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弘一大師傳』心得報告

我所選讀的高僧大德傳記是東大圖書公司出版,陳慧劍先生所著的『弘一大師傳』。這是十多年前所請購的一本書,今日藉著作作業的這個因緣,再次拜讀本書。

要寫『弘一大師傳』的心得報告對於初學佛的我真是戒慎惶恐,「高山仰止」如何以我粗淺的知識與能力來寫這篇報告呢,不知如何下筆?轉念一想,就依自己的觀察的幾個面向來書寫吧。

一、出生書香門第及佛教家庭:

弘一大師生於一八八0年,父李筱樓為道光進士官吏部尚書,早期為鹽商後經營銀行業,家境富裕。父生平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晚年篤信佛教。設公塾、創立「備濟社」撫恤貧寒孤寡,施捨衣食棺木。又設「存育所」每屆冬季收養乞丐。又喜好放生,當弘一大師誕生之日,有許多人紛紛將捕獲的魚蝦拿來李家求賣,門庭若市。父也全數買下放生,以後每逢大師生辰時,必大舉放生。故在地方上有「李善人」的美名。父親生他時已六十八歲,母親年僅二十多歲。母親為人賢淑治家嚴謹課子有方,亦篤信佛教;師五歲喪父,從兄長受啟蒙教育、經院教育、經史子集。少年即聰慧好學,亦學習詩文、駢文、書法、篆刻等,造詣俱深。

二、事母至孝:

大師非常愛慕他的母親,當父親死後,家庭組織變化,年輕的寡母在家中「正而不足,偏而有餘」,出了門旁人指指點點,進了家也不能走正門。無形的壓力使得大師曾皺眉搖頭說:「我的母親一生很苦」。十八歲時為了替母親找個可以聊天的女伴,接受母親安排娶俞家茶莊的女兒。十九歲帶著母親與妻子舉家搬遷到上海,離開天津這不自由的環境。二十五歲時母親病逝。在上海與母相伴的這段時光,大師曾說:「我從二十歲至二十六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出家。」;又哀悽地說「我母親不在的時候,我正在買棺木,沒有親送。我回來,已經不在了!還只四十多歲!」。母親病逝大師悲慟欲絕,在與兄長「鬧了一仗」才把母親靈柩安放在李家大院接官廳的正中央;至此他已了無牽掛,帶著對母親無限的哀思,遠渡日本。

大師出家之後,為了追念母恩,每逢母難日,一定要為母親念一天地藏經,為亡母超度。約莫一九三零年(五十一歲),大師在白湖參加天台靜權法師在金仙寺宣講「地藏經」、「彌陀要解」。亦幻法師回憶:「當靜師從經義演繹到孝思在中國倫理學上之重要的時候,弘師恆當著大眾哽咽泣涕如雨,全體聽眾無不愕然驚懼,座上講師亦弄得目瞪口呆,不敢講下去。後來我才知滾熱的淚水是他追念母愛的天性流露,並不是什麼人在觸犯他傷心」。講經二個月,不管白天講席,還是晚間筵前,逢到觸痛他亡母的慘痛,他不只一次地哭泣,至情至性令人動容。

三、藝術成就:

大師二十至二十五歲在上海的時期,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共結金蘭,共組草堂文化社、成立海上書畫公會,每週刊書畫報一紙。此時大師詩文詞賦甲一社,春風得意是力學風流儒雅之文人的生命階段。

在繪畫方面:一九零五年大師東渡日本留學,學習西洋畫。日本國民新聞社記者特地採訪了大師,並發表了題為《清國人志於西洋畫》的訪問記,對大師認真刻苦的學習行為大為讚賞。一九一二年,大師開風氣之先,在杭州第一師院教人體素描,首開中國以裸體模特兒作畫;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使西洋畫、素描等西洋畫方法,步入傳統的中國畫壇,這可說是一種偉大的創舉。大師於<太平洋報>的廣告設計,也成為我國近代廣告畫的先驅之一。

在話劇方面:一九零六年創辦「春柳劇社」,是中國話劇運動最早的創始人。在日本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天錄》、《新蝶夢》、《雪蓑衣》等劇目。大師在《茶花女》中扮演的茶花女,得到了日本戲劇評論家松翁很高的評價。他在《對於中國劇的懷疑》一文中說:「中國的徘優(演員),使我最佩服的李叔同君!」「尤其李君的優美婉麗,決非本國的徘優所能比擬」。「倘使自『椿姬』(即茶花女)以來李君仍在努力這種藝術,那末,豈容梅蘭芳、尚小雲輩馳名於中國的戲劇界……」。

在音樂方面:夏丏尊先生曾說:「從中華民國初年到二十年這一個階段,南中國音樂界人物,原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薪傳』;不是他的學生,便是他學生的學生」。大師的音樂成就可見一斑。

在書法方面:唯有書法是大師出家後沒有放棄的藝術,以書法與眾生結緣。大師說:「吾字即佛法,求吾字即求佛法。」大師的書法自成一格,大師曾對同學說:「我的字你學不會的,你學著寫出來會非常難看。」蔣勳也說:「弘一的字是一種修行,拿到『藝術』中來談,也許是一種褻瀆。」也無怪乎大師的字歷來都被收藏家奉為至寶。

四、愛國與護教

也許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教育的影響,大師憂國憂民的情懷始終沒有改變。十九歲時大師認同康梁的維新變法,自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師」;也是這個原因維新運動失敗後,為避免災禍大師攜家移居上海。二十五歲創作了「祖國歌」等愛國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在國難當頭時鼓舞數千萬青年。

一九零六年大師在日本創立的「春柳社」為急籌中國兩淮水災賑災款項的情形下義演「茶花女」;而演出「黑奴籲天錄」則是強烈地反應中國民族自決的心理。「春柳社」的創立正是青年從是愛國運動的一種突出的表現。

一九三七年(五十七歲)仍倡導「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需念佛」。當時日本侵華的氣焰囂張,大師居廈門萬石岩,自題居室為「殉教」室。並說:「為護法故,不怕炮彈」。大師以為:「吾人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時不能共行國難於萬一,自揣不如一隻狗子」。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大師泰然無懼,誠如他的一首詩云:「亭亭一枝菊,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大師的這種愛國愛教的精神,將永遠地值得人們學習與歌頌。

在一九二七年,隨著革命的風潮,信奉佛教被知識份子視為迷信;「消滅佛教」的議論與行動在大江南北囂張的漫延。大師在高級知識份子群裡朋友多、學生多;平時拒絕應酬、來往的大師便罕見地開出一張會客名單,所邀請的人物主要是地方黨內重要負責人一輩的青年;就「滅佛逐僧」的問題有所商談,對當局整頓佛教的作法具體提出原則上的意見並曉以大義;於是在幾位高僧的極力奔走之下,當時的「倒佛教」運動大火已被制止。

一九三四年,在南普陀寺,囑瑞今法師創辦「佛教養正院」,作育僧材。

五、大師出家行持

大師於一九一八年(三十九歲)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生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大師的出家誓願:第一、不坐寺院住持、不披薙出家徒眾。第二、不開大座、不作法師。第三、拒絕一切名利的供養與沽求,度我的行雲流水的生涯,粗茶淡飯,一衣一衲,鞠躬盡瘁,誓成佛道。第四、要為僧界現狀,誓志創立風範,令人恭敬三寶,老實念佛,精嚴戒律,以戒為師。

大師出家後雲水飄泊,萍蹤無定。掛單、弘法的寺院多達幾十上百處;每到一寺院便整裡經典加以標註、抄經、念佛。生活起居睡的很早,差不多與陽光一同睡著、一向不用電燈。持戒嚴謹、自認福薄、淡薄無求;一雙破布鞋(十六年)、一條舊毛巾、一把傘(二十五年)、一領衲衣(六、七年)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為珍物。大師過午不食,飲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皆被謝絕;真正作到一物不遺、一絲不棄。生活起居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好友夏丏尊曾心疼的對法師說:「在你,世間沒有一樣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骯髒的客棧好;七塔寺的通艙好;破碎的蓆子好;陳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蘿蔔好;鹹死人的菜飯好;木屐好;跑路好;………老天爺,甚麼都有味,甚麼都好。」

六、弘律大願

一九一八年九月(三十九歲),大師在靈隱寺受比丘戒好友馬一浮供養兩部戒律著作,其一是明代蕅益大師的「靈峯毘尼事義集要」,另一部是清初見月律師的「寶華傳戒正範」。在專心研讀後便發心學戒,立志過午不食。

一九二一年(四十二歲)在城下寮(慶福寺)閉關,在關中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

一九二四年(四十五歲),『比丘戒相表記』定稿。

一九三一年(五十二歲),發願弘律,肩荷南山家業。

一九三三年(五十四歲),駐錫泉州開元寺尊勝院。八月,詳閱圈點,並抄寫科文,改正之訛誤,迄今三年完成『南山鈔記』。十一月,作『南山道宣律祖弘傳佛教年譜』。

一九三五年,於泉州承天寺完成『蕅益大師年譜。』

一九三六年,閉關廈門鼓浪嶼日光岩別院,校錄『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完稿。

一九三九年四月至一九四零年十月,於永春普濟寺校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上、中、下卷。

大師四講唐南山道宣律祖著『隨機羯磨』:

一九三三年,於萬石巖始編『隨機羯磨』講錄,三月九日始講,五月八日圓滿。

一九三四年,於福建晉水草庵,開講『隨機羯磨』;又始錄『隨機羯磨隨講別錄』。

一九三七年元月,在廈門南普陀寺舊功德樓,講『隨機羯磨』。

一九三七年四月,在青島湛山寺,受倓虛大師之請,講『隨機羯磨』。六月隨講別錄。第二次增錄完成。後有第三次增錄。

大師曾云:「羯磨文義至為繁密,學者茫無頭緒,難於入門。」大師著羯磨略義,略舉大綱詮釋淺顯,使易了解便於初學。

大師畢生研究,誓護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典,二十幾年來,幾無日不埋首中。大師曾自述:「每日標點研習『南山律』約六七小時。」在大批的律學著作中,『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和『南山律在家備覽備略』最為重要。

一九四二年(六十三歲)九月初四下午八時,右脇而臥,安詳圓寂於養老院「晚晴室」。

唐太宗曾說:「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將相所易為。」在弘一大師身上完全驗證了這句話的真實不易。從繁華到空寂;從衣食優渥、生活起居都人有打理的優雅公子到一位過午不食、凡事親力親為、不假他人之手的四處漂泊的雲水僧。如此堅毅絕決,真是非大丈夫不可為也。

我感覺每位大善知識與大成就者似乎都是諸佛菩薩示現。弘一大師在家時「中國藝術大師─李叔同」的成就,出家後被大師視之為無物。所有世俗的成就似乎就只是為了日後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而已。只是如此自律、嚴謹,近乎完人的修行方式,以身示法;如此的悲願令人動容與不捨;也為世世代代的佛子們樹立了千古的典範。

文/李芳依 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