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 受報還願

 

我活到現在,好似沒有為他人付出一切或操心煩惱,因為我也不知自己的認知世界裡,就是這樣的態度。

 

1.盡力而為做到心甘情“願”為止就好。如果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會要得到回報時,我會調整自己重新看看“願”,如果真的超出情願,我就會要求自己停止。

2.我不容易失去自我。沒有人能讓我付出一切,所以哪來的欠債或報恩!

3.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也盡我所能的去報答。以我的環境能力兼顧一切,取其平衡點,所以父母也明白我盡力了,故也不會以欠債或報恩去想,我認為是應該的。

4.我偏向獨處的享樂。我享受孤獨,所以找那半個人的伴,我比較沒有努力,所以我的朋友也比較不會“常在一起”。而是因不同的需求、相似的理念、修行而相聚,相互協助、問題解決、觀點交流等,但最後的決定仍是“自己”。

5.以關懷待人。情感情緒的協助,但經濟的協助,我能我願就做,我不願不能就不勉強自己,做了就不後悔,就去承擔。

 

所以如何去思維“欠債”或“報恩”呢!

 

文/翁翠琳菩薩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