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如何為自己雕塑一尊又大又美的觀音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 手執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 苦海常作度人舟 

記得小時候住鄉下很偏僻,從家到街上的那段路沒有路燈很暗,晚上要上街時,媽媽就教我們姐妹默念「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聖號,當然很怕黑暗心生恐懼,所以就一直念「觀世音菩薩」,只知道看到街上的燈光時,心裡就安心了,但是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念「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媽媽只說會保佑平安。 在人生的過程,歷經諸多的不順時,就會念觀世音菩薩,以撫平難過、傷心。但從來沒見過觀音菩薩,只是在寺廟看到觀音菩薩像,而家裡也供奉著觀音菩薩手持甘露瓶手持楊柳像,爸爸很虔誠每天早上供茶及上香,晚上收供杯及上香,有時爸爸也會叫我們孩子們跟著他上香。

有一段時間自己的早課持誦《普門品》但不懂意思,讀了聖嚴法師(2012)
著述:無論你身處於何種狀態、何種身分、地位、年齡、職場,人人都可以試圖學習觀世音,也皆可以諦顯觀世音,轉化成為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的一部分。才了解人人只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特質是「大悲」的真慈悲,但如何做呢?覺得很深奧、很困難。我想應該親近到場聽聞佛法才能起修,如聖嚴法師開示:這樣的慈悲,必須透過智慧,透過知識、教育、修行的覺醒和調整,始能抵達。

又深覺自己貪嗔癡慢疑的自我中心放不下,蒙塵著本來的面目,內心吶喊「善」與「惡」的掙扎,如同生死的拉距,覺的死也死得清清楚楚,而不是帶著恐懼結束這一世。然而活著,不能只以為有利於我的才做,保祐於我,才拜觀音;散慢的日子就忘了拜觀音,短視如豆以世俗的眼光認為有錢就是幸福、功成名就是快樂、身體病痛時求長壽等,不斷的求外在的世像,只是短暫快樂,並非永生之計。

聖嚴法師(2012)著述《正信的佛教》的<菩薩怎麼講?>,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分,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覺得要成為菩薩不容易,必須累劫修持,持五戒十善,修六度萬行。《維摩詰.菩薩品》初發心菩薩修學法即有向人宣揚所學的責任及義務。自己檢視初發心發願「成佛」已拋到九霄雲外,很慚愧自己的不定性、做功課沒有恆持心,起起落落沒定性。感恩聖嚴書院有系統有次第教授佛學課程,看到自己對觀音菩薩了解的程度。

聖嚴法師(2012)在《聖嚴法法師教觀音法門》著作中的<江心上的月影>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畫分為四類階梯:一、並不特別瞭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二、略略認識觀世音,也瞭解學習一點佛法佛理,卻無法放下「自我中心」。三、進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的「反聞聞自性」的階段。四、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

上述四類階梯的體悟,我個人在宗教信仰修行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尋尋覓覓走過第一個階段的無知無明,感恩進入正信法門道場。進入第二階段的修持仍執著「自我中心」,必須修練各種的欲望的執著的割捨,遠離各種恐懼、愛恨離別、貪、得失、比較、善惡好壞二元對立的嗔愚,更要學習清楚明白苦惱憂悲的內心拉扯、鼓譟的翻騰不安來自於自己的五毒,已受菩薩戒,願常恆持以智慧修慈悲心。每天給自己的功課持誦觀音聖號5000次、普門品1次、心經3次、大悲咒10次、六字大明咒108次、打坐1小時、祈願,每月參加大悲懺法會,已如素多年,希望能持食非食,除貪吃的習慣;日常生活中隨時誦念「觀音」聖號,作義工學習布施、奉獻的種種善業,累積成佛資糧。

閱讀林光明(2010)在《認識咒語》的著述:翻開歷代持驗錄可見到,拔苦救難、驅魔避邪,最有效的咒語是「大悲咒」。聖嚴法師(2012)在《學佛群疑》一書中的<持咒有用嗎?>敘述「依根本佛法應該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所以,原則上並不重視咒語的使用。」聖嚴法師又述:可是,以同一種特定的語句反複的持誦,便會產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代表神明的靈力,重要的還是持誦者的心念集中之力。學習專注持咒兼持戒修定,持之以恆,自然會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去我執而消業障,進而自利利他。

親近善知識學習精進修持,邁向第三階段聞思《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體悟《楞嚴經》的「反聞聞自性」由淺入深的學習,進入真實的「解脫道」中,契入觀音修證的心髓,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期許自己閱讀《天台心鑰》、《維摩詰經》、《法華經》。每個過程都有很多的障礙,但須毅力堅持修行的利益是為眾生,障礙來了就以四他-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他。祈願能夠參加中山精舍每周一晚上修學《楞嚴經》的課程,以利他的菩薩行持為己任。

古聖大師都在娑婆世界中度眾生,歷經苦難而成大菩薩,是第四階段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聖嚴法師(2012)在《好心.好世界》書中,論述「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這句話其實就是《心經》裡的「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名盡」的意思。老死是身的老死,無明則是心的無明。也就是說身體的生死不放在心上,但還在生死中度眾生。自己心中已無煩惱無明,但是仍在煩惱無明的眾生群中,普渡眾生。

我個人祈願在花甲之年以堅持恆持之心完成佛學班初、中、高階的課程,雖然,生命已盡老年期,相信還有一口氣,堅定的願心都能修學佛法,求觀音菩薩加被,能讓我如願,生生世世學習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以利益眾生。

文/梁永知菩薩

參考書目
林光明(2010),認識咒語。法鼓文化,臺北市。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2012修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裕出版社,
臺南市。
聖嚴法師(2011修訂二版67刷),學佛群疑。法鼓文化,臺北市。
聖嚴法師(2012修訂四版20刷),正信的佛教。法鼓文化,臺北市。
聖嚴法師(2012初版2刷),好心.好世界。法鼓文化,臺北市。
聖嚴法師口述 梁寒衣整理(2012初版22刷),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法鼓文化,臺北市。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