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解救阿難的摩登伽難~《楞嚴經》啟教因緣

相片:「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懂得放下就自在◎聖嚴法師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的。這小孩是老太太的孫子,老太太就把法師讓的位子給了孫子坐。法師心中嘀咕:「我是看妳站得不穩,才讓座的。」過了兩、三站,那三個人要下車了,老太太轉頭東張西望,不是找法師,而是找後面一位她認識的年輕人,要他過來坐孫子空出來的位子。法師心裡想:「怎麼有這種人啊?我讓的位子,妳不坐了,應該還給我,至少跟我說聲謝謝,竟然還叫別人來坐!」這位法師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說明了人性自私,非常可憐,但連法師也不見得放得下。「放下」是事情過了,就不再牽掛,不再影響到自己。遇事冷靜面對 接受事實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靠近拉丁區,治安不太好,有位女信徒晚上來參加打坐、聽經,就在某個轉角,兩個年輕人靠近她,一個人搶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個人還對她說:「裡面有什麼東西?我去叫他送回來。」結果當然是不會送回來的。這下子怎麼辦呢?她慌了,手足無措,只能來找我想辦法。我說:「快報警。」「面對它」,是冷靜面對自己被搶劫的事;「接受它」,接受這樣的事就是發生了,時光無法倒轉;接下來的「處理它」,就是報警。這位女信徒在這件事之後,再也不敢走被搶劫過的路了,有一、兩年晚間都不敢到禪中心。她覺得太危險,不能再去了;萬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後來整個區域治安變好,她才又回來參加共修。盡力處理 「放下它」不憂慮事情發生了,有智慧的作法是看清情勢,出門盡可能不帶貴重的東西,手提包也不要貴氣的。採取了必要的改變和處置,能預防的都做了,就是處理了,就應該要克服恐懼,要放下。「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憂慮是沒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摘錄自《放下禪》,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2014年4月出版)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290&ClassType=1&CommId=5824楞嚴經》的宣說緣起,乃因阿難尊者遭受邪咒婬術之難,摩登伽女婬躬撫摩阿難,即將毀犯阿難的清淨戒體;佛陀及時派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糾纏,今生終於斬斷情執,共成佛道。

《楞嚴經》的開場序幕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在托缽乞食的路上,因曾聽聞如來訶斥乞食不應分別貧與富,因此發心要行平等慈悲,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的供養功德,所以阿難未加避開出家人不適前往的婬室,而遭遇到了摩登伽女以邪咒攝入婬席撫摩……

阿難尊者桃花劫
其實,摩登伽女與阿難尊者具有多生累劫的相識因緣與恩愛習氣,有關兩人的故事,《佛說摩鄧女經》、《摩登伽經》等經亦有敘述,不過諸經的說法略有出入。

《楞嚴經》的故事主角是阿難尊者,對於摩登伽女的描寫非常少;而《佛說摩鄧女》等經則對摩登伽女多所著墨:一日阿難持缽行乞,飯食訖後,阿難順著水邊而行,看見一位少女在水邊取水之後擔水而走,於是趨前乞水。這名女子就是摩登伽女(摩登伽的女兒),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鍾情,下定決心非阿難不嫁,生死相許。

故事一開始便是飲食男女之事,啟示著修行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對貪愛之境,更要謹慎如法而不為所動,故事中的「水」可以象徵貪欲、渴愛,阿難與摩登伽女在水邊相遇,以及阿難乞水,正是冥冥中受到兩人宿世的恩愛業力之所牽引,而摩登伽女在水邊擔水、奉水,似又暗示著充滿愛欲的女子,滿懷愛慕之意要將自身供養給心上人!

浮萍

故事接著展開:摩登伽女回到家中,多次啼淚哭泣,或者倒臥在地上啼哭,或者只哭泣而不吃不喝,或者鬧自殺,不斷哭鬧請母親設法讓她嫁給阿難。之後,摩登伽請來阿難供養飯食,並使用邪咒困住阿難,又令地上出火,脅迫阿難若不娶其女兒就要將阿難投擲火中。阿難身為佛陀侍者,卻被邪咒困住,深感慚愧,當下虔敬合掌呼喚佛陀,這時佛陀遙知阿難出事,及時差遣護法神前去營救阿難歸來。故事中的「火」可象徵熾熱的欲火,「多聞第一」的阿難在「水深火熱」中無力自救,反襯出了「解行相應」的重要性。本文頌云:
飲食男女宿業牽 水深火熱如何安 
多情少女空啼淚 多聞比丘合掌堅

第二天,阿難乞食之時,摩登伽女緊跟在後,迷戀阿難的一舉一動,看視阿難的腳,又注視阿難的臉,使得阿難羞慚低頭,趕緊返回寺院,摩登伽女無法見到心上人,只好守在寺院門口,阿難不敢出來,摩登伽女久候未果終於哭著離開。阿難不堪其擾,急忙向佛陀稟告求救,佛陀聽後立刻派人追回摩登伽女。
佛問:「你為何一路跟隨阿難?」
摩登伽女回答:「阿難未娶,我也未嫁,我想成為阿難的妻子。」
佛說:「阿難出家無髮,如果妳肯剃髮,我就讓阿難當你的丈夫。」
摩登伽女說:「我敢剃髮」。
摩登伽女回去剃髮之後,又來到精舍告訴佛陀:「我已剃髮。」
佛問:「你愛阿難什麼呢?」
摩登伽女回答:「我愛阿難的眼,愛阿難的鼻,愛阿難的口,愛阿難的耳,愛阿難的聲音,愛阿難行步翩翩的樣子。」
佛說:「人的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人身臭穢不淨。如果兩人結為夫妻,便有腥臊交媾的惡露,若有小孩出生,便有死亡與哭泣,這樣子對自己究竟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摩登伽女的個性聰慧、真情流露又勇敢果決,心靈擁有「知、情、意」的充沛能量,只因情執困住自己,摩登伽女在思惟佛陀開示之後,當下便肯認佛法,斷惑證真,成為超凡入聖的阿羅漢。紫柏大師的〈摩登伽經頌〉,饒富趣味:
怪底瞿曇老滑頭 臨機縱奪有誰儔 
無端賺殺鄰家女 嫁與祇園少比丘

紫柏大師讚賞佛陀:瞿曇的善巧智慧有誰堪比?沒費啥事的就賺來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證悟之後,佛陀又開示說,阿難與摩登伽女宿世曾五百世結為夫妻,常相敬重,也常相貪愛,而今同時學佛有成,夫妻相見如同兄弟姊妹,這正是學習佛法的功效!

楞嚴神咒威神力
在《楞嚴經》中,又說出了救歸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證悟的隱祕過程。阿難遭遇邪咒婬術之難,這時佛陀正在王宮用齋,遙知此事,齋畢之後即刻返回精舍,宣說〈楞嚴神咒〉: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勅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相片:《人生》開闢新專欄──「楞嚴導讀」!《楞嚴經》是漢傳佛教跨宗派的寶典,被許多大師奉為修行的準則,如近代的虛雲老和尚與太虛大師。366期起,本刊邀請專研楞嚴、致力弘揚的學者李治華,從經典傳譯、義理、修行法門等方面導讀《楞嚴經》,深入《楞嚴經》的智慧。本期先從《楞嚴經》的傳譯過程,了解此經傳入中土的不易,還有在佛法修證上的輝煌價值。當讀誦此經時,必能生起感恩心、精進心。-----------------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 文/李治華(華梵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  圖/江思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亦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全文十卷、六萬二千多字。此經歷來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楞嚴經》,其中又以《楞嚴經》之名最為普及。法賴人傳,願行堅固《楞嚴經》的傳譯過程相當特殊而感人,足添一頁傳譯經典的千古美談。龍宮取經,智者遙拜古來傳述,大海龍宮中典藏大量佛經,《楞嚴經》是由龍樹菩薩自龍宮中默記後,再誦出來的,之後印度國主將此經視作祕傳的國寶,嚴禁外傳。據載,在《楞嚴經》傳來中國之前,天臺智者大師(西元538~597年)曾聽印度高僧提起:智者之著作《摩訶止觀》中「空、假、中三觀」與《法華經》中「六根功德」之義,都與印度的《楞嚴經》有著相合貫通之處;於是,大師日夜向西殷勤禮拜,期盼《楞嚴經》能夠及早到來,以資印證、解答心中所思,然而大師遙拜了十八年,最終卻仍未能得見此經,徒留「拜經臺」遺址,訴說著大師未盡的心願。蜜帝剖臂,房融助譯後來,中印度高僧般剌蜜帝(梵名Pramiti,意譯作「極量」,又稱釋極量),發願要將《楞嚴經》流通東土,屢次暗攜此經出境,不幸都被邊關官吏查獲,無法成行,但般剌蜜帝仍不死心,不得已之下遂將經文書寫在細氈上,忍痛剖開手臂藏於其中,傷口癒合後,經文便潛藏在皮肉之內,如此才終於順利將《楞嚴經》攜出邊關。般剌蜜帝遠從海路來到我國廣州,這時巧遇唐朝前宰相房融,房融文才高妙,協助翻譯經典,但遭血塊凝結的《楞嚴經》無法啟閱,在這進退不得之時,房相國的女兒想出可以用乳汁浸泡「血漬經」,才將經本上的積血化開,般剌蜜帝才得以順利翻譯經典,而由房融筆受潤文,神龍元年(705年)終於在制止寺(現今廣東光孝寺)譯出了《楞嚴經》。譯經之後,般剌蜜帝心願已了,只是他將《楞嚴經》暗中攜出國境又公開翻譯出來,唯恐邊關官吏受到責罰,於是即刻動身返國,寧願自己一人領受偷渡經典的罪責,也不願牽累他人,般剌蜜帝傳譯經典的難行能行與高風亮節,足範後世。思及前賢的弘法熱忱與精進無畏,如智者大師遙拜十八年、蜜帝剖臂藏經,不禁感慨,今日我們何其有幸,輕易就能讀到祕傳寶典《楞嚴經》!……---------「楞嚴」究竟是什麼意思?《楞嚴經》的經旨在於修證「首楞嚴」(簡稱楞嚴),「楞嚴」一詞於經中並無明文釋義,歷來引用梵名及《涅槃經》的解釋:(一) 梵名 śūrangama,意譯為「健相」,指最深廣的禪定「首楞嚴三昧」,在此定中勇健無比,降伏一切魔擾,分別了知所有三昧行相深淺。《楞嚴經》是針對初心學人開示的淺深同修之法,佛經中另有《首楞嚴三昧經》,專明楞嚴大定的功用威力,則是闡明深位菩薩所修的境界。(二)《涅槃經‧獅子吼品》:「一切事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首楞嚴是指一切事相的本體皆是畢竟堅固不壞的佛性。----------------(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66期「楞嚴導讀」專欄)https://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759〈大佛頂楞嚴神咒〉是從佛頂上又化現出的一尊佛所宣說的,「佛上佛」所說的神咒自具至高無上的威神力,如佛對阿難說:人間稱你為多聞第一,這是積劫多聞熏習的成果,但你卻仍不能免離摩登伽女之難。可是,〈楞嚴神咒〉卻能令摩登伽女的婬火頓歇,斷除欲界的貪愛迷惑,速獲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欲界受生。進而,摩登伽女精進行道,愛河乾枯,了悟宿因,深知歷世只因貪愛而飽經折磨痛苦,摩登伽女現已永脫貪愛之心,成為阿羅漢,終於解脫了輪迴之苦。由摩登伽女之例可知,眾生若有宿習不能除滅,應當一心持誦〈楞嚴神咒〉。

經中更在第七卷中,廣為開示〈楞嚴神咒〉的種種威力功效,無論諸佛弘化、眾生學佛,都須藉由〈楞嚴神咒〉才能圓滿無礙。

經中卷六,救歸阿難的文殊菩薩對阿難說: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文殊菩薩開示阿難,倘若我們的心光明朗,便能照見世界虛空只如一場大夢,摩登伽女亦如夢幻,哪能困住你呢?這就好像皮影戲一般,雖然看見男男女女有諸般動作,但是只要把牽扯機關的絲線抽走,這些皮影就都不能動了!其實,一旦我們息心,便能看透牽纏妄動的世間只如夢幻泡影。在佛陀與文殊菩薩循循善誘的開導之下,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情天,今生終究是共成佛道、修成正果了。(代續)

文/李治華(華梵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68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鼓山中山精舍 的頭像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