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善終?76歲善終?!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

蘆葦  近來,我在整理國史館佛教人物口述歷史之關於我的訪談稿時,發現我在出家前之學習時間(1954~1979年,1~25歲)與出家後之學習時間(1979~1992年,25~38歲):包含西蓮淨苑三年的僧團學習、中華佛學研究所的三年時期、日本東京大學之六年留學,合計受到家庭父母、學校師長、社會大眾所護持的時間大約有三十八年之久。雖然可以扣除二年的空軍預備軍官司藥官邸服役時間,不過若要回饋或回報,因為我的工作質量不佳,至少也是需要有三十八年的人生回饋年資,才能平衡。若扣除已經二十二年工作年資,大約還需要奉獻十六年才能回饋圓滿,屆時七十六歲、西元2030年。

如此,我或許需要修改發表於《人生》雜誌276期的拙文〈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2006年8月,後收載於《當牛頓遇到佛陀》)所預估的死亡年份2025年(71歲)。原先我想用huimin2025做為網路名稱,因為可以經常提醒佛教「諸行無常」之法義與修「念死」之法門,倒數計算自己的生命長度。進一步,又想到︰直接用2025,太明顯,不好玩,應編做密碼,跟上最近各種所謂「密碼」的潮流。於是,將huimin2025抽出25(因為2025年常被簡寫為’25),然後重複,成為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不過,若從2025年(71歲)修改為2030年(76歲),似乎也是方便記憶的數字,或許才能回饋圓滿。

對於「善終」,敝人於《人生》雜誌〈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2011年3月,後收載於《校長的三笑因緣》)的拙文中提到:若參考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對於癌末病人善終評估五項指標(1996年),包括「了解死之將至」、「心平氣和接受」、「後事交代安排」、「時間恰當性(病人與家屬都有做好準備)」和「去世前三天舒適性」;並且以不含活細胞組成的「心材」、哺乳動物之紅血球與皮膚角質層、或者「細胞自戕」等各種「善終」現象為例,或許可以讓我們體悟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因為萬事萬物因「利用」而產生價值與「意義」,這或許也是印度梵文artha意味:目標、用途、利益、意義等多重含義的思惟理路。

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  

360-panoramas_018.jpg

對於如何準備善終的議題?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醫師於2012年4月在法鼓山演講「從現代醫學看生死:如何預防病人與家屬受苦」中提到:「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機會是給已準備好的人!」特別是每個人應該要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避免生命末期執行無效醫療。因為從1960年代,以心肺復甦術(CPR)搶救因溺水、電擊、車禍、心臟病發作等急性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之後隨著醫學的發達,各種急救技術與維生器材的施用成為醫療的標準作業程序,乃至用於慢性之「末期病人」,如癌症末期、心、肺、肝、腎或腦功能嚴重器官衰竭的病人、運動神經元萎縮末期的病人,由於法律顧慮、家屬不捨、或溝通不足,成為醫院對所有病人之「死亡前的儀式或死亡套餐」;縱使能用CPR救回心臟暫時的跳動,只有受盡CPR折磨,延長死亡過程而已。

因此,我於2012年5月於雲端筆記本Evernote記錄:「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做為我善終的準備。因為我幾年前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加註於全民健保憑證內。遺體火化之後,隨緣採取植葬或海葬,方便即可。不發訃聞、不需辦告別儀式,需要紀念的話,在我的網路社群(facebook或google+等)上,記錄隨緣行一善於世間即可。希望我的生命的善終計畫可以與人生的退休計畫一樣,做最好的準備,有最壞的估算。我也希望我的親友、師長、乃至一切有情早做準備,生死自在,無有怖畏。

文/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8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