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真實踐 活躍中見其悲願
太虛大師弘法淑世的悲願堅固,終其一生,改革佛教的步履未曾停歇。他反思時代需要,以中國佛教為本位, 提煉出適應時代社會的佛法智慧,扭轉中國佛教風氣,進而與世界思潮接軌,影響力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持續不輟……
十九世紀末,革命的浪潮從世界向中國襲來,新、舊思潮並起,致使政治、經濟與社會遭逢空前的動盪;此時的中國佛教,卻延續晚明以來的衰頹,走上了最窳陋破敗的境地。在這大時代的巨變洪流中,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是被稱為「現代佛教改革者」的太虛大師。
改革佛教回應時代需要
巨變的年代裡,面對新思潮的衝擊、傳統知識分子的批判挑戰,加上對佛教的深刻省思,強烈的時代感促使太虛大師史無前例地叩問:中國佛教將何去何從?佛教如何革新,才能符應這個時代人心的需要?
有別於同一時代,虛雲、印光、弘一大師等強調回歸佛教最基本的修行,以振興佛教,為佛陀家業守成;太虛大師則將時代感化為具體的行動,以出世的身分,用入世的心態救世。印順法師在〈談入世與佛學〉中指出,太虛大師「真以實踐著稱」,千餘年來未聞可見,大乘佛法出世與入世精神,「唯太虛大師一人,始真正表現出來。」
太虛大師曾自述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將革新立於中國佛教的本位,推動僧伽教育現代化,尤其重視僧格的養成,以提昇當時低落的僧伽素質;批判重死、重鬼神的俗化佛教,倡導「依人乘而趣菩薩行」的「人生佛教」,以回應中國知識分子對佛教的質疑,重新活化大乘佛教的理論。在大師圓寂六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佛教界並生根茁壯。
在實踐上,太虛大師主張「今菩薩行」,以「人圓佛即成」的凡夫發心菩薩思想,大大翻轉宋、明以後,以禪宗、淨土為主流的出世佛教,讓佛教徒能以淑世濟民的入世方式,結合社會行動,實踐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邁向成佛之路。
在信仰的方便法門上,太虛大師提出導歸彌勒淨土,為發願再來娑婆行菩薩道的行者,找到適當的歸宿。更進一步再提出「建設人間淨土」論,儘管人間是充滿苦難的娑婆世界,但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修集淨善因緣,久而久之,可使人間一變而為莊嚴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這樣的主張,影響海峽兩岸佛教至今。
為了推動現代佛教,太虛大師的足跡遍行中國,甚至跨越海洋,到達半個地球,他堅定地認為,通過革新之後的現代中國佛教,不僅可以拯救中國,也能創造一個公正、和平的世界文明。研究太虛大師思想多年的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認為:「他(太虛大師)的國際活動由日本到歐美,由南洋到印度,雖然未能實現其以中國佛法拯救世界的理想,但是已為現代中國佛教必須面對世界,指出了一個大方向。」
超越時空的影響力
著有《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一書的白德滿(Don A. Pittman)教授,認為太虛大師集「愛國者、虔誠佛教徒與世界公民」於一身;並引述「現代宗教」應具有的三種特徵:1.關切人類存在的意義、2.與人類存在的意義有密切關聯的「此世救贖論」、3.追求「自由」勝於「秩序」的維持,認為太虛大師在中國佛教界所推動的工作,即是具足「現代宗教」這三種特徵的範例,是使中國佛教邁向現代佛教的關鍵人物。
基督教傳教士法蘭克.密立肯(Frank R. Millican)在1923年的論文〈太虛與現代佛教〉中曾評價:「太虛與當代佛教是分不開的。要理智地記錄當代佛教而忽略太虛,無疑就像探討宗教改革而不提到馬丁路德一樣。」說明太虛大師對中國現代佛教的深遠影響。
更難得的是,太虛大師的改革行動與思想論述是渾然一體、博大融通的。這一點,如同印順法師所說:「太虛大師生於斯世,現菩薩身。本整僧以救教,弘教以護國,與中國以救世界之悲願,而以革新僧制,淨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為事。其智也深,其願也切……嘗探大師之遺教景行,而知其本於中國佛法之體會與融通。唯其悟解之深,乃能極其應用之妙。大師之道,出世而入世,非趨時戀世之可比也。」
而追隨太虛大師腳步的聖嚴法師,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中也指出,太虛大師為「中國傳統佛教的最後集大成者」,不但是典型的傳統佛教的繼承者,同時又是開啟中國佛教現代化的首議者;不但是一位行動實踐的改革者,同時也是一個著作等身的學者、思想家。
大師遺澤中殷切省思
回顧太虛大師在佛法氣息奄奄的時代,追尋新佛教的建立,無異對時代體察入微,可謂現代佛教的創導者。他提倡佛教僧教育,整頓僧伽制度,破除山頭主義,建立佛教居士正信會、建立佛教會,使整體中國佛教制度化;又使中國佛教走向世界,派遣學生研習世界各地的佛教,為新佛教的主張提出具體落實的做法。
一百年來,太虛大師回應時代所播撒的佛教改革種子,確實為中國佛教現代化,指引一條明確方向,留給後人去實踐、延續,今日的漢傳佛教,正是因著他的遺澤而蓬勃發展,這番景況,或可以「此身已在太虛間」為寫照。
緬懷這位愈挫愈奮、永不失望的佛教改革者,受惠於太虛大師面對時代巨變提出的行動與藥方,這個時代的佛教徒,也當以大師為典範,勇於向生命、向信仰、向時代殷切省思,並發而為在現代社會中的大乘菩薩行,才不負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的深心悲願。
■ 黃佳卿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