許是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崩潰。她發現有些孩子對於穿義肢、坐輪椅很自卑,只想把事實隱藏起來。一開始,她為此憂傷失眠,後來她向心理學取經,還因此考得二級心理諮詢師的執照。她知道孩子需要接受真實的自己,便以身說法,把坐輪椅表現得很快樂、很好玩,還幫孩子們排練了一場利用輪椅表演的情境劇。漸漸地,孩子們接納了自己,並認知到──我是獨特的,但不可恥,自信地透過戲劇展現自己,還受邀到香港伊莉莎白體育場表演,感動上千位香港中小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覺得心裡寧靜很多,孩子們變得開朗、自信,也給我很大的安慰,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這樣去愛,不是只有自己生養的。」廖智說,她也因此走過失去孩子的傷痛,更深刻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當得知偏鄉家庭離婚率高,許多孩子因父母必須外出打工,而獨自留在家中,廖智積極與教友一起走入廣西與四川的深山,陪伴壯族與彝族的青少年。「我經歷過失敗的婚姻,更能將心比心。」廖智說,她不會刻意用心理學的技巧,更喜歡一對一聽孩子傾訴心聲,給予關愛與支持,她也會以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此外,她也於四川與上海關懷癌末病人、血友病患、街邊的乞丐,並協助身障人士安裝義肢。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當天,她想起當初挖她出來的男孩,當仁不讓地跟摩托車隊進入災區幫忙。五天五夜中,他們自掏腰包深入災區,衝過柔腸寸斷的山路,為受災民眾搭帳篷、發放物資。一開始團隊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只分配輕鬆的工作給她,後來反而是她的義肢在雨天發揮了優勢,當人們的腳在雨水中泡得發脹,她依然精力旺盛;當車子塞滿物資無處放腳時,她將義肢卸下,往肩上一扛,就解決了問題,讓眾人既驚訝又讚歎。廖智體會到:「擁有一顆建全的心,就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弱於別人。」雅安地震後,她持續透過網路募集所需物資,積極與居民溝通,設法解決問題,漸漸成為團隊倚賴的主力。原隊長返家後,廖智便承接隊長的工作,雖然那幾天睡得很少,但他們只關注怎麼把事情做好,一點都不疲累。苦難試煉,讓生命更寬廣 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六年,廖智從一個處處在意別人的眼光、生命沒有方向的小姑娘,蛻變成一位不怕困難、樂於付出的生命勇士。「以前我會渴望得到多過於付出。雖然我很熱心,可是把自己和別人的需要放在一起,肯定是會想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地震後接觸宗教,她才察覺自己以前愛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愛,當對方的回饋不如期待,就會失望傷心;從宗教中體驗到的無私大愛,讓她明白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甚至連陌生人之間都能有愛。現在,奉獻已經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走過困境,發願奉獻,「謙卑又自信」是廖智最重要的收穫。她謙虛地說,她所做的只有一點點,沒什麼可稱頌的。這是應該做的事,她會持續做下去。(更多內容請見374期《人生》雜誌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3923)圖為廖智截肢後,為舞曲《鼓舞》做第一次舞蹈訓練(廖智 提供)

戰勝恐懼,意志力的考驗

本以為生命會就此結束,沒想到幸運地被救出來,廖智打從內心對生命生起深深的敬畏,也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她沒有為截肢而悲傷、自卑,很快就恢復精力與笑容,在醫院的病房間四處串門子,帶給病友歡笑,甚至手術後兩個月就咬牙忍痛練習跪立,登臺表演舞曲《鼓舞》,為受災的家鄉同胞義演籌款。

練習使用義肢,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當時廖智只有二十五公斤,義肢就重達十公斤,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每次她穿上義肢都舉步維艱,膝下的傷口受到擠壓與摩擦,沒多久就痛得汗流浹背。她一心希望早點工作,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身體卻辦不到,使她很氣餒,索性放棄練習,整天躲在房間睡覺。

有一天廖智醒來想上廁所,可是父母都不在家。她只能自己爬下床,生疏地穿上義肢走到廁所,才看到地上有一灘水,身體就栽了下去,頭重重地撞在馬桶上,左額腫了一個大包,頭髮沾上馬桶裡的洗衣水,滿頭是泡泡。

她又痛又狼狽,滿腹的怨氣卻不知道該怪誰,她在廁所裡嚎啕大哭起來。經過這次教訓,廖智認真分析坐輪椅與練義肢的利弊得失,決定選擇暫時疼痛、辛苦,但可以獲得自由的後者。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閉門在房間裡咬牙苦練,一手扶著穿衣鏡,一手扶著門把,逐步揣摩走路的竅門。二十天後,就在穿衣鏡底座與門把快鬆脫之時,她終於可以穩健地行走了。

這段獨處的時光,是她日後面對困難的信心基礎,「在訓練的過程中,忘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她說,一旦思考自己,就會有很多埋怨,沒有辦法專心地訓練身體;若不把自己隔離起來,別人的負面聲音或是心疼、擔憂,也會干擾到自己的意志。

她發現「心裡的恐懼大過事情本身的難度」,所以遇到事情不要慌張,而是要先去思考,或是先讓心安靜下來,這是一切力量的泉源。學會使用義肢的廖智,不僅可以走路,還可以爬山、跑步、跳舞,甚至以前雙腳健全時不敢做的攀岩、馬拉松,她都樂於嘗試。

走出陰霾,化小愛為大愛

浮萍  然而,地震帶走的不只是她的雙腿,還有她的家庭、婚姻。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兒,無法承受悲傷的丈夫,在災後兩年,也與她離婚。災後一年多的時間,只要接觸到小朋友,她就會崩潰大哭,也失去對自己與人性的信心。

直到 2009年底,她受邀到一所小學教災後截肢的孩子跳舞。剛到那間學校時,她滿心忐忑,但或許是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崩潰。她發現有些孩子對於穿義肢、坐輪椅很自卑,只想把事實隱藏起來。

一開始,她為此憂傷失眠,後來她向心理學取經,還因此考得二級心理諮詢師的執照。她知道孩子需要接受真實的自己,便以身說法,把坐輪椅表現得很快樂、很好玩,還幫孩子們排練了一場利用輪椅表演的情境劇。漸漸地,孩子們接納了自己,並認知到──我是獨特的,但不可恥,自信地透過戲劇展現自己,還受邀到香港伊莉莎白體育場表演,感動上千位香港中小學生。

「服務的過程中,我覺得心裡寧靜很多,孩子們變得開朗、自信,也給我很大的安慰,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這樣去愛,不是只有自己生養的。」廖智說,她也因此走過失去孩子的傷痛,更深刻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

當得知偏鄉家庭離婚率高,許多孩子因父母必須外出打工,而獨自留在家中,廖智積極與教友一起走入廣西與四川的深山,陪伴壯族與彝族的青少年。「我經歷過失敗的婚姻,更能將心比心。」廖智說,她不會刻意用心理學的技巧,更喜歡一對一聽孩子傾訴心聲,給予關愛與支持,她也會以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此外,她也於四川與上海關懷癌末病人、血友病患、街邊的乞丐,並協助身障人士安裝義肢。

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當天,她想起當初挖她出來的男孩,當仁不讓地跟摩托車隊進入災區幫忙。五天五夜中,他們自掏腰包深入災區,衝過柔腸寸斷的山路,為受災民眾搭帳篷、發放物資。一開始團隊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只分配輕鬆的工作給她,後來反而是她的義肢在雨天發揮了優勢,當人們的腳在雨水中泡得發脹,她依然精力旺盛;當車子塞滿物資無處放腳時,她將義肢卸下,往肩上一扛,就解決了問題,讓眾人既驚訝又讚歎。

廖智體會到:「擁有一顆建全的心,就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弱於別人。」雅安地震後,她持續透過網路募集所需物資,積極與居民溝通,設法解決問題,漸漸成為團隊倚賴的主力。原隊長返家後,廖智便承接隊長的工作,雖然那幾天睡得很少,但他們只關注怎麼把事情做好,一點都不疲累。

苦難試煉,讓生命更寬廣

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六年,廖智從一個處處在意別人的眼光、生命沒有方向的小姑娘,蛻變成一位不怕困難、樂於付出的生命勇士。

「以前我會渴望得到多過於付出。雖然我很熱心,可是把自己和別人的需要放在一起,肯定是會想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地震後接觸宗教,她才察覺自己以前愛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愛,當對方的回饋不如期待,就會失望傷心;從宗教中體驗到的無私大愛,讓她明白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甚至連陌生人之間都能有愛。現在,奉獻已經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走過困境,發願奉獻,「謙卑又自信」是廖智最重要的收穫。她謙虛地說,她所做的只有一點點,沒什麼可稱頌的。這是應該做的事,她會持續做下去。

更多內容請見374期《人生》雜誌

文/陳慧蓉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