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50174 (1).jpg  高僧傳心得~萬世譯經師 – 鳩摩羅什

在初接觸佛法時,首先得到的觀念是因果報應的原則,總以為力行善事,必定無災無厄。想像中的高僧大德必定是修集諸善業,所以龍天護法、善神都會護佑他,沒有災厄。因為德行超卓,所以會有很多信徒擁護、供養,就可以很順利的以佛法教導大眾。

直到拜讀高僧傳後,才知道善根福德具足的高僧大德,為了救渡眾生,也是面對諸多障礙與痛苦,只待因緣成熟時才得以弘法利生。

鳩摩羅什大師,以皇親國戚的身份,自幼就展現出世的決心,若無多生多世善根福德的累積,如何能在七歲的年紀就具足入佛門的因緣?大師雖然天資聰穎,卻仍努力不懈怠的學習經典;反觀自身,資質遠遠不如大師,卻仍不時處於懈怠之中,不思精進。

除了大師本身的聰明、努力,善知識的引導、護持也是非常重要。大師的母親一路用心的為大師規劃學習的路程,引導大師走上正確的修行路,實在功不可沒。

因為擔心大師在優渥的環境中,無法得到更深刻的生命體驗,於是帶著大師不辭辛勞,奔波於西域各國之間參訪明師,遍習佛法。但是大師福德深厚,所到之處常有殊勝的因緣,讓大師如同在本國一樣豐足,大師的母親擔憂大師年紀尚輕就飽受敬重,會耽溺於其中志得意滿,從而造成修行的障礙,還是選擇透過新環境的磨練,讓大師在修行上能避免驕縱、傲慢的習氣,並能珍惜所獲得的一切。

即使大師已受完具足戒,是學識豐富的大法師,已能利益廣大的眾生,仍不忘提醒大師不要荒廢自己的功課。所以我們若要道業有所成就,慎重的選擇正信的道場與老師是非常重要,同時要不怕困難、辛勞,全心全意聽從老師的教導。

大師原來是修習小乘佛法的,在小乘風行的國度要碰到大乘佛法也是極其難得的因緣。大師在接觸大乘佛法後,以其深厚的善根,立即就投入大乘佛法的學習與弘揚,讓當地人民也能接觸究竟解脫的大乘佛法。

大師的師父槃頭達多法師,在聽到大乘佛法後,更展現大修行人的行儀,以其顯赫的聲望,虛心向大師學習並稱大師為其「大乘老師」,正如六祖慧能大師的剃度師-印宗禪師,在為六祖慧能剃度後反過來拜六祖為師,古大德對法的渴求與恭敬心是我們遠不及的。

大師的母親早就預言,大師將背負佛法東傳中國的大任,而大師將遭遇莫大的痛苦與磨難,大師以其菩薩心願表示為救渡廣大眾生,即使受盡苦難也不退避,正顯示大乘菩薩為眾生、利人忘己的精神。果然如大師的母親所言,大師的故鄉遭遇了無可避免的災禍,雖然當地佛法盛行,國王愛民如子、樂善好施也難以倖免,說明了業力難逃。

以獲取鳩摩羅什大師為目的的戰爭結束了,但前秦的軍隊並沒有立即返回中國,反而因中國政治局勢的詭譎多變,而延宕了十七年,期間大師遭遇前秦將軍百般的羞辱、折磨,但大師視這些磨難為宿世的因緣,往昔的業障,安然忍受。心中還是以人民的安危,眾生的利益,佛法是否能順利東傳為重,絲毫不以自身苦受為慮。

終於抵達長安時,大師已經五十八歲了,前面的障緣已除,但也不是就此一帆風順,就在大師成為長安城內聲望最高的人之時,大師又被迫破戒,接受皇帝安排的十名妻妾,只為了讓譯經事業能順利進行,利益後世眾生。可見要成就振興佛法的大事業,也不是一蹴可幾。

我們今天有幸能讀誦大師翻譯的佛經,應當心懷無限的感激,努力學習,才不辜負大師忍辱負重,百般辛苦的將佛法傳至中國。而大師更以其接受破戒的狀況,告訴我們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學習佛法應該取那蓮花,而不要取汙泥,其高卓的行儀教誨、也是讓人引起無限的省思。

文/黃吉立 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