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高僧傳-玄奘大師讀後心得

書名:傑出的留學生—玄奘大師

作者:蘇尚耀   書局:法鼓文化

從小看了許多西遊記的小說與電影,一直以為玄奘大師就是西天取經的唐三藏,讀完這本書後,才知道差距十萬八千里。玄奘大師取經的緣起,是他為了研究釋典,拜訪了許多大德名師,發現大師們分處南北,各有不同流派,同一經書,解釋各不相同。且早期的經書翻譯,都是直接或間接來自印度西域直譯或意譯,不免有節略、疏漏或訛誤的情形,因此他為了求取佛法的真義,獲得全面、正確完整的佛學知識,認為只有親自前往佛教的發源地求取原經不可。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得如下:

一、玄奘大師是一個聰慧過人的人,他的學習、表達、領悟、思辨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均達頂尖水準。

玄奘大師從小讀過儒家經書,十三歲時雖是寺內最小的小沙彌,但對於每一種經典,只要聽過一遍,就已經了解十之八九,之後只要再複習一次,就能融會貫通,懂得全部經意,絲毫沒有遺漏。他在洛陽淨土寺住了5年,寺內所有的藏書都翻遍了,使他在佛學修養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之後無論在中國、西域或印度,只要聽到哪兒有高僧大德,不論路途多遙遠,他一定不辭辛勞的當面請益,隨時隨地不放過學習的機會。

玄奘大師到印度的那爛陀寺,剛開始是以留學生的身分住進院寺的,後來向勝軍居士學習“瑜珈師地論”後,又以學者的身分回寺,寺院還特別為他在寺中開設了一個講座,由他主講大乗派的重要經論。但寺中有一高僧師子光,已經先開講另一派的大乗經論,就攻擊玄奘大師的‘瑜珈’理論,玄奘大師經過多次溝通辯論,對方雖啞口無言,但並不心服;後來他的門徒多轉到玄奘大師門下,玄奘大師為了調和兩派學說,撰寫了”會宗論”(共三萬字),受到方丈及眾僧的讚揚,師子光面子掛不住就離開了。 

玄奘大師最不容易的一次辯論是針對當時的外道所寫的"破大乗論",提出"制惡見論",受到當時戒日王和鳩摩羅王的讚嘆,還為了爭先邀請玄奘大師,差點兵戎相見。玄奘大師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使二位王對他及佛法心服口服,這些都在在顯示玄奘大師的在佛學的學養、表達、思辨及處事能力,絕不是一般僧人能做到的。 

對我的啟示:凡是在歷史上知名且留下豐富遺產的高僧大德者,都有這種先天聰明智慧,加上後天努力的特質,相信在這些光芒的背後,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心酸。今天看了聖嚴師父的恩人"沈家禎”的記錄片中,師父講到過往傷心處及感恩處時,也潸然落淚,可見成功外表的內涵中,都是經歷多少挑戰與痛苦的過程才有此結果,想到這當自己在修行路上碰到困難,被人挑戰甚至遭到阻礙時,就是piece of cake了。

二、西行求經、譯經及弘法是玄奘大師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玄奘大師13歲那年,就想要出家,當時一位叫鄭善果的主考官看見他,問他:「小小年紀出家想做什麼?」,玄奘大師回答:「我想繼承西方如來的志業,宏揚他所留傳下來的佛法。」果真他一生的軌跡都圍繞在當初的志向上,從未改變,只有更加的堅定而已。玄奘大師立下留學印度西行求正法的宏願,是在24歲那年;當時的時代,唐初疆場未定,禁令森嚴的情況下,他和幾位有心西遊的僧人聯名上表,申請出境,沒被批准;其他人都打退堂鼓,只有玄奘大師求法的決心堅定不變。

他突破重重困難,踏上世界少有危險地行,他知道一路上會經歷荒原、沙漠、冰湖、高山,就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冰風雪凍、人煙罕至、萬山叢疊、山峰高達六、七千公尺,還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不但體力上要禁得起冷冷熱熱、忍飢挨餓的考驗,而且要通曉西域各地的方言,以利溝通學習。所以他每天除了找機會磨練體力外,還向各類人學習印度地區的方言,儲備自己各項能力。沿途中幾經生死交關,卻從未動搖他西行求經求法的決心。

玄奘大師經過的這段路程,直到七世紀為止,很少有人提起,而大師往返三次,並寫成一本數萬字的”大唐西域記”,對後世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段路程就算在21世紀的今天,仍被認為是極端危險之旅,一般人很少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走這麼困難的旅程。更何況在七世紀,當時資訊不發達,各項設備簡陋的情況下,說冒著生命的危險一點也不為過,若不是玄奘大師背後有著對佛法弘法的志業,將渡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情懷下,是不可能達成任務的。

玄奘大師回國後在大慈恩寺,做長期專一的譯經和弘法的努力,但唯一令他擔心的事,是許多從印度求取回來的梵文經本、佛像、佛舍利、以及譯好的經卷,數量極為龐大,要怎麼保存?保存在哪裡?如何避免人進人出的干擾等,他認為應比照印度,在大慈恩寺內建立一座大石塔,高宗同意這項建議,就在寺內西院建立了”大雁塔”。

玄奘大師在慈恩寺時每天都自訂一定的課程,如果白天有事,就會連夜趕譯,通常半夜打一回盹,清晨四點又起身,每天齋後和黃昏這兩段時間,玄奘大師要開講新的經論,並回答全國前來聽講僧人提出的問題。同時又要以住持的身分,同時解答寺裡和尚們請示的各種事情等。到了夜裡,本寺的弟子一百多人都來請教,玄奘大師也一一指點,無所遺漏。平日朝廷的王公大臣也常到寺裡拈香、禮拜、懺悔,玄奘大師對他們都很親切的加以解說誘導。其中有四位刺使因此受了"菩薩戒",回到任所大大布施財務,可見玄奘大師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

對我的啟示:從玄奘大師身上看到願力的影響,他從小發願譯經弘法,碰到困難從不動搖。就像聖嚴師父60歲才發願蓋法鼓山,當時多少人反對,就連同行出家人也不看好,但只要發願,一心朝向目標前進,終有達成目的的一天。這點對我遇事情一向採"隨緣"的人,有了另一番啟發。也許我對佛法的認識與修行,要更有目標更加發願才好。

三、體力、毅力、執行力過人,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他西行取經的決心。

前曾提及玄奘大師知道西行到天竺的路上,會經歷荒原、沙漠、冰湖、高山,冰風雪凍、人煙罕至、萬山叢疊,還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不但挑戰體力上的極限、更要面對挨餓及死亡的考驗。這期間經過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種族,語言溝通上也是一大障礙。玄奘大師對上述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他為了達成西行任務,不斷的做各項準備工作,從鍛鍊體能、學習方言、收集資訊、請教前輩等,決心從未動搖。

玄奘大師在沙漠中曾迷路,整袋水因失手打翻在沙地裡,在沙漠中,水是第二生命,當時他想回到出發點第四烽補充水,走了十多里路,心想"當初下決心西行求法時,曾經下了重誓,為求無上正法,不到天竺,絕不東歸一步",因此他咬牙說:"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歸東求生",就這樣他又走了五天四夜,後來終於支撐不住,暈倒在沙溝裡,馬兒也倒在他身旁不斷喘氣;睜開眼後奇蹟似的發現前面有草地和水池,才撿回一條命。

玄奘大師搭船到中印度時,碰到強盜搶劫,並被強盜看中當作祭品要將他祭神,玄奘大師深知情勢不妙,但仍從容的說:「我這樣骯髒醜陋的身體,能夠充當祭品實在很榮幸,只是我千里迢迢趕到這裡,原為禮敬菩薩,求經求法,如今心願未成,你們要殺我祭神恐怕不吉利吧!」同船的人也都向強盜求情,甚至有人願意代他受死,強盜都不答應。

在這千鈞一髮的危險時刻,玄奘大師反而對強盜說:「希望你們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安心高興的去死。」就開始念菩薩的稱號,希望自己能往生淨土,聽聞妙法。就在這時,突然天昏地暗、黑風四起;河流湧浪、賊船翻覆,嚇得強盜趕緊向玄奘大師懺悔認罪,玄奘接受他們的悔過,並開導他們殺人搶劫都是壞事,死後要受苦輪迴,勸他們改過自新,強盜們立刻收起刀統統丟進河裡,還把搶到的衣服財務還給原主。 

玄奘大師到達高昌國及多處大小國家,因為學識淵博、態度謙恭,受到許多主政者(國王)的喜愛,採高規格的款待。有些國王為了留住他,用盡各種威脅利誘方式,都未曾動搖他西行取經的意圖。另外如康國是個不信佛法的國家,向來也沒有和尚居住,如有外來和尚進入,都會被居民用火趕走。玄奘大師初到時國王也是愛理不理的,但玄奘大師卻對國王傳揚因果,稱讚佛的功德,以及恭敬佛法的福報,國王聽了大為感動,對玄奘大師態度完全改變,非常殷勤和敬重。

對我的啟示:人生碰到的事情是"逆境"或是"順境"真的很難說,常常是禍福相依一體的兩面。但如何將逆境轉成順境,就需要與機運了。四年前我去埃及旅行時,碰到中東茉莉花革命,我先到約旦自助5天,參加當時的僑胞慶祝過年的酒會,認識當時駐約旦代表,他很關心我去以色列埃及一事,並告訴我說,埃及已經開始動盪,如果在埃及碰到任何事情,可與他聯絡,因為台灣埃及沒有代表處埃及部分由約旦代表處管轄。

果真當我10天埃及行程走到第8天時,碰到整個埃及飛機不飛、火車停駛、學校銀行關門,旅館前面全都是坦克車及武裝部隊,連旅館大門都出不去的情景,大家都非常驚慌的情況下,我打電話給約旦張代表,他隨即聯絡台灣外交部,一個鐘頭後告訴我,隔天埃及南部會有台灣派的專機來接我們,整個過程非常戲劇曲折。

結果是我們順利回到台灣,還享受到免費專機及轉機維也納高品質的接待,當機上成員知道我扮演這關鍵角色時,都很感謝我,我也覺得這是我人生旅遊中的一段美好經歷,所以我覺得當碰到危難時,千萬不要驚慌,要冷靜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如同玄奘法師一般,就會峰迴路轉,否極泰來。

四、求教請益遍及當時天下大德高僧。

玄奘大師取經的緣起,是他發現同一本經書,不同地區及派別,大德的解釋各不相同。且經書的翻譯,不論直譯或音譯,都有節略、疏漏或訛誤的情形,因此他為了求取佛法的真義,獲得全面、正確完整的佛學知識,認為只有親自前往佛教的發源地求取原經。玄奘大師在取經之路途中,只要聽到哪裡有高僧或大德對佛學有獨到之研究,或是對哪本經書派別有高見者,一定想盡辦法找到大師,向他當面請益,就是小乘佛教,他也花了許多時間研讀,和他們結下良好因緣。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最終目的,是抵達中印度的那爛陀寺研習佛學,當時它是全印度的學術中心,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也是大乘佛教的聖地。主持那爛陀寺的方丈是戒賢大師,對"瑜珈師地論"素有研究享有盛名。玄奘大師到那爛陀寺後,拜在戒賢大師的門下,戒賢大師當時已逾90歲,飽受病痛之苦,曾想結束生命,夢到文殊菩薩告訴他,不久將會有一位來自大唐的和尚,會來登門求教,從此之後,戒賢大師的病漸漸痊癒了。

因此當玄奘大師出現時,戒賢大師感動得落下淚來,他發現玄奘大師不但佛學知識淵博、見解深入、而且有強烈堅定的學習熱誠,是佛教界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為了玄奘大師特別開了一個講座,當時全印度有千人聞風而來。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寺學習5年後,才巡禮東印、南印、西印、整整四年足跡走遍全印度,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對我的啟示:任何一門學問或專業,都有一些頂尖人物;向這些尖端人物學習請教,是最快及有效學習的不二法門。我在創立軍事研究所的過程中,曾經請教過國內心理學界的大老及前輩,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方向,他們的一句話,常常就是我們一生努力追求的結果。這次的經驗給我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學習一定要找良師,且最好是頂尖大師。

五、譯經的方法週延,過程有效率。

玄奘大師從印度共帶回經本520夾、657部,經唐太宗允許在長安宏福寺翻譯佛經,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龐大最完整的譯經計畫,玄奘大師認為一定要組成翻譯團隊,組織譯場,動員許多人齊心合力才能做好這件事。因此他著手擬訂計畫、開具清單,列舉譯經所需的人員。單是譯經人才所需要的種類就有10種:

(一)譯主:議場的負責人。

(二)證譯:地位僅次於譯主。

(三)證文:聽譯主高聲朗讀梵文,到驗明原文有無錯誤者。

(四)筆受:聽口譯而書寫下來者。

(五)書字:根據梵文原本,用中文譯出相應的梵音。

(六)綴文:調整文句結構,使合乎中文順序者。

(七)參譯:將譯文與梵文互相對照,以明正誤者。

(八)刊定:使文句明確、通暢、簡練者。

(九)潤文:負責潤色文辭,使能盡善盡美者。

(十)梵唄:用頌唱方式,檢驗音節是否順口悅耳者。

玄奘大師一方面向朝廷報告,使各項需求都能充分供應,另一方面請全國名寺推薦所需人才,自己又細心查訪,前後尋訪到22位高僧前來。

玄奘大師譯經的原則,是"認真翻譯、忠於原著,通俗易懂",他同時提出"五不翻"的原則,就是:

(一)秘密語不翻,直接用音譯。

(二)辭含多意不翻。

(三)中土沒有的物品不翻。

(四)從前已有的音譯不翻。

(五)為便於眾人意會並避免誤解的字不翻。

由上述玄奘大師的翻譯經典計畫,知道他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嚴謹的規劃,及有效率的執行下,才成就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許多經書,想到這裏,真是滿懷感謝感恩。

對我的啟示:玄奘大師的譯經計畫用現代術語來說,是經過管理及譯經的專家,有效的規劃下的結果;這種專業分工、向天下取才、善巧獲得各方資源等,都是一種執行大事業所需要的能力;這種規模放在現代,依然是很難做到的局面。對我而言就是學習他做事的方法、專注於所從事的工作吧。

六、與當政掌權者保持良好關係,藉由高層力量上行下效風吹草偃。

玄奘大師西行往印度的路途中,遇到無數個大小國王,先是高昌國的鞠文泰,到印度後又遇到戒日王、鳩摩羅王,回到中國後,適逢唐太宗貞觀年間,接著高宗即位等等;玄奘大師與這些"朕即天下"的當權者,都能保持良好互動,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並善巧運用對方的影響力,得到各種資源,來推動佛學。

例如:唐太宗與玄奘大師交談過後,覺得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勸他還俗來佐理國事,玄奘大師雖感為難,還是委婉的表達辭意,他一方面讚揚唐太宗手下文官武將,各個都比自己強,用不著找一個和尚來佐理政務;另一方面希望太宗能繼續支持鼓勵自己譯經弘法,為國家盡一份出家人的本分。

唐太宗從未接觸過佛法,在看了玄奘大師翻譯的"瑜珈師地論"後,對這種新穎精深的教義非常敬佩,立刻下令派出書法好手,將經本謄寫9分,分發全國九州,使它輾轉流通。玄奘大師當時完成了五部經論呈閱,懇請唐太宗賜序,太宗一高興下,寫出一篇全文781字的”大唐三藏教序”。

而當時身為太子的高宗,在讀了“大唐三藏聖教序”後,也順水推舟的寫了一篇569字的"述聖記",文中歌頌佛教”綜括弘遠,奧旨遐深”,也稱許玄奘大師備通譯典,利物為心”,對他從事佛教經典的翻譯深表敬佩。由於獲得前後兩個皇帝"序"及"記"的頌讚,當時文武百官,全國百姓,自然風吹草動,受到信仰上的鼓舞。大大帶動了佛教的推行。

對我的啟示:自古以來,在上位或居國王皇帝者,只要信了某種宗教或理念,這種信仰推行起來就有如風吹草偃,所向披靡,甚至有些國家因此改變宗教信仰。而玄奘大師非常善巧的運用這股力量。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時看到某些宗教團體的政治色彩太過濃厚,會失去某一類的信仰者,也會讓一些人裹足不前。因此對宗教人士而言,如何和高位者保持良好關係,又不會讓人貼上某政黨的標籤,是件很重要的事。就我個人而言,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是我比較喜歡的情況。

結語:玄奘大師的一生,無論早期的發願取經,到後期譯經弘法,都是為傳揚正確的佛法知識,難怪有句話說:「佛法難遇,善知識難得」,我們今日讀到許多經文,許多仍出自玄奘大師在唐朝時譯本,可見玄奘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可說是無遠弗屆的,他的傳奇一生真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文/孫敏華 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