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佛,讓生命充滿佛力

樂佛很簡單,把腳步放慢,練習自我覺察觀照,讓佛陀的教法進入生命之中,以智慧解除生活的壓力和煩惱;以慈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眾生也樂佛。

相片:我的樂佛提案

樂活,提倡生活健康、環境永續;
樂佛,則進一步以智慧淨化身心、以慈悲利益眾生,
使生命朝向覺醒與解脫,
是更究竟的生命選項。

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修行,
不僅可以提昇自我,
讓自己和眾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

還等什麼呢?
快來做個快樂學佛人,
讓樂佛成為一種生命習慣!

樂佛很簡單,
把腳步放慢,練習自我覺察觀照,
讓佛陀的教法進入生命之中,
以智慧解除生活的壓力和煩惱;
以慈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成就眾生也樂佛。

想知道樂佛一族有什麼樂佛提案嗎?
請參考最新出版的6月號《人生》雜誌358期,
一起樂佛吧!

二十一世紀初,全世界掀起一股「樂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風潮,鼓勵大眾反思個人的生活方式,關切整體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追求簡樸的生活,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這股「樂活」風至今仍方興未艾。

對佛教徒而言,佛法提示個人清淨身、口、意三業的觀念與方法,從內在的心念到外在的言語、行止,提供了全面的軌範與修行法門,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運用智慧,解決人生的煩惱困厄,追求心靈的淨化、人品的提昇,培養一種「念念覺醒、趣向解脫」的生命習慣,不妨稱之為「樂佛」。

樂佛第一步 信戒施聞慧
如何做一個快樂學佛人?佛陀在兩千六百年前,曾提出好樂佛法的在家居士應具備的五個條件,就是「信、戒、施、聞、慧」五法具足,首先要對三寶生起深切的信心,還有持守五戒,廣行布施,進而多聞正法、長養正見與智慧,這是正信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的基本條件。
有了學佛的基礎之後,還要進一步學習、實踐,以佛法來提昇生命品質。資深節目製作人戴玉琴就從佛法中深刻獲益,因為個性急又要求完美,她經常在錄影時生氣、罵人,一度被稱為「全電視臺最凶的女人」;成為佛教徒之後,共事多年的同事形容她變得「面容慈祥」,再不曾生氣、罵過人。戴玉琴笑說,其實是因為學佛之後,懂得在氣話說出口前,先念三句佛號。一轉念,氣也就沒了。

習禪多年的《四季禪食》作者林孝雲,多年來養成規律的「禪式生活」:每天保持規律作息,定時禪坐沉澱身心,提昇腦部能量,將生活簡單化,減少煩惱,時時心懷感恩,關懷別人……。讓她在忙碌的餐廳經營中總能從容自在,也利用時間出版了多本適合修行者飲食的料理食譜。

立凱電能董座張聖時則因為接觸禪修,懂得運用禪的觀念,學習放下自我中心、消融自我,從員工口中難以接近的「暴君」,變成能自省、懂關懷的親切老闆,他甚至在公司開辦禪訓班,營造禪修的企業文化,讓員工也獲得改變生命的法寶。

親近善知識 多聞熏習
關於佛法的修學次第,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曾揭示「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說明預入聖流必備的四大條件。其中第一項親近善知識,是學佛者修學智慧的先決條件。所以,印順法師在《學佛三要》中曾指出:「初發心學佛,就要親近善知識;依善知識的開導,次第修習聞、思、修。」

大乘經典也有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諷誦、開演、思惟、修習等「十法行」。這些修行項目中,前八項屬於「聞慧」,第九項屬於「思慧」,第十項屬於「修慧」,都含攝在三慧之中。多聞熏習,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

曾幫佛教團體製作弘法節目的戴玉琴,經常有機會親近有德行的法師。她觀察到,大師們的智慧開示,總能穿透現象、直指事件根源,還有他們待人處世那種單純又恰到好處的自在境界,值得我們跟隨學習。

從事心理輔導的社工督導黃憲宇,從小就學佛,他說,多閱讀經典,能確保自己走在正信且安全的修行道路上,但切忌自己解讀,最好藉由聽經聞法入手。張聖時則透過每週一次的讀書會共學,與善知識們相互切磋佛法,增長正知正見。

經常回道場共修,也有「大洗一番」的效果。黃憲宇在2012年進入監獄內服務受刑人時,面對這些加害者,心中的瞋與慢卻不斷生起,自我內在衝突不斷。於是每逢休假,他便到道場報到,和法師們一起做早晚課、當義工,從法師們關懷大眾的身影,他找回自己奉獻的初心,化解內在的矛盾,也能平等地看待自己所輔導的對象。

成就眾生也樂佛
樂佛,不僅能轉化自己的內在氣質,還要做菩薩道的行者,在群體中帶動佛法的熏陶。親近佛法三十多年的羅東高中校長游文聰,認為佛法不是聽完就算的理論,還要和生活、生命產生連結。例如在校園推動生命教育時,他把佛典中周利槃陀伽掃塵除垢的故事帶進生活學習中,親自帶領學生清掃廁所,讓「謙卑、感恩」的觀念,自然進入學生的生命裡,將菩提種子播撒在年輕學子的心田。

游文聰說,當他看到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培養「悲智雙運」的圓滿人生,特別感恩佛菩薩給予他從事生命教育的機會,也更能體會「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這句話的深意。

以鋼琴教學聞名的師大音樂系教授林明慧,也把在禪修營中學到的「放鬆」方法傳授給學生,往往只要五分鐘,就讓學生從緊到鬆,彈出的琴音也更優美了。

樂佛心主張:心五四、健康五戒
樂佛,不一定要滿口佛言禪語,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曾提出「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法師表示,運用這五戒不僅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助於禪定與智慧的開發,利人又利己。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1999年提出的「心」五四運動,更是最能適應當代的樂佛提案。「心」五四將佛法名相學理,轉化為一般人能夠理解接受,並在生活中運用的觀念和方法。從淨化人類心靈入手,進而改善社會環境。

細分來講,「四安」是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張;「四要」是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四它」是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四感」是幫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張;「四福」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

多年來,「心」五四已廣為社會大眾用來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改善困境,開發智慧。像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都已是社會大眾朗朗上口的智慧法語。

樂佛,是一種生命習慣,無論是哪一種樂佛提案,只要持之以恆,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將全部的身心交給佛法,小小的改變,將為生命帶來大大的不同。一起「樂佛」吧!

BOX. 聖嚴法師的樂佛提案「心」五四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文/ 黃佳卿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8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