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相片:為什麼《法華經》被稱為「諸經中王」?----------------------------------佛在《法華經》中一再強調此經是「諸經中王」、「經中之王」,為何此經擁有這麼高的地位?《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說,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中國因此有天臺宗的創立,尤其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獨特的見解與闡明,影響中國教義發展與修行信仰深遠,開創出屬於漢傳佛教的特色。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攝《法華經》是五時中的最高層次――第五時。天臺宗將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分為五個時段,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及涅槃,針對對象程度的深淺而分別說出不同的經典,有以人天善法為基礎的佛法,有聲聞緣覺的二乘法,也有人聽的是三乘法;其中最初的三七日說《華嚴經》,以及最後的八年說《法華經》都很重要,末了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也為法華第五時所收,名為「唯一乘法」。天臺宗以日出時先照高山,比喻《華嚴經》是教化根器大的人;黃昏太陽將下山時,山谷漸趨黑暗,平地已看不到太陽,只有在高山還能見到日光,則是比喻以《法華經》、《涅槃經》收攝根器最深的人。聖嚴法師認為,《法華經》包含了所有佛說的道理,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大乘,回歸到最高法門,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開權教顯圓實,大開大合,這就是會三乘歸一乘的「會三歸一」。因此,法師指出:「由於《法華經》闡揚一味一雨的最上佛法,故又稱為經中之王。」一行禪師則以為,《法華經》被稱為「經中之王」的原因之一,是因它能接受並整合佛教所有的宗派。閱讀《法華經》時,可看到此經承繼之前大乘經典中的精華,例如從《般若經》承繼了「空性」的教義,從《華嚴經》承繼了「多重因果」的教義,從《維摩詰經》承繼了超越所有概念作用的解脫思想。更重要的是,以淺顯易懂且適用於所有社會階層的方式,簡單地呈現深奧的佛法,讓佛教向前邁進一大步。(編輯室)(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59期【《法華經》尋寶去】)歷史上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緣親炙,但《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觸及究竟的生命實相,
一如菩提樹下的佛陀。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就禮拜的常不輕菩薩……,這些都是佛教徒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金句及菩薩本事,但您可知道這些種種,皆源自同一部經典,而且這部經還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會三歸一,法華為最

涵融大小乘之間的紛歧,《法華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

相片:昨天小編預告了《人生》七月專題,大家都答對了,就是《法華經》中的「法華七喻」其中的「火宅喻」。敦煌石窟裡有好多精彩的法華經變圖,這幅是敦煌莫高窟420窟南坡火宅喻局部,畫面上以兩座大房子作為主體,彎延曲折的圍牆強調了富裕的高樓巨宅,但屋頂上方熊熊的火焰,讓畫面充滿了不安的感覺,加上屋外尚有野狼追逐孩子,以及群狼分食人肉的恐怕場景,對比屋內的小孩不知身處險境,四處遊嬉的景象,讓火宅內外呈現危機四伏的戲劇張力。有人問這個譬喻有何涵義?趕快與大家分享!法華七喻,聽故事得法寶「法華七喻」千古傳誦,不僅是《法華經》的金字招牌,流暢的敘事讓人輕鬆理解佛法大意。且讓我們再次回到佛陀座下聽故事,走入妙法華的世界尋寶去。■ 許翠谷「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廣含藏。」相較於佛教徒熟悉的《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等,《妙法蓮華經》屬於大部頭典籍,但只要翻開《法華經》就會發現,字裡行間都是一篇篇精彩的譬喻故事,相當平易近人。《法華經》的宗旨,是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都進入唯一佛乘,相信人人皆能成佛;不過聽到佛陀這麼說時,許多阿羅漢弟子都不敢相信,甚至還有五千人離席,當時大眾以為阿羅漢已經是解脫的最高境界,於是佛陀便善用譬喻,接引大眾堅定信心,迴小向大,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七個故事稱為「法華七喻」。法華七喻分別是:三車火宅喻、長者窮子喻、草木一雨喻、化城寶所喻、衣內明珠喻、髻中寶珠喻,以及良醫救子喻。下文便帶您一起聽佛陀說故事,在譬喻中尋法寶。三車火宅喻此喻又稱「火宅喻」,出自第三品〈譬喻品〉。當時佛陀已經向與會大眾說明,佛陀出現於世間的目的便是引導眾生成佛,並且為舍利弗授了成佛的記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對於「會三歸一」心領神會,但大眾中只有他一個人能理解,因此在〈譬喻品〉中,舍利弗便請佛陀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再一次說法,因而有了《法華經》的第一個譬喻故事: 有一位長者,和許多孩子、傭人共住於僅有一扇門的大宅第裡。房子非常老舊了,有一天突然大火四起,長者雖然逃出來了,但孩子們卻仍在房子裡嬉戲笑鬧,老房子裡各種鳥獸昆蟲、蛇蟲蚊蚋竄逃,甚至齜牙裂嘴相向,而耽溺遊戲的孩子,對於危險處境渾然不知。長者心急如焚,於是設想一計,向孩子喊話:「門外有你們喜歡的玩具,有羊車、鹿車、牛車,趕快出來玩吧!」果不其然,一聽到有新奇好玩的玩具,小朋友們競相奔出門外,沒想到卻撲了空,紛紛轉向父親討禮物,只見長者已經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部大白牛車,車上不僅裝飾了各種絢爛珍奇的寶物,還鋪好高廣舒適的床座,父子皆大歡喜。在這個故事中,佛陀以「火宅」形容我們所處的環境,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只要仍在六道輪迴,就免不了生、老、病、死、愁、悲、惱、憂、苦……,而煩惱就像火舌四張,無論處於哪一道總是不得安穩,即便是享福的天道,一旦福報用盡仍會下墮,流轉生死。佛陀如同慈父一般,觀察每個人的根機、喜好不同,便以羊車、鹿車、牛車接引大眾,三車分別代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等大眾暫時出離煩惱火宅後,佛陀以「大白牛車」象徵唯一佛乘,說明三乘只是方便說法。大白牛車不僅高廣舒適、裝飾典雅,而且步行平穩,坐臥其上如同御風而行;這也是提醒大眾,清淨的梵行如同車上的眾寶瓔珞,嚴飾我們的身心,而六度萬行則能協助我們在成佛路上安步當車,難行能行、難得能得、難成能成。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在此並未否定三乘的存在,而是以一佛乘涵容三乘,奠定了《法華經》會三歸一、大開大合的思想。(更多內容請見359期專題)有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本經一開始,佛陀宣說諸佛出世的一大因緣,直接闡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現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理解,於是佛陀巧說故事,比喻三界猶如火宅危機四伏,而成佛之道就像大白牛車一般穩健踏實,慢慢地有些弟子懂了,不過這還是少數;佛陀接著再舉出大眾過去求法的因緣,搭配化城譬喻,與會大眾終於心開意解。

從法說、譬喻說到因緣說,佛陀不厭其煩,一次次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會通佛法大海,也難怪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會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多元入學方案

《法華經》全經二十八品近七萬字,蘊含了豐厚的哲理及修持方法,天臺學者黃國清認為,《法華經》包含的主題相當多元,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觀點和需要,從中汲取佛法的智慧,就像文學家胡適欣賞寓言故事的雋永趣味,智者大師發掘文句背後的堂奧,開闡一念三千的天臺教觀,當然還有更多人感動於菩薩的偉大實踐。

例如,一生受持觀音法門的聖嚴法師便曾提起,當他還是小沙彌時,師父要求他背《法華經》,但七萬字實在太長了,根本背不起來,後來他先背〈普門品〉,從念觀音、拜觀音入門,信仰的淬發讓法師這一生再也沒離開過觀世音菩薩。

除了觀音菩薩,《法華經》中還有專修禮拜、以理解包容為行動的常不輕菩薩;以全副身心活在當下、學習感恩奉獻的藥王菩薩;以音聲撫慰、回應一切眾生的妙音菩薩,以及守護每一個精進修行身影的普賢菩薩……,個個都是我們實踐菩薩道的好榜樣,也是實用的生活指南。
此外,《法華經》也提供了六十種修行方法,包括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宣說等,近代天臺宗倓虛大師便經常勸人,再忙也要讀《法華經》,即使無法誦讀全部,也可以每日一品為定課,一點一滴都是成就佛道的資糧。

一如經中所云: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一香一花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禮敬,乃至於一聲佛號,微小的善法滋養,皆足以讓成佛的生命、智慧的花串驟然綻放。

相片:7月號《人生》雜誌上架了,邀請大家一起來尋寶!普門示現的觀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就拜的常不輕,還有三車火宅、草木一雨……等說法,都是佛教徒耳熟能詳的佛典故事和譬喻,這些皆出自「經中之王」《法華經》。展讀《法華經》,就像打開一張藏寶圖,每一則詩偈、譬喻和寓言都埋藏著成佛的希望。本期專題從觀念、結構、譬喻、善知識、修行、藝術篇,與您一同深入法華寶藏,探求智慧摩尼珠。「《法華經》尋寶去」篇章提要: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觀念篇】聖嚴法師:法華經義示佛本懷【結構篇】打開妙法華藏寶圖【譬喻篇】法華七喻,聽故事得法寶【善知識篇】成就佛道的模範生   常不輕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持地菩薩、普賢菩薩【修行篇】聖嚴法師講《法華經》60種修行方法【藝術篇】法華鐘響 妙法圖傳BOX:智者大師與《法華經》、聽當代大師講法華這一期還有哪些精彩專欄呢?一生支持聖嚴法師辦學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口述歷史訪談錄出版,「書香人生」由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導讀《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又到了畢業的季節,「人生新視界」惠敏法師分享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讓人生勇健啟航。「東亞佛寺之旅」介紹關東厄除三大師之一的「西新井大師」,也就是西新井總持寺,寺中除了有名的十一面觀音像與加持過的井水,還有著名的水子地藏群與鹽地藏。(精彩內容請看2013年7月號《人生》雜誌359期「《法華經》尋寶去」)

在生活中遇見佛陀
歷史上那個殷切提攜弟子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法華經》卻捎來另一個消息——在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中,佛陀帶我們從歷史的向度走入究竟的向度,佛陀的入滅原來也是一種方便說法;佛陀不但未曾遠離,覺悟圓滿也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因此無須到其他地方尋找究竟的喜悅與自在,只要安住當下,用心聆聽《法華經》,深入觀照生命實相,就能與經中的諸佛菩薩相應同在。

「夜裡,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一座寶塔出現,光芒萬丈,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越南一行禪師在《經王法華經》寫下展讀《法華經》的感悟。「眾生皆能成佛」如同一份珍貴的禮物,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回到初心,提起經中的百千法門,從「如是我聞」到「如是我行」,心心念念不離自性,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佛陀的左右手。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9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