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留言! 

發無上菩提心 行嚴土熟生事

 

諸佛菩薩不忍眾生流轉生死,發下深弘誓願,於娑婆世界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講經49年,直到進入涅盤,無非是希望眾生離苦得安樂; 與我們因緣甚深的觀世音菩薩,祂的悲願則是—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還有眾所熟知的地藏王菩薩,其誓願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至於聖嚴師父¬¬的悲願就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本著「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的單純信念,創辦了法鼓山,興辦教育,弘揚正法,提升人品,建設人間淨土。

 

因此,在這末法時代,弘揚佛法不應只是出家眾的事,在家居士亦應有所承擔。身為佛教徒,有感於輪迴之苦,更應背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我們有此福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加上釋尊的無私傳法,讓我們的人生由黑暗變光明,怎能不盡力護持並弘揚佛法?

我想,做為一個在家眾,若要擔負起弘揚佛法的任務,可以從四大面向著手。

 

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

1.博覽佛教相關書籍:

(1)佛教經典:我們想從佛法中得到利益,以修正我們的人生,進而想向成佛的道路邁進,則閱讀佛法經典及講經書籍,是非常必要的。由於深入佛法,不但自己能從中受益,定會讓自己對佛法更堅信,這也是想達到「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最佳方法。

其次,學習佛法單是自己在家盲修瞎練常常無法契入經典要義,我們尚需親近明師與弘揚正法的道場。若要選對明師與道場,則必須對佛法有些正確的認知,如此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尋求正知正見的明師,不致產生疑誤。

另一方面,若希望佛法可以利益眾生,必須將佛法傳揚出去,並接引他人來學佛。首先自己得對佛法有正知見,並能讓佛法生活化,讓人淺顯易懂,此亦需多方面閱讀佛經。菩薩們可以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明師對於佛經的講解,最好不只一位法師的著作,如此可相互印證、了解經義。我們想達到「眾生無邊誓願度」,研讀佛法的經義,更有其必要。

 

(2)其他宗教的書:如道教或是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書籍。由於對佛法解經書持續不斷的研讀,自然會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念,之後也可多看其他宗教的書,反而讓自己更清楚佛法的奧妙與真理,也會因為了解其他宗教,有機會接觸非佛教徒時,我們才能巧妙的將佛法傳揚並接引他人學佛。

2.尋找明師與正信的道場:

由於自己閱讀了一些師父的解經著作,略知自己心性的修行方向,在此非常開心與菩薩們分享自己對於「明師」及「正信道場」的心得。

﹙1﹚「明師」非「名師」:何謂明師非名師呢?因一位「明師」可讓我們從無明中領悟到人生與修行的至理,而「名師」有時可能無法讓我如實明瞭世間的人事物。自釋尊入涅槃後,若有以佛法為傳承的主軸、以戒為師、不以危言聳聽、且是一步一腳印實修的修行者,才是我們要追隨的明師,而非有名氣的名師。

我認為,聖嚴法師是一位令人衷心佩服的明師,他心心念念救拔眾生,連往生這學分,他都為全世界所有佛教徒上了一堂生死課程,稱之為”明師”,聖嚴師父當之無愧,雖然師父已然捨報,法身長存僧俗四眾心中。

由於聖嚴師父將畢生修行體驗留給了我們,即使我從未現場聆聽師父講經說法,然其淺顯易懂的著作、謙虛樸實的身影,在在都是最佳的生命導師,能接受聖嚴師父的教誨,我覺得是一大福報。

﹙2﹚相應的正信道場:由於眾生根器不同,相應的道場自然也有所差異,自然會選擇親近與自己較相應的道場。然修行者不管親近哪個道場,自己皆須清楚明白--修行即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因此,親近一個正信的道場,其前後心境的轉變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對名利、功德更豁達了?人生是否更自在了?對家人,對其他眾生是否更為慈悲了?處理事情有沒有比較圓融,是否更有智慧了?對於貪、嗔、癡、慢、疑更放下了嗎?六度做到哪個階段了?常常觀察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微細變化,多少可以知道,是否親近明師與正信的道場。

 

護持佛法僧 行菩薩道

3.護持道場: 確定了明師與自己相應的道場後,就要堅定的護持。為了讓佛法住世,並廣度眾生,則僧寶是重要的傳法人,因此,護持道場與僧眾,才能讓佛法永續與廣傳下去,這也是自利利人的事。唯有找對明師與相應的道場,我們才能往「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邁進。

4.以身作則,將佛法融入生活,展現於身口意之中:如此,他人必可感受到我們因親近佛法而轉變了生命的價值觀與行為,並因此產生正面的評價,進而有意願體驗佛法的微妙處,這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其實,此生與我們相遇者,即是有緣人,因此要把握機會,淺移默化將佛法傳揚給週遭的親朋好友。但也無須勉強,一切隨緣,因緣成熟時,自然有機會走入佛之門,進而受益,解脫煩惱。

以佛法的因緣因果法則來看,今日種下佛法的種子,他日因緣成熟時,必定有機會親近佛法,進而護持佛法,如此佛法即能源源不斷的傳揚與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因而受益,這樣就是真正做到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文/侯常臻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