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微笑魅力~解開佛陀微笑之迷

佛的微笑,蘊含著慈悲與智慧;諸佛菩薩的雕像,則在古意中傳唱著這深刻而神祕的韻致。這種由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富有深意而得端詳的古意笑容,最後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佛像藝術的基調。

雲岡石窟寺的古佛,柬埔寨吳哥窟的「高棉的微笑」等,矗立人間千餘年,那帶著古意的笑顏,彷彿照破黑暗的明珠,撫慰了眾生孤寂的心靈。千百年來無數的佛門藝匠將佛菩薩的微笑刻畫得入木三分,試圖將佛的微笑妙意傳達給世人。
然而佛的微笑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內涵?佛的笑容與我們一般人的笑容又有什麼不同?我們試著從經典和佛教藝術的角度,邀您一起來體會佛陀的微笑妙意。

從佛經典故看佛的微笑

《般若經》中一句佛陀「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提供了領悟佛陀微笑妙意的切入點。以天眼觀看世間的佛陀為什麼舉身微笑?佛陀看見了什麼?微笑的理由又是什麼?《大智度論》中這麼說著:佛陀以天眼看見眾生一心追求安樂,卻反而得到更多苦惱,而眾生之所以有這麼多苦惱,都是因為執著於「我相」。佛陀還看見害怕苦、逃避苦的眾生,因為不瞭解痛苦形成的原因,反而做出更多讓自己更憂悲苦惱的事,就像一心想要尋找好路的盲人,盲闖瞎撞之後卻反而掉進更深的坑洞裡。
以慈眼凝視眾生的佛陀,看見這一切的現象,臉上不覺泛起慈悲與寬容的笑容。這不是輕視、取笑的笑,而是有如慈母般慈愛眾生的溫暖笑容。

《大智度論》中又說佛陀「因大因緣故一切身笑」,所謂的大因緣指的是佛陀即將宣說的《大般若經》。佛陀以慈眼凝視眾生,看見眾生的種種現象,不僅沒有絲毫擔心,反而因為看見未來的希望而感到高興。佛陀看見佛法的種子即將在眾生的世界裡播下,也看見眾生將因聽聞佛陀所開示的生滅法、因緣法而得解脫。眾生剛強的心雖然未必能立刻接收佛陀的教誨,但在佛陀以光明調柔之後,最後終能得到智慧。以慈眼凝視眾生的佛陀,看見眾生未來的覺悟,因而展露笑容。

微笑魅力為「難事」而笑的佛

《大智度論》中也提到「眾生笑」的各種因緣,有人因歡喜而笑,有人因生氣而笑,而佛陀微笑的理由卻與眾生大相逕庭。佛陀因「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所謂的「難事」,一是困難、二是難得。亦即佛陀因為成就了世上最困難也最難得的一件事而笑,這件難事便是「度化眾生」。
這件對一般人而言的困難事,對證得圓通無礙的佛陀而言,自然不是難事,只是眾生無明愚癡,難以體悟佛說的「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的道理,因此才成為佛陀度眾的「高難度任務」。它的困難度,就像「背著乾草跳過大火,卻不使身上的任何一片葉子著火」那麼難。一般人面對這麼高難度的事,總免不了擔心憂愁,但佛陀卻依然微笑自若。這份笑容,正訴說著佛陀不畏艱難的意志與穿透無明的智慧,更展現了佛陀救度眾生的慈悲心。難與不難的分別在眾生的心理,而不在佛的眼裡。佛的眼哩,難與不難都值得歡喜。千百年來,諸佛菩薩就是以這樣的慈眼笑容,凝望著眾生。

從佛像藝術看佛的微笑

從佛教藝術史的面向看佛菩薩的笑容,則可以看到另一種風貌與意義。

佛像大約於西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以人的樣貌出現,主要的發源地之一,是位於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現在的巴基斯坦)。這個地區自從西元前三百年左右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以後,文化與藝術都陸續受到希臘文明的影響。因此此地興起的佛教藝術,也都流露著一股希臘風。從現在還遺留的犍陀羅佛像中可以發現,波浪狀的捲髮、厚重的衣服摺紋、乃至酷似西方人的臉型,都是受到希臘影響的重要特徵。而其中最具有希臘風味的表現,,正是佛像臉上那一抹被藝術史家稱為「古意的微笑(Archaic Smile)」的淺淺笑容。

「古意的微笑」是一種存真質樸的笑容,在距今兩千六百年前、現今少量殘存的古希臘雕像上,已經可以看見這種微笑的存在。這笑容,是古希臘的雕塑藝術遺留給後人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也是重視現世歡愉的古希臘人在脫離埃及藝術的影響後,為了展現人性風味,特別強調的一種表達方式。犍陀羅佛教藝術初興之時,流行於希臘雕像的「古意的微笑」為佛教徒所「借用」,自然而然地融入於佛像的創作中,並且在一世紀至六世紀間陸續影響南亞、中亞及東亞各民族的佛像創作。然而同樣是「古意的微笑」,希臘雕像與佛像各自的內涵又有什麼差異呢?
希臘人的微笑,除了表現「人性」外,更有肯定人生,展示勝利的意涵。如天神宙斯、太陽神阿波羅、半人半神的力士赫拉克魯克等神話角色,都可以看見這種帶著勝利者優越感的微笑。而犍陀羅佛像雖然在技法上運用了希臘雕塑的手法,其中的微笑蘊含的意韻卻截然不同。

佛像上的微笑傳達的是一種深層的領悟與內化的修為;一抹淡淡的微笑,婉轉投射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這種由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富有深意而值得端詳的古意笑容,最後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佛像藝術的基調。從印度到中國、日本到韓國、西藏到蒙古,乃至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只要有佛教存在的地方,就可以看見佛菩薩古意的微笑。吳哥窟「高棉的微笑」、雲岡石窟的大佛,乃至韓國百濟古國的思惟菩薩等等,都是「古意的微笑」最佳代言人。他們的微笑,傳誦著諸佛菩薩千古不變的慈悲與智慧。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看人生雜誌304

■文/徐慧娟 圖/菊子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