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與修行的指標~人間菩薩與佛同行:四眾佛子共勉語與生活應用
繼上週「人間菩薩與佛同行」講座啟動極樂淨土的QR密碼之後,五月八日傍晚,中山精舍發心盡責的義工菩薩們早早就忙碌準備,歡喜以待更多的學員們蒞臨參與。果然不到七點大殿即坐無虛席,大家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信願切入,持續探求學佛力行的方法,在入夏轉為悶熱的天候裡渴仰法雨滋潤。講座一開始,由主持人美疆班長依照課程慣例,先引導5分鐘放鬆禪,並帶領大眾行禮如儀~恭誦“四眾佛子共勉語"而隨即進入主題。
果竣法師表示,選擇這個講題是因為對於聖嚴師父剛創建法鼓山不久就提出“四眾佛子共勉語"印象深刻(當初早齋還要抽背,可見其重視)。師父的悲願是希望根據修行體驗將艱澀的佛法,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像「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讓人一聽就懂、一懂就能用、一用就有效,因此這次講座以共勉語內容作為基礎,分享師父所教導的相關法門,並且鼓勵與會菩薩們把受用的經典背誦下來,薰於八識田中,如若熟記阿彌陀經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則往生時曾薰入的淨土景象即會現前。
接著法師逐句解說這20句共勉語的意涵,首先指出前後各兩句『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及『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最為重要。並引用《梁皇寶懺》經文(註一)及倓虛老和尚死而復生、閻羅王的三封信(註二)等故事,說明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亦是視眾生如子而拔苦予樂的大慈悲父,學佛覺悟無常應多薰習無常感,生命在呼吸之間,比丘常帶三分病對道心有幫助,要更懂得善用身體活在當下。三寶中「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看病的益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要以恭敬心向清淨離欲的僧團學習佛陀證悟菩提所傳的觀念方法。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法鼓山正是「觀音道場」,以《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為例,對己心態是處處要以佛菩薩為學習榜樣;而待人之道,則時時念佛且把每個人當作佛菩薩。
共勉語中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其核心,品質表現於行為,修行要淨化身、口、意三業,法師說自己剛學佛時自覺脾氣不好,於是開始留意是否對親人生氣,隨時覺察就懺悔改過,而後獲得家中老菩薩認同,所以體驗佛法讓行為改變,進而分享更多人受益,一念清淨、一念生淨土,自然影響力擴及週遭建設自心淨土。因此在生活應用的增進人際關係方面,人品向上提昇的內在動力來自於感恩、外在則落實於利他。針對『知恩報恩為先』,佛法講上報四重恩(父母、眾生、國家、三寶),佛陀成道後為報同伴照顧恩而三轉四聖諦,並至忉利天宮為母開示;師父留日時經費拮据刻苦用功而感恩逆增上緣,《普門品》眾生應現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因此要感謝現逆境打擊的菩薩讓自己意志力更堅強,平時多做禪七時的感恩禮拜是很好的修行。其次就『利人便是利己』而言,《入菩薩行論》指出:「菩薩行要用菩提心來攝受六度」,有法師分享曾勸師父念佛誦經祈求病癒,師父回答:「這一生從不為自己求。」所以過去一心只想利己者,今後應發願利益眾生。其實利人如挖井,奉獻非犠牲,為了奉獻而不斷學習,無形中自己成長獲益最大,平時多把握因緣,懂得多少佛法就跟別人分享多少佛法。
在化解矛盾衝突方面,『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互相比較會造成傲慢心或自卑心,計較得失則帶來壓力,所以學習不去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做不好別氣餒,做得好也不能得意忘形。所謂『慈悲沒有敵人』,心中只要有敵人就不慈悲,觀音的大慈大悲是平等的慈悲,對一切眾生無論是親人、中人、或怨憎都慈悲等觀(註三),法師期勉大家要慈悲到“別人再怎麼傷害你也不起瞋心"的程度,想像眾生皆是過去世無量刧來自己的母親,但受隔陰之迷故不識親近或自私傷害,因此對於傷害自己的人儘量慈悲包容。而『智慧不起煩惱』是透過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來體悟空性的智慧,對於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要有無常感,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而不執著,以《金剛經》的語法:「是…不是…才是…」來說,當你在行布施(為別人付出)時,並不認為自己在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也就是不執著互動中的我、對象、事物之三輪體空(註四)。所以師父遇到任何人時只有兩個想法:「如何用佛法幫助他、如何向他學習優點」,很值得我們效法。此外『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對修行人而言是「命光」,誠如《普賢菩薩警眾偈》所示:「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在滋養福德資糧方面,首先『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福田分為悲田(悲憫需要幫助的人)及敬田(恭敬父母師長)兩類,凡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以任怨任勞、忍辱負重的態度來廣種福田、廣結善緣。於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布施是儲蓄無盡藏的最好方法,透過財施、法施、無畏施,把擁有的分享給別人,進一步加上恭敬心虔誠供養三寶,就像貧女供燈的故事(註五),點燃自性光明的無盡燈,守五戒(五大布施)、行十善,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最後果竣法師講授人間淨土的展望,『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聽聞佛法心歡喜,修持佛法心安定,學佛修行自然身心保持和諧自在。結語『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因講座時間有限,則於後續二堂念佛法門及觀音法門的課程再繼續深入,同學們的踴躍提問亦留待下回解答。接著美疆班長佈達中山精舍「與佛同行好願來~念佛歡喜心祝福」5/17-24藥師法會活動,鼓勵在場菩薩廣邀親友參加,將聆聽講座所學實踐於生活中。
附記~四眾佛子共勉語的意義與應用
(註一)《梁皇寶懺》歸依三寶第一: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宜各人人,起覺悟意,念世無常,形不久住,少壯必衰,勿恃容姿,自處汙行。萬物無常,皆當歸死,天上天下,誰能留者,年少顏色,肌膚鮮澤,氣息香潔,是非身保,人生合會,必歸磨滅。生老病死,至來無期,誰當為我,卻除之者,災害卒至,不可得脫,一切貴賤,因而死已,身體胮脹,臭不可聞,空愛惜之,於事何益,自非勤行勝業,無由出離。……。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何故應須歸依三寶。諸佛菩薩,有無限齊大悲,度脫世間,有無限齊大慈,安慰世間。念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作善事,利益一切。誓滅眾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覺,以是義故,應須歸依。又復諸佛,慈念眾生,過於父母,經言,父母念兒,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又父母見子,背恩違義,心生圭恨,慈心薄少,諸佛菩薩,慈心不爾,見此眾生,悲心益重。乃至入於無間地獄,大火輪中,代諸眾生,受無量苦,是知諸佛,諸大菩薩,慈念眾生,過於父母。
(註二)倓虛老和尚死而復生~影塵回憶錄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5/49257.html
閻羅王的三封信http://kis520.myweb.hinet.net/kis/kis52/KIS52r.htm
(註三)慈悲觀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sakuang/water/w017.htm
(註四)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被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事物。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14/21/11515031_271542796.shtml
(註五)貧女供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OzxOqQLA8
http://blog.xuite.net/f5168/jinshan/23447874-%E8%B2%A7%E5%A5%B3%E4%BE%9B%E7%87%88%E8%A8%98
文/陳演霖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