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花雨微笑禪(下)~佛陀因難事而笑
多寶國中,溪流潺潺,鳥語花香. 於林間道上漫步經行的普明菩薩, 聽見身後傳來爽朗的笑聲. 他回頭一望, 看見老樵夫肩挑著兩擔枯木遠遠而至.
『尊貴的佛! 為了甚麼事笑得這麼開心?』
『沒事, 沒事. 』 老樵夫轉眼來到普明菩薩跟前, 仍舊笑容滿面.
『佛就像大地那麼莊重, 絕對不會因為無所謂的小事而笑. 』
『呵!呵!呵! 』老樵夫一聽, 笑說著:『你說的對, 你說的對. 』
它放下肩上的擔子,坐在路旁的大石頭上, 一邊用袖子擦乾臉上的汗, 一邊說:
『笑有很多原因啊. 有人因為開心而笑, 有人因為生氣而笑, 還有心懷惡意, 取笑他人的笑, 又或者做了害羞的事慚愧而笑』
『但是佛呢?我見過釋迦牟尼佛的笑, 好像都不是您說的那幾種笑. 』
『你說的對. 娑婆世界的佛陀, 確實擁有非常特別的笑容. 別人或許會因為高興得意而笑, 但佛陀卻因為遇見困難而笑.』
普明一聽睜大了眼, 『請開示. 』
『宣說佛法, 度化眾生, 這些事情難不難? 』 老樵夫問.
『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普明菩薩說.
『但是再困難的事,都沒有難倒佛陀. 他以微笑與光明調柔眾生的心, 終於使眾生接受佛法. 』
普明菩薩發出驚喜的讚嘆, 接著又問: 『那麼佛陀的笑究竟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呢? 』
『佛陀的笑容真心無礙,一笑, 全身毛孔皆開, 大放光明. 』
『我來說個故事給你聽. 』老樵夫說故事的興致來了, 想停都停不了.
『有一次, 佛陀帶領弟子來到一個婆羅門城. 城主知道佛陀所宣說的法能感動人心, 害怕城裡的居民皈依了佛陀以後,不再聽自己的命令, 於是進紙城中老闆姓對佛陀佈施供養, 還規定違反禁令的人要罰五百錢. 進令頒步後, 佛陀戴著阿難一起入城托缽, 卻到處吃閉門羹¸ 最後只好拿著空缽出城.
佛陀初成後在路上遇見一位正要丟棄餿食的老婦人. 老婦人見到佛陀莊嚴的法相¸心中自然生起恭敬心. 她慚愧地對佛陀說:『尊貴的佛, 我雖有心供養, 卻拿不出什麼好的食物. 這裡有一些粗鄙的食物¸您若需要可以方便取用. 』 佛陀聽完老婦人的話, 臉上露岀慈悲的笑容, 緩緩伸出手上的缽, 接過老婦人所供養的食物. 就在這時¸佛陀臉上如陽光般溫暖的笑容, 突然站放出五色光芒¸照耀了整個大地. 』
普明菩薩聽到這兒, 彷彿也見到了佛陀的笑容¸ 整個身心沐浴在溫暖的光芒中.
『然後呢?』普明菩薩急著往下聽.
『呵呵呵, 那時隨侍一旁的阿難, 也像你一樣好奇. 他恭敬請求佛陀開示微笑放光的因緣. 佛陀告訴阿難¸ 這位老婦人因為供樣佛的功德, 未來可以享受許多人天福報¸更不會墮入惡道¸最後可以出家學道, 證得解脫進入涅盤. 』
『太好了! 』 普明菩薩高興地拍手, 拍完手, 突然又嘆口氣.
黃金花雨滿遍野
『佛陀為了宣說佛法, 度化眾生, 還真吃了不少苦頭. 』
『可不是, 不過還不只是這樣, 最後那固執的城主婆羅門, 還是讓佛陀給度化了喔. 』 老樵夫說.
『這怎麼可能? 』 普明菩薩驚訝地問.
『這佛陀與阿難正在說話時, 一位婆羅門正好從旁邊經過. 他聽見佛陀的解釋, 心理很不舒服, 跳出來大罵佛陀說謊. 』
『這怎麼得了? 』
『別心急, 聽我說……』
婆羅門朝佛陀大罵:『虧你還是具有貴族血統的淨飯王之子, 隨便說個大謊就想要唬人嗎?以餿菜飯供養的老太婆, 怎麼可能像你所說的那樣, 獲得那麼大的福報?』
佛陀問婆羅門:『您一生中所見過最稀有難得的事情是什麼?』
婆羅門回答:『我曾見過一顆可以遮蔭五百輛車子的大樹, 這是我一生所見過最希奇的事.』
佛陀問:『那麼, 那顆大樹的種子又有多大呢?』
婆羅門回答:『不到一顆芝麻那麼大.』
佛陀笑著說: 『那麼小的種子, 怎麼可能長成那麼大一顆樹, 你說的話誰相信?』
婆羅門爭辯地說:『那可是我親眼看見的, 我沒說謊.』
佛陀說:『我跟你們一樣也沒有說謊.一顆小小種子可以長成一顆大樹, 老婦人已清淨心供養的粥飯, 同樣可以獲得不可思議果報. 因為如來的福田是如此豐沃, 在小的種子都可以長成大樹啊.』
『婆羅門一聽, 頓時心悅誠服. 他知道自己犯了錯, 撲倒在地向佛陀求懺悔. 後來, 這位婆羅門進城去說佛法, 終於使婆羅門城裡的居民都接受佛教, 最後連成主也知道自己錯了, 取消禁令¸與老百姓一起皈依於佛陀坐下』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
普明雙掌合十, 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 彷佛釋迦牟尼佛慈悲的笑容就映在層層白雲中似的.
不知仰望了多久, 一片輕如羽翼的花瓣翩然降落在他的臉頰上.
『咦! 』 普明菩薩身手拾起臉上的花瓣, 小心翼翼放至掌心.
只見掌心中一片黃澄澄的金色花瓣, 衷心地讚嘆. 一旁的老樵夫也不住地微笑點頭. 突然間一陣林風吹起¸將手中的花瓣吹走.
普明菩薩一抬頭¸看見滿山遍野的黃金花雨¸正於虛空的山谷中四處翻飛.
改寫自<大般若經>之<初分緣起品>第一之一¸以及<大智度論>之<初品中放光釋論>第十四
摘自人生雜誌304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