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是璀璨的,如青年人有眾多的呵護與無可限量的未來,正午陽光是澎湃的,如壯年意氣風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如老年人一任點滴到天明的無奈與無助。老人的無助是因為體弱、多疾病與缺乏經濟基礎,最重要的是缺乏信賴與依靠,這尤其在醫院更
是寫實,然而老人在人生終點還要飽受心理的孤獨與無助的痛苦,身體上也要被病痛摧殘折磨的煎熬,如何能讓老人內心充滿法喜?與使老有所終?
我心目中的法鼓山仍是秉承教育為目標,但有部分力量在做老人關懷與安養,尤其在人口逐漸老化下,老人數量急遽增加,據估計至2050年台灣老人(超過65歲)過半,再加上價值觀,例如養兒防老與敬老的改變,老人只被認定為只消費不生產的族群,若再經濟成長趨緩之衝擊,不只年輕人的未來堪憂,而相對弱勢的老人更堪慮。所以法鼓信眾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所接觸之人作為實習對象練習四攝外,對於弱勢之老人不是更急迫的需要人們的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面對這些數量將會增加的社會邊緣人,給他們關懷減少他們的瞋恨心,也許將會減少一個阿修羅的產生,這是雪中送炭。也許有一天法鼓的名言「身在哪裡,心在那裡」變成「需要在哪裡,法鼓在那裡」。
文/胡能忠菩薩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