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教你不生氣~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

阿閦佛在因地時即發「不起瞋恚」的願,願不傷害任何眾生,更強調男女平等,到底阿閦佛是何方神聖?阿閦佛不起瞋恚的法寶是什麼?

走入法鼓山園區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微笑佛」,讓人頓感清涼,也心生歡喜。那莊嚴圓潤的容顏,質樸大方的造像,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大殿三寶佛造像的原型,可追溯到2002年法鼓山捐贈阿閦佛首重回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因緣。佛首一復歸原位,但阿閦佛的名字已印在人們的腦海,後來更成了法鼓山大殿三寶佛的塑像藍本。

阿閦佛其實曾是初期大乘佛教主流信仰之一,然而隨著歷史推移,阿閦佛信仰到了今日卻已逐漸沒落,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淡定的菩薩典範:不被瞋害之心所擾動

從佛典來探究,與阿閦佛有關的漢譯佛典有二本:後漢支婁迦讖(西元147年~?)譯《阿閦佛國經》,以及唐朝菩提流志(?~727年)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

此經中提到尊者舍利弗問佛:「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答:從是東方過千世界,有名曰「妙喜」(abhirati)的佛剎,有「廣目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以六波羅蜜(六度)為首的微妙佛法。但是,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的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相片:法鼓山園區的開山紀念館,正在展出「法相重現――阿閦佛頭流轉聚首十週年特展」。為了這次特展,主辦單位正在趕製「酷卡」和「紀念章」,小編特別透過管道,取得第一手的酷卡設計,發現上面除了莊嚴的阿閦佛法相,還有「阿閦佛咒」喔!看展的參訪者還可以蓋上紀念章,把阿閦佛的護佑帶回家。小編今天介紹「阿閦佛咒」的內容和經常持咒的利益,也歡迎大家把握因緣上山看展,向阿閦佛學習!(最新訊息:阿閦佛酷卡12/19即將上架→開山紀念館即時訊息:12/22才有酷卡可索取)【阿閦佛咒】南無 腊那 他呀呀 唵 甘嘎尼 甘嘎尼羅差尼 羅差尼 托他尼 托他尼他沙尼 他沙尼 巴地哈那 巴地哈那沙哇 噶瑪巴然 巴拉尼美沙哇 薩埵 年扎 梭哈NAMO RATNA TRAYAYA OM KAMKANI KAMKANIROTSANI ROTSANI TROTRANI TROTRANITRASANI TRASANI PRATIHANA PRATIHANASARVA KARMA PARAMPARA NIMESARVA SATO NANYATSA SOAHA 意譯:皈依三寶 嗡 諸惡、諸惡。焚燒、焚燒。令斷、令斷。令懼、令懼。自伏、自伏。如是我等一切輪迴之諸惡業皆令焚燒、斷除。圓滿成就。【持咒利益】在玄奘法師翻譯的《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中記載,如果至誠禮敬不動如來、受持〈阿閦佛心咒〉,不僅可以滅除無間重罪,臨命終時,不動如來與諸菩薩眾將前來接引亡者。其中,〈阿閦佛心咒〉出自唐朝不空法師所譯的《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此咒大意為「所有輪迴之業皆令斷除,我將畏懼一切惡行,我願調伏無盡煩惱」,是密教阿閦佛信仰中重要的修持法門。(更多內容請看2012年12月號《人生》雜誌352期「阿閦佛教你不生氣」)當時,有比丘向「廣目如來」發願: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於眾生起瞋害心、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或心與惛沉、貢高、惡作、疑惑心、殺害、不與取心、邪見、非梵行、妄語、兩舌、麁語、損害相應的話,則是欺誑一切諸佛。

因為此位比丘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名號為 「不動」(akṣobhya),後漢支婁迦讖採用音譯「阿閦」。梵文akṣobhya是kṣobhya的反義詞。kṣobhya是to be agitated or disturbed(被激動或擾動),因此,akṣobhya是「不被激動或擾動」。在此經的文脈,應該是表達「不被(瞋害、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激動或擾動」意涵。

印順法師認為,「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是阿閦菩薩的特別誓願。因為阿閦菩薩也注意到女人生理痛苦的解除,如此論修證,女人有什麼不如男子呢!

此外,印順法師也指出,阿閦菩薩的願行,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aṅgulimāla)類似。鴦掘摩本是好殺害人的惡賊,受到釋尊的感化,放下刀杖而出家,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曾經是惡賊,傷害很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每每被人咒罵、傷害,可是他一點也不起瞋心。

某日,鴦掘摩出去乞食,見到婦人難產的痛苦,生起了「有情實苦」的同情。回來告訴釋尊,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解除產婦的苦痛。這與阿閦菩薩的「妊身產時,……無有諸苦」佛國誓願非常相似。

在南傳佛典中,鴦掘摩說:「我先殺害者,今稱不害者。我今名真實,我不害於人。」阿閦菩薩發願,從此名為「阿閦」;鴦掘摩出家成聖,從此名為「不害」。阿閦 (akṣobhya)與不害(ahiṁsā),梵語雖不同,而意義是相近的。

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之一:東方妙喜世界

相片:十二月是阿閦佛的季節,不僅《人生》雜誌介紹阿閦佛教你不生氣,法鼓山開山紀念館也推出「法相重現--阿閦佛頭流轉‧聚首10週年」特展,所以現在讓我們來認識阿閦佛,這位菩薩道上的模範生住在什麼地方。為何小編特愛阿閦佛呢?因為阿閦佛可是很疼惜女性的喔!為什麼呢?那請繼續看下去........-----------------------------------------------------------------------------勝過天上的妙喜世界■黃佳卿阿閦佛所在的東方妙喜世界,又稱為妙喜國或妙樂世界,是已經存在的他方淨土,既是阿閦佛的因地,也是成佛之地。妙喜世界的地形平坦,沒有高低起伏的山巒溪谷,土地柔軟如棉,建築物由七寶所成,浴池注滿八功德水,具備淨土清淨莊嚴的基礎特徵,在環境上則更為簡樸。以菩薩道善行相續的妙喜淨土,沒有三惡道眾生,以及風、寒、熱三病;氣候沒有極端的寒熱,只有在香風吹拂時,帶來清涼或溫暖的感受。國度中沒有外道邪說,也沒有國王統治,只有阿閦佛的教化,人民樂於聽聞佛法、行六度波羅蜜,常住於禪定之中,直至圓成佛道,是純然以修行為目的的淨土。少欲知足的生活妙喜世界的生活形態,與娑婆世界相近,仍有飲食、衣著,人們不須從事商業與農耕來營生,想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花色的衣服,只須用意念想,樹上就會呈現香美的食物,和華麗的五色衣服,人們並不會因此而貪於飲食,如此理想的環境施設,是為了成就眾生在妙喜世界修道方便。不只衣著飲食的需求隨意念出現,大自然中的風吹、水流也是依人的意念而動、依意念而止;當微風吹起時,樹木的枝葉便和奏出令心得離欲的梵音、清淨音,勝過世間所有音聲。此外,妙喜世界也是男女共居的淨土,男女雖然仍有欲事,卻不執著於愛欲,而是以清淨修行以為生活。如此簡樸而富足的淨土環境,連天人也心生羨慕。妙喜世界有著通往忉利天的金、銀、琉璃三道寶階,天人通過寶階前來供養阿閦如來,當佛演說正法時,天人也樂於住在妙喜世界,深深為這裡的環境所攝受。兩性平等修行女性在妙喜世界除了修行以外,雖仍懷胎、生產,所不同的是,當在生產時,沒有污血、痛楚與產難,身心安穩而不會感到疲憊,平日也沒有月事的不適感。所有女性皆容貌端嚴,身體柔軟,沒有醜陋的姿態,性格上也沒有嫉妒、兩舌、惡口等過失,形貌與德行勝過轉輪聖王七寶當中的玉女寶;所需的衣物、珠寶瓔珞,從樹上自然而有,隨意取用,時時妝扮莊嚴。在諸佛本願中,為了解決女性對於現生處境的種種不滿,每每有轉女成男的與願,如藥師琉璃淨土強調厭棄女身者,可以應願轉女成男、具大丈夫相;彌陀淨土雖然接納女性往生,淨土中卻是全然的男性世界,所有往生者皆轉男身。阿閦佛則是打造兩性同參共修的平等環境,在本願中正視女性的痛苦與弱勢,免除女性生理上的不便,在佛剎中為女人說法,承認女性的修道根器與男性等同,直接提昇女性的地位。顯然女性在妙喜世界充分獲得優遇,不但衣飾飲食無缺,身體也從不淨的生理感中解放出來,不須冀望轉為男性,而是歡喜地認同自己的性別,與男性平起平坐,同等在佛剎中修證得道。在解決女身的問題上,一般認為妙喜淨土不如彌陀淨土徹底,然而妙喜淨土對女性展現慈悲與同情的關懷,從根本處解決生理束縛,轉化對女身譏嫌與穢形的歧視看法,反而能得到現代女性的共鳴。理想的修行世界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即指出,生於妙喜國的眾生,雖然仍有微薄的淫佚、瞋怒、愚癡,但是所有人民都行善事,造就了沒有罪惡之事的理想社會,王政與僧團律制也就沒有運行的必要。妙喜國的人民同時有聲聞弟子與菩薩;菩薩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其中出家者又比在家者多。國度中的聲聞弟子不聚居在精舍,各自過著自治、獨立、自由的修道生活,佛不須為僧團制戒、受戒,大眾聚會時和樂自在不起怨仇,聽佛說法時,聲聞弟子多數具足利根,能夠迅速證得阿羅漢果,證果的弟子多如天上繁星。菩薩眾也是妙喜國裡的主要修行者,有無量數之多,同樣樂於獨居修行,常處在寂定之中,能依照意念前往十方佛剎聽法遊學,值遇無數諸佛,而後再到其他世界教化眾生,體現阿閦佛淨土重視智行的風格。《維摩詰經》的維摩詰居士、《順權方便經》的轉女身菩薩,就是迴入娑婆,度化眾生,來自妙喜世界的菩薩。(更多內容請參閱《人生》352期)淨土是人類表達出理想世界的願景。佛國淨土包含印度文化對先民之北拘盧洲式的衣食自然、不需統治者之無憂無慮生活、天界的莊嚴華麗、轉輪聖王,以及佛教對理想修道環境的種種要素。

所以〈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彼土眾生所須飲食,如三十三天應念而至,無有便利穢惡不淨」、「女人衣服及莊嚴具,從樹而生隨意受用」、「無有市易商賈,亦無田業農作,常得快樂」、「諸人所資飲食。色香味等不異諸天。譬如欝單越(北拘盧洲)人無別王者。彼妙喜國亦復如是。唯有不動如來以為法主」等北拘盧洲式的自然、自由等要素。但是,「彼土眾生心無放逸。何以故?亦由不動如來本願力故。」又舉例:「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此外,佛國土也有天界式的莊嚴,〈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中,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此樹的四邊有多羅樹及蘇漫那樹周遍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世間音樂所不能及。此外,「彼國所居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於其四邊多諸池沼。八功德水受用隨心。園觀又多悉皆清淨,諸眾生輩多以法樂而居。」

重要的是,人民的身心素質。東方妙喜世界中,沒有地獄、畜生、剡魔王界之三惡趣,一切眾生成就十善。彼佛剎中無三種病,是哪三種?所謂風、黃、痰所起之病,這是印度的傳統醫學「壽命吠陀」 (āyurveda)之三種現世病因。此外,彼佛土中一切有情,無虛妄語,亦無醜陋,身無臭穢。於貪瞋癡,皆悉微薄,亦無牢獄囚繫眾生。人與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來。阿閦佛有無量無數諸聲聞眾以及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 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2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