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受報與祈求》讀後感

 

太上感應篇.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
釋迦牟尼佛,在原始経典的教義,以人為本為出發點,談人與人生各種層面的問題。佛法是實踐在人間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智慧來解決困境,以慈悲心來待人,不生煩惱,不起分別心,遇到厄運也告知我們原因為何而生,能改善則改善不能改善也逃不過,就勇於面對、接受、處理、再放下它。人丶我之間常會碰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人、事問題。這都是因緣、因果,明白佛法的因果觀就不會落入頑空冤冤相報無了時,碰到對方業力強大得不到諒解,就坦然接受,隨緣消業,切不可因業起惑,再造新殃。

我於40年代出生在農村,住家後門打開面對就是鄰居的大門,隔一扇窗就是兩家廚房的分界點,左鄰右舍通行無礙。常常聽到媽媽們打開窗邊煮邊互道心聲,情緒的起伏可從鍋丶碗、盆丶炒菜的力道產生的音量而得知。話題離不開"昨晚先生又喝醉酒,偷了才收成的農作物去賣,錢拿去賭博家庭不顧,輸光錢妻兒就成受氣包,尤其是當太太⋯等等事情,像天天在輪迴不息,純樸的農村婦人家真命苦,還得面對家暴問題。

面對受報的媽媽們,我從佛法的觀點看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受報坦然接受:前世欠的今世要償還,來世不再糾纏,不吵不鬧承擔起一切責任面對、接受丶處理、放下它,把家庭、小孩照顧好辛勤做自己該做的和利益他人的事,充滿慈悲與智慧,先生也受感化、導正,懺悔心被激發出來,晚年生活美滿幸福。第二種人受報的同時又造了新業:無法坦然面對接受果報去處理它放下它。又不得不做,心理很矛盾又痛苦,舊債未還增新債,起心動念丶五毒攻心不斷再掀波瀾,家庭四分五裂,晚景淒涼。如是因如是果自作還自受。第三種人逃避:總之除了坦然面對別無它法,自造的業自己得承受逃不過的,生生世世在生命的過程中相續,今世不了,來世再續。經典上說:目犍連尊者神通廣大,還是抵不過前世的果報,必須接受橫逆而死。佛陀已成佛了,還有肉體的病苦,挨餓、受人誹謗、陷害⋯也是免不了前生的業報,也必須坦然接受這個果報,更何況凡夫的我們呢?!

祈求~凡夫的我們生活當中是必然需要的。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大難關,當非人力所能控制、抗拒的,無助無奈無力恐懼⋯時我會以最懇切、恭敬的心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聖號,祈求得到加持救濟給予力量丶依靠丶信心來面對難關困境,幾乎都能應驗,關關難過關關過。特別是在職場面對緊急的傷患,送入開刀房搶救,大量失血、血管萎縮找不到,我就祈求諸佛菩薩幾乎有求必應,即使在回教國家工作碰上類似的困境也是祈求念聖號求助諸佛菩薩救濟,也都應驗讓我工作順利搶救人命,這是自己的體驗千真萬確的事實。有了諸佛菩薩的加被,信心倍增,心中充滿法喜、安祥、自在。奇怪的是當我想祈求自己要的私利是 Noway 大概褔德、功德還不足受益吧!

佛法真的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如理如法,依教奉行,不知不覺找回真正的"自我",不再茫然有個目標有方向往前進了。

文/賴惠珠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