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學習「平常身心」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 Taipei, Taiwan從韜光養晦的大藝術家,到戒行清淨的苦行僧,弘一大師每一段生命的轉折,讓人驚歎也讓人費解,「做一樣,像一樣」的精神背後,流露怎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在放下提起之間自在無礙?

瘦高挺拔的身材,雙眼炯炯有神,眉宇間泛出俊秀瀟灑,這是藝術家李叔同;轉過身來,一身舊夏布衣掛,光腳丫上一雙草鞋,清臞絕俗的臉龐,有慈藹溫雅的微笑,這是弘一大師。李叔同與弘一,兩個名字,兩段截然不同的生命風光,在同一條河上,波光熠熠。

弘一大師的生命形式就像一個萬花筒,每翻轉一次就變幻出迷人光彩,讓世人驚歎也讓人費解。繼程大師在《一代人天師範》中指出,多數人懷念或景仰大師,總著眼於他的多才多藝或傳奇事跡,而忘了萬花筒內,那些平凡而簡單的元素。且讓我們一起穿透三稜鏡反射的絢爛奪目、多姿多彩,走入弘一大師的內心世界,學習他的平常身心。

步步踏著:凡事認真,躬行實踐
從風流倜黨的富家公子、開藝術風氣先河的留學生,到一介恂恂儒雅的布衣教師,再到持戒嚴謹的苦行僧,弘一大師的摯友夏丏尊形容他「做一樣,像一樣」,學生豐子愷也說:「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他「做一切事都『認真地、嚴肅地、獻身地』做的緣故。」

凡事認真、躬行實踐,是弘一大師最為特出的人格魅力。在俗時,他學一樣成一樣,無論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只要涉足其間便卓然成家;在東京反串演出《茶花女》,他節食瘦身,只為了演活瑪格麗特一角;讀到介紹斷食的文章,他便要親自試驗一番。認真而且追求極致的性格,讓弘一大師在嚴肅枯索的律宗門下,選擇從個人的修持做起,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愧於心的和尚。

從出家到圓寂的二十四個年頭,弘一大師遵循佛制,學律持律;嚴格實踐過午不食,一缽一衲,過著雲水行腳的生活。他以閱藏、念佛、研律、拜佛為常課,入夜即就寢,絕少點燈。平日的洗衣、縫補、日常灑掃,從不假他人之手,每到一處掛單,一定親自打掃房舍,臨別時恢復原狀才離開。

弘一大師持戒精嚴,還可從許多生活小事看出。豐子愷在〈為青年說弘一法師〉一文提到,他請大師到家裡坐,大師每次都會先輕輕地搖動籐椅,才緩緩坐下,因為籐與籐之間恐怕有小蟲伏著,如貿然坐下便會傷了小生命。此外,豐子愷曾寄宣紙請大師寫佛號,由於宣紙多,所需的佛號少,弘一大師還寫信問他如何處置多餘的宣紙;另一次則是多寄了幾份回郵,沒想到多餘的部分,大師仍原封不動退還。

這些行為在我們看來或許過於迂腐,但正是一般人以為的細微煩瑣、可以馬虎隨便之處,在他則無一不是修行的著力點。

弘一大師重視細行、行住坐臥如理如法,流露他一貫到底的認真嚴謹,但大師也提醒學人,「學戒律的須要『律己』,不要『律人』。」因此他雖有著一絲不苟的認真,待人反而盡是慈悲寬厚。

研究戒律學多年、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昭慧法師便說,從弘一大師所著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來看,大師陳詞懇切,不曾以犯戒毀戒來威脅恫嚇大眾,而是真心希望出家人能生起慚愧心、發殷重心、端正僧格。而且弘一大師總是以身作則,其治學嚴謹、淡泊行持的芳範,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漢傳佛教的僧俗四眾。

相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之二──習勞

〈佛子共勉語〉中的「勤勞健康最好」,這與弘一大師提醒我們佛教徒應要「習勞」,有異曲同工之妙喔!
■ 弘一大師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為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裡去說法,說道:「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擡腳,自己擡頭,一直擡到井邊,用桶吸水,叫阿難把他洗濯乾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由此可見,佛是怎樣的習勞了。佛絕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這些事實,出於經律,並不是憑空說說的。

現在我再說兩樁事情,給大家聽聽:《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裡叫著:「誰能替我穿針呀!」佛聽了立刻答應說:「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更多內容請參閱《人生》364期)

平等平等:惜福愛物,一切都好
弘一大師曾說,在當代善知識中,他最景仰服膺的是印光大師,不但經常以印光大師惜福愛物的故事勉勵後進,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者。

弘一大師的生活相當簡樸,總是一領衲衣、一雙草鞋往來大江南北,今日在泉州開元寺的弘一大師紀念館仍可見到他生前的用品:青灰相間的僧袍,多達224處補釘,一把纏了好些鐵絲的舊雨傘,蚊帳也滿是補丁……,他穿的用的多是剛出家時的舊東西,只要堪用,綴綴補補,又像新的一樣了。

飲食也是如此,大師平常以清水煮白菜、只用鹽不用油,從不浪費。
晚年大師曾與一位青年比丘慧田共住閉關;一天,慧田在廚房煮飯,撿菜時順手丟了幾個壞掉的小蘿蔔,弘一大師不知是慧田丟棄的,散步時看到便撿回來,還歡喜地說吃生蘿蔔最補氣。慧田一聽,急忙要去田裡摘些好的蘿蔔,大師卻告訴他,洗乾淨就能吃了,扔掉可惜,於是灑了些鹽便甜蜜蜜地吃了起來。

還有一次,是夏丏尊邀他到白馬湖畔小住。看到大師取出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到湖邊洗臉,夏丏尊不捨想幫他換一條,沒想到大師說:「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隔天幾個老朋友帶了幾樣菜來拜訪大師,夏丏尊一嘗就皺眉:「這太鹹了吧!」大師倒不以為意:「好的,鹹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看到弘一大師鄭重地夾起一塊蘿蔔,滑入口中,那愉悅丁寧的光景,讓夏丏尊慚愧自己囫圇吞棗過了大半生:「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統艙好、掛搭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萊菔好、鹹苦的蔬菜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好!」
表面上捨棄了藝術生活,弘一大師卻以一顆平等心,活潑潑地體現「生活的藝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他如實觀照領略,不被過去的成見所束縛,「好的不貪戀,壞的不討厭」,讓人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藝術,不在詩裡也不在畫裡,到處都有,隨時可得」。

文/許翠谷菩薩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46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