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苦難悄然來訪時,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迎向它、接待它、送走它?愛跳舞的年輕女孩廖智,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雙腿和女兒,身上的傷與心中的痛沒有使她喪志,反而將心中的愛化為行動,走向需要幫助的群眾。今天來看看「最美志願者」廖智的故事(2014法鼓山關懷生命獎智慧獎得主)。
重獲新生,施比受有福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當所有人震驚悲傷之際,微博上一張「最美志願者」的照片,引起了許多驚歎的目光。一位面容清麗的女孩子,坐在災區路邊的瓦礫堆上,面無表情的她看得出連日的疲累。她是災後馬上進入災區志願服務的廖智,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一雙小腿是義肢,而奪走她雙腿的,不是別的,正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生命拔河,廢墟中的26小時
熱愛跳舞的廖智,失去雙腿那一年才二十三歲。那時,她有個六個月大的女兒。那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來得突然,午飯後突然天崩地裂,她與婆婆、女兒被埋在水泥塊中。她的雙腳像麻花一樣扭曲,被壓得無法動彈,一根鋼筋從腳板穿刺右小腿。
女兒很早就沒了哭聲,不久婆婆也沒了氣息。獨自在黑暗中的廖智,一度想追隨她們而去,任憑老爸爸聲聲呼喚也不回應。餘震又來,救難人員大聲吼向廖智的父親,要他離開。「你們不救她出來,我就不走,我們廖智是不會死的。」父親的聲音弱小而堅持。她想起了焦急的爸爸、媽媽,萬一他們也失去唯一的孩子怎麼辦?她的眼淚不停地流,大聲回應爸爸,下定決心要活下去。
救難人員用吊車小心翼翼地把易碎的斷垣殘壁移除,但剩下最後幾層過於脆弱,無法使用機械,一位瘦小的男孩自告奮勇鑽進廢墟,與廖智裡應外合,輪流用鑿子一點一點鑿出洞口,但右腿上牢牢插著的鋼筋相當棘手,廖智本來想自行拿刀割斷右腳,因醫生顧及失血問題而作罷,後來決議直接把人拉出來。她痛得眼前一黑,馬上被送去醫院。她愈來愈虛弱,呼吸益發急促,她知道,唯有截去壞死的一雙小腿才能保全性命,於是,她自己簽署了截肢同意書。
「如果我在廢墟裡死去,那這一生真的是很空虛地過完,可是現在居然得到一個新生的機會,失去雙腿,我覺得很值得。」回憶當時的決定,廖智沒有後悔。在廢墟中的二十六個小時,死亡近在咫尺,想到很多事都沒有盡力而為,她強烈地感到虧欠生命。
戰勝恐懼,意志力的考驗
本以為生命會就此結束,沒想到幸運地被救出來,廖智打從內心對生命生起深深的敬畏,也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她沒有為截肢而悲傷、自卑,很快就恢復精力與笑容,在醫院的病房間四處串門子,帶給病友歡笑,甚至手術後兩個月就咬牙忍痛練習跪立,登臺表演舞曲《鼓舞》,為受災的家鄉同胞義演籌款。
練習使用義肢,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當時廖智只有二十五公斤,義肢就重達十公斤,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每次她穿上義肢都舉步維艱,膝下的傷口受到擠壓與摩擦,沒多久就痛得汗流浹背。她一心希望早點工作,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身體卻辦不到,使她很氣餒,索性放棄練習,整天躲在房間睡覺。
有一天廖智醒來想上廁所,可是父母都不在家。她只能自己爬下床,生疏地穿上義肢走到廁所,才看到地上有一灘水,身體就栽了下去,頭重重地撞在馬桶上,左額腫了一個大包,頭髮沾上馬桶裡的洗衣水,滿頭是泡泡。
她又痛又狼狽,滿腹的怨氣卻不知道該怪誰,她在廁所裡嚎啕大哭起來。經過這次教訓,廖智認真分析坐輪椅與練義肢的利弊得失,決定選擇暫時疼痛、辛苦,但可以獲得自由的後者。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閉門在房間裡咬牙苦練,一手扶著穿衣鏡,一手扶著門把,逐步揣摩走路的竅門。二十天後,就在穿衣鏡底座與門把快鬆脫之時,她終於可以穩健地行走了。
這段獨處的時光,是她日後面對困難的信心基礎,「在訓練的過程中,忘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她說,一旦思考自己,就會有很多埋怨,沒有辦法專心地訓練身體;若不把自己隔離起來,別人的負面聲音或是心疼、擔憂,也會干擾到自己的意志。
她發現「心裡的恐懼大過事情本身的難度」,所以遇到事情不要慌張,而是要先去思考,或是先讓心安靜下來,這是一切力量的泉源。學會使用義肢的廖智,不僅可以走路,還可以爬山、跑步、跳舞,甚至以前雙腳健全時不敢做的攀岩、馬拉松,她都樂於嘗試。
走出陰霾,化小愛為大愛
然而,地震帶走的不只是她的雙腿,還有她的家庭、婚姻。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兒,無法承受悲傷的丈夫,在災後兩年,也與她離婚。災後一年多的時間,只要接觸到小朋友,她就會崩潰大哭,也失去對自己與人性的信心。
直到 2009年底,她受邀到一所小學教災後截肢的孩子跳舞。剛到那間學校時,她滿心忐忑,但或許是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崩潰。她發現有些孩子對於穿義肢、坐輪椅很自卑,只想把事實隱藏起來。
一開始,她為此憂傷失眠,後來她向心理學取經,還因此考得二級心理諮詢師的執照。她知道孩子需要接受真實的自己,便以身說法,把坐輪椅表現得很快樂、很好玩,還幫孩子們排練了一場利用輪椅表演的情境劇。漸漸地,孩子們接納了自己,並認知到──我是獨特的,但不可恥,自信地透過戲劇展現自己,還受邀到香港伊莉莎白體育場表演,感動上千位香港中小學生。
「服務的過程中,我覺得心裡寧靜很多,孩子們變得開朗、自信,也給我很大的安慰,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這樣去愛,不是只有自己生養的。」廖智說,她也因此走過失去孩子的傷痛,更深刻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
當得知偏鄉家庭離婚率高,許多孩子因父母必須外出打工,而獨自留在家中,廖智積極與教友一起走入廣西與四川的深山,陪伴壯族與彝族的青少年。「我經歷過失敗的婚姻,更能將心比心。」廖智說,她不會刻意用心理學的技巧,更喜歡一對一聽孩子傾訴心聲,給予關愛與支持,她也會以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此外,她也於四川與上海關懷癌末病人、血友病患、街邊的乞丐,並協助身障人士安裝義肢。
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當天,她想起當初挖她出來的男孩,當仁不讓地跟摩托車隊進入災區幫忙。五天五夜中,他們自掏腰包深入災區,衝過柔腸寸斷的山路,為受災民眾搭帳篷、發放物資。一開始團隊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只分配輕鬆的工作給她,後來反而是她的義肢在雨天發揮了優勢,當人們的腳在雨水中泡得發脹,她依然精力旺盛;當車子塞滿物資無處放腳時,她將義肢卸下,往肩上一扛,就解決了問題,讓眾人既驚訝又讚歎。
廖智體會到:「擁有一顆建全的心,就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弱於別人。」雅安地震後,她持續透過網路募集所需物資,積極與居民溝通,設法解決問題,漸漸成為團隊倚賴的主力。原隊長返家後,廖智便承接隊長的工作,雖然那幾天睡得很少,但他們只關注怎麼把事情做好,一點都不疲累。
苦難試煉,讓生命更寬廣
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六年,廖智從一個處處在意別人的眼光、生命沒有方向的小姑娘,蛻變成一位不怕困難、樂於付出的生命勇士。
「以前我會渴望得到多過於付出。雖然我很熱心,可是把自己和別人的需要放在一起,肯定是會想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地震後接觸宗教,她才察覺自己以前愛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愛,當對方的回饋不如期待,就會失望傷心;從宗教中體驗到的無私大愛,讓她明白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甚至連陌生人之間都能有愛。現在,奉獻已經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走過困境,發願奉獻,「謙卑又自信」是廖智最重要的收穫。她謙虛地說,她所做的只有一點點,沒什麼可稱頌的。這是應該做的事,她會持續做下去。
文/陳慧蓉菩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