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留言!

作業題目:挑兩個十善,在家裡練習,並說明心得

 

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消極,加深加廣擴大到積極地在身三、口四、意三行十善業。

 

本週日(10/23)本計劃回桃園婆家,但女兒卻已安排至同學家做科展,計畫雖打亂,心想天氣風和日麗,加上兒子段考剛考完,又想騎單車逛逛。遂遊說同修出遊,恰巧當天曾雅妮正在爭取LPGA高球冠軍賽,同修不想錯過,從早上一直觀看到下午(我對體育節目沒興趣),期間言語的調侃,行為的不耐,一再地調侃,終至同修大發雷霆(其實他的修養還不錯),當下雖錯愕,但自知理虧,調整好心情,也不再執著了。自己便帶著兒子騎單車去,沿途吹著和風,欣賞著溫暖的景色,想著自己常用瞋恚、邪見的心要求家人(自己常不自知,兒子曾說我自命清高),想要改變他們)。常常拿著放大鏡檢視他們,而忘了自己照鏡子檢視,親子間就會有些小摩擦,同修則包容我的狂妄。十善業中離瞋恚、邪見、惡口,也就是涵養慈悲、正見及學習愛軟語。我的自以為是,常將自己的生活準則套到家人身上,要求他們遵守,也想轉變同修的價值觀,卻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例如希望孩子11點前睡覺,女兒能吹乾頭髮再睡覺,寫功課時坐姿要正,同修不要抽煙、熬夜、吃宵夜…等。認為是對他們好,所以時時刻刻唸著他們。我的心態是自私的,沒有慈悲心,也沒有耐心,總想立竿見影,太注重結果,過程往往太直接,缺乏愛軟語的關心。柔軟與關心的言語人人喜歡,也能溫暖人們的心。農業社會時代問候語”口甲飽沒”建立人與人間良好關係,我學習著先人的智慧與慈悲問候來來往往的路人”早安!早餐吃了沒”(我現在在一家營養早餐店打工),歡喜看到對方善意的回應,也接受冷漠的回應。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卻充滿著光明與希望,只要堅持執著練習,我的瞋恚、邪見會減少,慈悲心跟智慧就會滋長。加油!加油!加油!

文/ 何麗玉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