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做佛事,反聞聞自性

編按:以梵唄見長的廣慈法師,經常受邀為各道場指導各種法會佛事的梵唄唱誦。法師自幼學習經懺佛事,從小就擔任了無數次《梁皇寶懺》的悅眾,但懂事以後才了解,唱誦時應以「反聞自性」做為修持的方法,而且不論悅眾或齋主,唯有誠心與專注,才能發揮法會救度的作用。

■ 廣慈法師(中華國際佛教梵唄音樂交流策進會理事長)
我今年九十六歲,俗家在江蘇省如皋縣。從小我就很喜歡唱歌,常常自己哼哼唱唱。小時候我的師父到我家,聽到我唱歌的聲音,覺得「這個小孩怎麼唱得這麼好!」就跟我母親說,你有兩個兒子,一個送來出家,這樣「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又跟我說:「來當和尚享清福喔!」我聽到可以享福,就很高興地跟著走了,十二歲那年,在南京棲霞山寺出了家。

我從小就拜了很多《梁皇寶懺》,人家說「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那時候什麼也不懂,人家開了我的牌,我就得去唱,但是沒有人會特別教你唱誦或打法器,就是自己看、自己聽,人家唱什麼我就跟著唱。我天生音感好,拜佛的調子重複出現,一次就唱十幾、二十遍,聽著聽著自然就記起來了。至於打法器,我本來是左撇子,在母親的要求下改用右手,所以我左手、右手都能用,打起法器就比別人靈活。

反聞自性的唱誦
後來自己慢慢體會,才了解拜懺是以音聲做佛事,唱誦的時候,重點在於反聞自性,從我們內心的誠意發出聲音,再把這個聲音聽到耳根裡面,這麼一個迴轉使心歸一,不散亂,在音聲之中自然可以得到一心,這是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方法。

我唱的梵唄是海潮音,速度比較慢,就是為了使我們的心不要動得那麼厲害,不會鏗鏗鏘鏘敲得很熱鬧,像Disco一樣。Disco把我們的心唱得動起來,愈動愈快,但這不是我們唱誦的目的。

海潮音是修持的音樂,有的信徒不懂這個方法,覺得法會唱得太慢會想睡覺,道場只好唱快一點,讓氣氛熱鬧些,但這樣就與修持的目的相違背了。修持不是要熱鬧,是要靜下來,最好是能反聞自性。我們修持不夠,還沒有辦法達到那樣的深度,所以要用音聲做前期的訓練。

至於為什麼需要懺悔?人之居世,孰能無過?人很容易犯錯,有了過錯,就有惡業,惡業就自然形成罪業,令人難受與痛苦,不僅存於現在的內心,也會延續到未來。

懺悔了,才能改過向善,免除心中的罪惡感。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提醒自己不再犯,或當面向人懺悔。也可以透過拜懺,止惡行善,並將功德迴向給親友,幫他們祈福。

拜懺貴在專與誠
相片:拜懺、拜懺,究竟是在拜什麼呢?反覆跪拜,會不會很累呢?拜完以後,對於生活又有什麼幫助呢?
-------------------------------------

拜懺洗心,待人處事煩惱輕

編按:來自香港的企業高層主管郭永安,拜懺經驗超過二十年,卻從來沒有拜過《梁皇寶懺》,直到2012年,終於在大悲心水陸法會的大壇一償宿願,他發現拜懺八天一點也不辛苦,也更了解「懺悔」、「深信因果」在日常生活的妙用。

■ 郭永安(香港環球商務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剛學佛時,我曾拜過八天的《大悲懺》,平常也定期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每個月的《大悲懺》法會共修。拜懺,提醒我留意自己的行為與習氣,是我學佛二十多年來的重要功課。

2012年年初,香港道場舉辦《慈悲三昧水懺》,由於道場的常住法師少,我有因緣參與事前的籌備。這場法會除了禮請臺灣法鼓山僧團法師來港主法、擔任維那,法師們也先培訓法務組的居士,承擔部分法會悅眾工作。身為其中一員,我被委以助理監香的任務,並在同年底的第二場《水懺》擔任監香。

為了推廣這場水懺法會,我花了許多工夫閱讀懺文,整理、分析相關資料,仔細深入理解、體會拜懺的精神,閑靜時自己常細思懺文法義,深深折服於懺文的豐富、細緻。

梵唱拜佛好攝心

《水懺》被稱為「小《梁皇寶懺》」,看到《水懺》的內容已經這麼豐富,心想《梁皇寶懺》一定更完整,很希望能全程參與,卻遲遲沒有因緣。其實香港不乏佛教道場舉辦《梁皇寶懺》,我也曾隨喜參加過幾支香,但因認識的人多,公事、家事也難完全放下,較無法心無旁騖地拜懺。因此我都選擇到臺灣參加法會精進修行,尤其是法鼓山每年的大悲心水陸法會,是我例行的功課,同時我也擔任水陸法會宣講員,廣邀香港信眾同往參加。

每次參加水陸法會,都只能在送聖的空檔翻閱大壇的《梁皇寶懺》懺本,《梁皇寶懺》跪拜動作多,很需要體力,心想如果現在不去,以後年紀更大,不知能否負荷得了?考慮到此,便毅然決定把握機會,在去年(2012年)報名大壇拜《梁皇寶懺》。

與行前想像的相反,拜完八天懺,其實不怎麼感覺辛苦。壇場的莊嚴攝受,讓人感到放鬆與自在;而法會前擔任宣講員所做的準備與分享,讓我深入了解拜懺的意義與精神,到了法會現場共修,便很自然地融入懺文之中。

法會中的梵唄音聲,更令我深受感動。拜懺期間,我們唱誦的調子種類很多,時而平淡、時而振奮,經常交替變化;動作時而長跪、時而禮拜,身心得以放鬆、輕快。我全然投入懺文之中,屢屢生起慚愧、懺悔與感恩的心。儀軌中,獻供、上香與觀想的部分,讓人覺得彷彿身處佛菩薩說法的勝會之中,我想這就是法會的攝受力。

微細檢視身口意

接觸過幾種懺法,我覺得《梁皇寶懺》的特色在於,懺文文詞優美、內容豐富,梵唄音聲讓人生起宗教情操,它詳細地帶領我們懺悔身、口、意,轉化觀念,尤其每一卷的首讚、入懺文與出懺文,是我受益最多的地方。口中唱誦著懺文,我微細地檢視自己的行為,反省今生、過去生所做的錯事,也告訴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轍。拜懺之後,心變得比較安定,念佛、拜佛時妄念也減少了。

學佛這麼多年以來,很慚愧修行一直上上下下。學佛之後,雖然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但是習氣使然,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做不好的事情。對我來說,拜懺可以提醒自己哪裡需要改進;因為不是拜一次就記得,所以要持續參加、深化理解,才會真正對自己有用。

此外,懺文能強化我們的因果觀念,深信因果就會知道,現在碰到的事情,都是自己以前種的因,必須坦然面對。像是遇到衝突或不如意時,我都會先問是不是自己不對?其中是不是有誤會?如果不是自己的過失,可能是做了什麼事情讓人誤會;如果沒有誤會,但對方就是不喜歡,那就是自己以前所造的因,所以也不必跟對方或事情對立,這樣比較不會起煩惱,就算有煩惱也不會困擾太久,負面情緒不會一直延續下去。

拜懺對於安定身心很有幫助,尤其全程參與跟隨分參加一、兩支香比起來,感受更是截然不同。所以我常鼓勵周遭親友,有機會一定要全程參加殊勝的《梁皇寶懺》!(陳慧蓉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但是文字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嗎?唱一遍、念一遍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嗎?其實不是的,拜懺要有效,最重要的是「心」。

不論是參加道場所舉辦的法會或在自家用功禮懺,若是沒有虔誠心、恭敬心,不秉持著出離生死、發願往生淨土的心來禮懺修行,即使唱得再優美、念得再大聲、拜得再優雅,都只能稱作莊嚴道場、展現宗教情操,與實相修行無關。

我們拜懺時,要身、口、意三業相應:身禮一切諸佛,口唱諸佛名號,意念「願消三障諸煩惱」,才能真正懺除罪業,就算不懂文義也有它的作用。有很多老人家,可能不一定知道懺文在說什麼,他就一心地念,反而誠心;但有的人誦經,為了把字念出來,心就只放在文字上面,而沒有在觀,這樣就沒有用了。例如金剛上師放焰口的時候,把米往外一丟,米就能吃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用心觀想,把一粒米觀想成像須彌山一樣大,不這樣變化的話,眾生是吃不到的。

有人問我:「法師啊!我的祖先有沒有超生啊?」我說:「我不知道。」我不能騙人,騙人就是打妄語。我只能盡我的心,該唱的唱、該念的念,不偷懶。至於你的祖先能不能超生,就要看他業障的輕重。業障輕,一下就能超生;業障重,不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你要每次都參加,慢慢度他,他才能走。所以參加法會主要是盡心,如果不用心,一點力量都沒有。

擔任悅眾也是一樣要盡心、專心,大聲地唱,這樣法會就能圓滿,讓大家唱得很歡喜。維那很重要,起腔的時候,就要知道大眾能唱多高,起得太高,大眾唱不上去;太低,也讓人唱得很吃力,這樣法會中能跟著唱的人就不會多。擔任主法比較不需要唱念,但要帶領大眾專心、誠懇地禮佛,如果分心、昏沉了,趕緊回到正念。雖然這很困難,但是我們知道以後,就要從心裡把它改正過來,誦經也好、修行也好,要時時保持正念。

拜懺、念佛殊途同歸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其實拜懺的目的與念佛一樣,都是要回歸淨土。像拜懺結束時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或「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都是迴向西方,修持時要先有這樣的觀念。

要往生淨土的話,念佛是最直接的方法。平時就要經常念,念到佛不離口,口不離佛,久了以後,就會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口裡雖然沒有念佛,但是念得習慣了,心中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心歸於一處。最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和心不離,就像聽著音聲拜懺反聞自性一樣。

以前我們學習梵唄都是口傳心記,有些人記得很辛苦,所以我整理了常用的梵唄音調,將它們譜成簡譜,現在正請人翻成五線譜,這樣就可以把音律保存下來,而且大家都看得懂。有了統一的版本,不管誰來唱都能有一致性。

另外,我也擷各家之長,重新調整了《淨土懺》與《供佛齋天》的唱腔、儀軌,目前正著手編排可唱誦的《華嚴懺》,希望可以讓大家透過音聲佛事,利益人天。(陳慧蓉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0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