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新視界--千年佛讚 詩偈悟境

 ■ 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讚佛偈

漢傳佛教淨土宗之念佛法門修行儀軌中,常會唱念如下的〈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我個人也歡喜這首〈讚佛偈〉,在西蓮淨苑所主持的「佛七」或「佛一」(於七日、一日中,專修念佛法門)中,常作如下類似開示:

唱念〈讚佛偈〉的意義︰讚歎佛與眾生之清淨平等的法身,因此每支香念〈讚佛偈〉,讚歎「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莊嚴無等倫」,佛的色身、報身、法身的清淨莊嚴,讓我們生起菩提心,覺得雖然現在是五陰身心,但是和佛一樣有清淨平等的法身,而不只是業報身、狹隘的五陰身心而已。阿彌陀佛的報身遍法界,他的白毫、紺目就像山、像海那麼大,這是遍法界的報身。念佛的時候,要把自己經常造惡業受苦的業報身,轉換成像佛一樣的圓滿報身。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清淨常寂的法身,這是與所有眾生一樣的平等莊嚴,眾生也一樣具備像佛功德莊嚴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唱誦「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時,感受到所有眾生也都好像是化佛、化菩薩在度化、成就、護持我們。所以,我們平時也要能夠感恩、恭敬一切眾生。從這裡發起像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念佛要發菩提心、菩提願,像佛一樣那麼具體,有四十八大願,而且度化九品眾生。大家念佛的時候要有這種心願。

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仔細研讀這首〈讚佛偈〉的歷史背景,再加上最近對佛教詩頌與修行的關係有些體會,想藉此分享,就教方家。

身金色/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

根據南宋宗鑑所著的《釋門正統》卷6,提到北宋擇瑛法師(1045~1099年):「深悟淨教,述修證儀,以偈贊佛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但是,與《釋門正統》大約同時期的南宋志磐(1220~1275年)之《佛祖統紀

》卷14則說:「法師擇瑛嚴之……嘗述淨土修證儀。其讚有阿彌陀佛真金色之偈,至今人皆誦之。」或卷27:「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二,往生高僧傳:『擇瑛,桐江人,依經論辨專雜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淨土修證義二卷行於世

。今人稱阿彌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師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憑几,念佛而化。』」

千年佛讚,詩偈悟境

不論是「阿彌陀佛身金色/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或者是「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其作者是北宋擇瑛法師「深悟淨教,述修證儀,以偈贊佛」的因緣。此〈讚佛偈〉至今已近千年,所歷經的時空、人物而累積的清淨力量,猶如高山大海,深廣不可思議,值得我們善用體會。

所謂「深悟」而「偈頌」讚佛的狀況,不只是「淨教」(淨土宗的教義),在禪宗的禪師開悟時,也時常在各種情境,自然流露「偈頌」表述悟境。

例如:宋朝茶陵郁禪師作山主時,對於有僧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答:「噁。」有疑,由是每日參詳,至於喫粥喫飯時,未嘗離念。一日,因赴外請,騎驢子過橋,橋損陷驢子腳倒。不覺口中云:「噁」。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頌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諸塵封褁,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朵朵。」

明朝憨山大師對於東晉僧肇法師的《物不遷論》「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兢注而不流」之旨不明,後來恍然了悟說:「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即下禪床禮佛,則無起動相。揭廉立階前,忽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說:「此旋嵐偃岳而長靜也。」至後上廁所,則了無流相,說:「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於是去來生死之疑,從此冰釋,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近代虛雲和尚於56歲時(清朝光緒21年、1895年),為參加揚州高旻寺打禪七,雖受到失足墮水,浮沉一晝夜的險境,又受到打香板的處罰等各種逆境,卻能萬念頓息,工夫「落堂」(工夫用上了路了,工夫綿密,疑情緊密成片)。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所謂淨土宗法師「深悟」而「偈頌」讚佛,或者禪師在各種情境,流露「偈頌」的事蹟,我們或許可以體會當時他們的身心狀況,是在「輕安一心」、「內外交融」、「生死一如」、「感性慈悲與理性智慧」等各種情況的最佳平衡,或「中道」狀態,才能如此深情流露而空寂無礙。

當我們面對各種生死順逆境,若能時時刻刻,盡量保持如此「詩偈」般的身心,或許不能立刻大徹大悟,但是多少可以讓生死大事多添「詩意」,也可以多少體會弘一大師臨命終前書寫「悲欣交集」的心境,以及預留以謝世之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於何適,擴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美妙詩境。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44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