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50174 (1).jpg落實三學(戒、定、慧)在生活中的過程及狀況

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看到不對勁的事就急著給評論、下指導棋。自認為只是「對事不對人」,可是卻讓主事者心裡很不舒服,即使我自認為已經有用一些客氣的詞彙包裝過,應該不算犯了惡口傷人的罪,但是我還是看到身邊的人漸漸地離我而去,因為我讓他們不開心了,包括自己的孩子也疏離了。

經過深層的思索檢討,我決定在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之外,自己再加一個「不妄下評論」的戒。之所以決定這樣做,是因為在禪修中體會到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老是拿「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這種想法當藉口,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塞給人家,也是會造成煩惱的。我用修「定」的方式來檢討自己,每一次我要跟人家說這句話到底是真心為他好,還是只是想要炫耀自己的知識?是為了打壓對方的氣焰?還是為了奪取整件事的主導權?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之後,我發現「不妄下評論」這個戒如果沒有「緣起性空」的觀念為基礎來支持,很容易破功。我也是在學到「諸行無常」的道理之後才知道以前自己老是妄下評論都是因為當時只擷取到事件的一個片段、只站在一個角度觀察,就以為人家做錯了,而且以為人家會一路錯下去,就急著強迫人家改變成我認為應該要的樣子。知道凡事都是因緣相互成就,就懂得去了解事件前因後果,知道執行的人能夠運用的資源是多麼有限,面臨的限制又有多少,然後才會真正地升起體諒的心,幫助對方突破困境,而不是只出一張嘴,沒幫到人,反而傷人。

舉例來說,不久前看到孩子染了一頭金髮回家,我不再像以往一樣脫口而出一連串批評的言語,當時就是先深吸一口氣,靜下心來想,他之所以這麼做應該是有他的理由,但也不必急著逼他說出口,就等他自己想說的時候再說吧。同時我也檢討自己,我說的每一句話,到底是想要宣洩自己訝異的心情而已,還是真的為了他好?如果起心動念並不善,表達的方式也不理想,又何必說些無謂的話造成他的困擾。我這一次這樣做,讓原本可能會演變成一件「大事」的小事,幾天之後就回到了常軌,孩子自己又去把頭髮洗回原來的顏色了。

文/梁演苑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