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五堂智慧課  

 

智慧課上的阿闍梨

一手執經、一手持劍的文殊菩薩,

就像記憶中愛深責切的嚴師,

對於傳統思惟提出反省、批判,

他用超越常情的語言、手段,善巧接引眾生,敷演甚深法義,

犀利如劍的智慧,劍劍揮下,

斬去的是眾生的執著窠臼,

也像一個老雕刻師,雕塑著眾生成佛的樣子。

 

走進法鼓山位於台北的安和分院, 文殊菩薩的木雕靜靜鑲嵌在佛龕的一旁。菩薩端坐在威猛的獅子上, 手拿智慧寶劍,身負《般若心經》,揚眉閉目、舉手投足之間, 都帶來一股肅穆莊嚴的氣氛,雖是默然無聲, 卻又似在訴說著甚深的智慧法義。

文殊菩薩信仰起源於西元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的時期。 根據經典記載,一說是文殊菩薩來自東方或南方世界, 應釋尊的感召,來到娑婆世界助佛弘法; 另一說文殊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隨佛出家的婆羅門。在所有的菩薩中,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與佛所覺悟的智慧接近, 最能繼承佛陀之位,因此又被稱為「法王子」。

隨著大乘經典的漢譯, 文殊菩薩信仰也是四大菩薩中最早傳到神州大陸, 隨後在政治力量的推波助瀾下,文殊信仰便普及於中原地區, 建立五臺聖境,並流傳到日、韓、藏等地,擁有一段輝煌的歷史。

然而隨著歲月流轉,相較於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帶來現實利益, 以及阿彌陀佛為往生世界勾勒出極樂淨土,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 因為甚深、不可思議,無法為眾生帶來即刻、具體的幫助, 在佛教發展過程中,寺院也很少單以文殊菩薩做為主祀, 以文殊菩薩做為供養、禮拜, 以文殊法門作為修持功課的佛教徒也不算多。

 

一堂佛學進階課

 「文殊法門會造成隔閡,沒有那麼普遍,這牽涉到眾生的根器問題。 」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副教授游祥洲解釋,文殊法門是智慧門, 在說法上顛覆傳統分別解說的方式,反而以否定、反詰的語句, 甚至是犀利的舉動,引入出格的深悟。「就像莊子所說:『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現代人生活在紅塵之中,一直在貪、瞋、 癡中打轉,怎麼會有悟性呢?」他說。

其次,隨著大乘佛教經典的傳出, 文殊菩薩不但活躍於佛教的舞台上, 與其相關的經典部類也逐漸增加,共有一百多種。 這些經典內容相當龐雜,有闡揚「淨土」的《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也有主張「持名念佛」、「一行三昧」的《文殊般若經》;而在《 思益梵天所問經》中,「見我即見佛」,「我性即是佛性」的經句, 也與後期大乘佛教──如來藏我(佛性)思想有幾分相似。 文殊法門的多樣性,加深了大眾對文殊認識的鴻溝, 其繁複的思想教義,更讓人迷惑而無所適從。

「不用感到迷惑。」游祥洲巧妙譬喻,整個大乘佛教的發展, 就像公司轉型一樣,一直是朝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勢必產生突變、 分歧,這是佛法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同時因應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所產生的不斷變化。

 

顛覆、另類的教法

儘管文殊菩薩的智慧呈現百花齊放的情景, 但大致上有三個特色是其他經典很少出現,那正是「不二法門」、「 煩惱即菩提」、「諸法平等」。《維摩詰經》所標榜的「不二法門」 ,主要是破除二元對立的思惟模式。 將種種世間極為對立的事物或觀念,解釋為不二、無差別, 目的在破除眾生的分別執著,隨時保持不落二邊的自覺。 當保有這一份覺知,即使遇到煩惱,也能保持正念加以覺察, 而不與煩惱對立。從這進一步就衍生出文殊法門的另一特色「 煩惱即菩提」。

一般法門重在呵責煩惱,避開煩惱,使煩惱不生起。 而文殊法門因為不落兩邊的態度,強調覺察煩惱、轉化煩惱, 使煩惱變成菩提資糧。而不論是煩惱即菩提,還是不二法門, 文殊法門所要強調的都是大乘佛法強調「諸法平等」的思想。

表現出來的形式,則是「善用方便」、「以大斥小」的手法。 在許多經典中常可以看到文殊菩薩作外道模樣去度化外道, 有時還到宮中去安居,度化宮女、僕役,這都是他方便教化的方法, 對傳統佛教而言,具有相當強烈的挑戰與顛覆。

對此,印順長老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以「 平淡的藥,治不了重病」比喻文殊的教法是以毒攻毒的下重藥, 即使聽眾無法接受,起了驚恐怖畏的心,進而誹毀大乘、 墮入地獄也無妨。

至於「以大斥小」,由於大乘經典傳出、盛行時, 與傳統的部派佛教,有了對立的傾向,所以在大乘經典中, 都可以看見文殊菩薩貶抑聲聞弟子的立場。其中, 不管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還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都曾領教過文殊的犀利,這些聲聞弟子,在辯才無礙、 智慧高超的文殊面前,一個個都成為智慧不足、悲心不深、 願力不夠的凡夫,凸顯出文殊所演繹的最勝義法,層次、 境界都遠勝於聲聞乘。

文殊的活躍象徵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因此在經典,和造像上, 文殊多以青年、童子造型,表現其開創、精進的一面。( 更多內容請參閱337期人生雜誌)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