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以因果因緣概念,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並描述事件過程 
老實說,這一週改變的,主要是一種「觀念」,要變成一種習慣,我知道自己還要一些時間去努力培養。

對象是家中幾個月前收養的一隻落巢的鳥兒,當時我們並沒有傷鳥救護的概念,不知道應該設法將牠放回巢中,交由親鳥照顧,就是直覺地認為牠好可憐,又好可愛,就將牠留下來餵養。日子一天天地過去,鳥兒也適應了,我們對牠的依戀和執著竟然越來越深。原本認為將牠照顧到能自立的階段時就要把牠放飛。結果這個想法在上個週末破了功,鳥兒在出籠展翅的一瞬間躍上枝頭時,全家人第一時間的反應竟然都是:「趕快把牠捉回來!」

後來想想,跟著我們生活的鳥兒,雖然不愁吃住,也沒有天敵,但是蜷居籠中的生活對牠來說是真正的慈悲嗎?我們與牠的相遇,也許是因為曾經結下某種妙不可言的因緣,但是我們收留他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滿足自私的「佔有慾」,還是讓牠延續生命並且自然地繁衍後代?如果是後者,我們現在看似豢養,實為限制的飼養,並不能為牠真正的幸福創造善的因緣,牠的生命可能終結在我們的手中,而且沒能留下後代。讓牠回到自然,牠才有擇偶繁衍的機會。即使有遭遇天敵喪命的風險,那也應是牠的因緣。我們要克服的是自己貪著的佔有慾,不應該用「保護」當藉口,剝奪牠的自由。

可憐的鳥兒,在被擒回的過程中受了傷,現在仍在休養中。現在我終於改變了想法,希望牠能在康復後回到自然。佛法的慈悲不是為私慾找藉口,真正慈悲者,應該是徹底了知真空妙有之理而放下執著的聖者。阿彌陀佛!

文/梁絮萍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