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苞待放  原諒,解開心頭千千結

原諒,涵蓋複雜的心理機轉,毫無脈絡可循,然而一旦踏上寬恕之路,會發現:破裂的關係不僅得以修補、轉化,身心也將從桎梏中重獲自由。

屢遭合夥人背叛、倒帳數千萬;被親生母親棄養;老闆總是口不擇言、當眾羞辱;另一半外遇不斷;遭情人潑硫酸;同儕間的霸凌,乃至族群間的衝突與殺戮……,看似風平浪靜的生命,埋藏許多我們不願面對卻真實發生的傷痛。無法言喻的憤怒與哀傷,如何撫平?受傷的心有痊癒的機會嗎?破裂的關係如何修補?

當傷害發生時,人們習慣用否定、壓抑、失意、轉移、退化,以及認同傷害者的方式,來處理自己害怕去面對的感覺。心理學家發現,一開始的生氣是健康的,但若沒有採取行動妥善處理,很容易演變成憤恨、報復,甚至退回逃避或壓抑的狀態。長期累積下,對身與心都是一場磨難。
  
對此,一行禪師曾建議:「有時你對某人生氣,即使用盡各種方法轉化憤怒,還是毫無用處,這時佛陀建議你送禮物給他。」送禮給傷害自己的人?聽來有點可笑且充滿矛盾,然而一旦願意遞出禮物,巨大的失落傷痛卻有修補、轉化的可能,這份神奇的禮物叫做「原諒」。
  
原諒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原諒之所以發生,通常是希望停止痛苦,希望自己能從傷害中康復並且向前走。」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威斯康辛大學教授恩萊特(R. D. Enright)指出,原諒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正在生氣,承認自己是痛苦的,而且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痛苦。
  
根據多年的觀察與研究,恩萊特歸納出一套寬恕(forgiveness)歷程,包括:「發現你的生氣情緒」、「決定寬恕」、「進行寬恕」、「發現情緒桎梏,並從中得到釋放」四個時期,以及二十個歷程指標。但他也坦承:原諒的歷程漫長且錯綜複雜,並無一定的路徑可循。
  
原諒,為什麼那麼困難那麼複雜?「因為牽涉深層的傷痛。」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指出,那些傷害巨大且具有毀滅性,包含深沉的憤怒和渴望報復的議題,不只是心理上的創傷,還涉及生命相關的損害。加上天平的另一端,並非只有怨恨,還可能是委屈、不平、不公義等多重情緒。
  
通往原諒的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求人們「與痛苦共存」;原諒需要反覆的修通,當事者必須不斷地回頭看那個殘酷的畫面、被傷害的過程,因此原諒並非特效藥,一副見效,而有賴持續的改變和釋放。
  
在這過程中,如果缺乏愛的滋養,比如接納、同理、悲憫、慈愛,往往會再加深傷害,導致更深的怨恨,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麼在校園霸凌的個案中,偶爾可見被霸凌者(the bullied)反過來成了霸凌者(the bully)。
  
原諒雖然沒有特定的起點,多數人會從最令自己生氣的對象開始,但也可能從兒童期追溯到眼前的經驗;恩萊特認為,回到憤怒的根源是必要的,因為「憤怒就像情緒裡的雜草,必須連根拔起,如果只剪斷看得見的葉子,只會讓它更強壯地從二十個不同的地方長出來。」
  
原諒別人之前,先原諒自己
  
原諒和樂  「無法原諒,更深層的來看,是不能原諒自己。」多年來,在諮商室裡看著當事人,在原諒與無法原諒之間掙扎,反覆受苦、折磨,蘇絢慧說:「啟動原諒,最終是要跟自己和好。如果自己不OK,是無法原諒對方的。」
  
就像許多婚外情的個案,即使出軌的一方懺悔道歉,說自己是一時鬼迷心竅才會犯錯,但任憑對方怎麼道歉,受傷的一方必然會反覆質問:「你為什麼要傷害我?」這是因為受傷的一方無法接納自己;背叛導致自我價值混亂,如果選擇維持信任,等於把自己當傻瓜耍。對自我意識的衝擊愈強,安穩感愈弱,自我修復的過程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自我修復之所以可以發生,在於受害者認知身邊的人仍有關懷與愛,覺得被理解、被撫慰;但有些人的內在就像破掉的水缸,原本就有裂痕,即便倒水,水仍會流失,因此還必須回溯早年的生命經驗。
  
蘇絢慧以自身的遭遇為例,由於父母長年缺席,她從小就像個人球,在不同的家庭間流浪,害怕被遺棄、學會看臉色,活得戰戰兢兢也忿忿不平,「長期下來造成兩種結果:一個是不把別人的苦當一回事,或者,不想接受別人的關懷與愛。」直到一次重大失落、面臨一無所有的窘迫,才開始接受諮商、團體治療,前後歷經八至十年的時間,最終走入心理治療領域,自助也助人。
  
「原諒是一個發掘自我內在的歷程,不是在處理別人的傷,而是要向內揭開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蘇絢慧分享自我修復的關鍵,是認知到人生是自己的、願意為自己負責,不要一味地怪罪家庭、環境或他者。於是練習不將需求寄託在別人身上、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漸漸地,她開始學會感恩,也願意接受別人的付出與愛,生命有了滋養,就有轉化的機會。
  
此外,還要將個人的生命經驗放到更大的脈絡中,尋求團體支援與連結,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隨時調整自己面對新想法、接受新關係和新生活。
  
自我重建之路並不容易,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甚至更久。在凡事強調速效的年代,許多人轉向以藥物或物質濫用麻痺自己,但並非根本解決之道。同樣地,集體傷害如種族屠殺、宗教戰爭,固著的仇恨很難鬆動,甚至不允許碰觸,但是碰觸才有轉化的可能。只不過碰觸的過程,如何同理、看見對方的傷痛,又是另一門功課了。
  
拋開受害者情結
  
或許有人會以為原諒是件傻事,只要自己持續發怒或痛苦,可以使傷害者處於情緒牢籠或愧疚感中;也有人擔心原諒對方,是否允許傷害者不必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甚至恐懼自己會再度受傷……
  
其實,懷揣報復或怨懟的心,不僅對方毫髮無傷,還會讓自己的身心飽受磨難,「因為寬恕是自己的功課,而不是對方的。只有當我們願意原諒,才能從過去的陰影中解脫。」蘇絢慧指出,原諒的關鍵是「醒悟過來」,因為沒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當我們願意拋開受害者情結,就能找回重生的力量。
  
原諒的歷程,始於「自覺」,終於「和自己和好」。一開始,原諒的動機或許是出於保護自己,但透過反覆的修通、接納、釋放,最終能幫助我們超越自己,向傷害我們的人遞出禮物、擁抱彼此,從心靈的桎梏中解脫。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79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