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共修原來如此~維那法師,領眾梵唱

法會中,維那法師位在東單前方,以梵唄音聲帶領大眾行禮如儀,與共修的大眾息息相關。曾任法鼓山僧團維那師多年的常應法師,分享統籌法會的用心,在於做定課、多發願、多奉獻,修行處處有法喜。

「維那」是古代叢林的執事之一,掌理殿堂規矩和法會進行。演變至今,在法鼓山僧團有一些調整,只要是和梵唄、法器相關的工作,包括在佛事中領眾唱誦,排定年度法會時程,定儀軌、定板眼,都由「維那師」負責,屬僧團內部常態性的執事。而單一堂法會的悅眾,執掌大磬、舉腔的執事也叫維那,屬於臨時性的執事。

我在僧團領執,擔任六年多的維那師。從方丈和尚接位、法華鐘落成、來迎觀音落成、聖嚴師父圓寂,乃至每年水陸法會、除夕撞鐘、傳燈法會等大型佛事,都需要維那師在場幫忙照顧佛事進行。

維那,轉動佛事的輪軸

法會進行前,維那師要召集調度悅眾,培訓敲打唱誦。在大型法會場布時,尤其要留意悅眾的法器、位置、儀軌、板眼、經架、麥克風是否就定位,悅眾法師、大眾繞佛、進出壇動線是否通暢,還要請全組悅眾為麥克風試音、調整音量。

多年前,我擔任一場三時繫念法會的維那師,壇場四面都是水泥牆面,由於經驗不足,場地又是第一次使用,雖然事先已請所有悅眾調試麥克風,原以為音量已經足夠,卻沒有把大眾的音量考量進去。等到法會進行,數百位大眾的聲音,包圍著悅眾法師,音量之大,讓法師們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因而大眾唱錯了,悅眾法師也拉不回來。從這樣的臨場經驗可知,事前籌備要多用心,盡量設想周全,才能確保成辦一場莊嚴攝受的佛事。

維那師互動的對象,主要是悅眾法師,但是在法會開始之前,我習慣再檢視全場周遭,站在全面性的視野,為所有大眾設想需求,把內外護的各項細節串接在一起。例如出入動線會不會阻塞,洗手間、休息時間夠不夠,光線燈光充不充足,大眾的水杯、包包放哪裡,注意空調、音控,引禮接待,用餐問題等。

別看喝水、吃飯都是小事,一旦出狀況,卻會影響大眾的起心動念,所以盡量在法會前多留意,避免外在因素擾動大眾的安定,甚至起煩惱。留意這些細節,才能打造一個讓大眾身心安定的修行環境。

定課,常保身心安定清淨

當法會開始,第一、二個字由維那舉腔,接著就由悅眾和大眾接起梵唱。任何一場佛事,都和梵唄有關,「梵唄」就是以清淨離欲的音聲,歌詠讚頌三寶。如實唱誦,不能摻入「我」的成分,如使用抖音、假音、裝飾音,或是追求個人表現,想唱得好聽,陶醉於自己的聲音,想比過其他人的音量。這些「習氣」,都要時時覺照。

舉腔和唱誦,其實都反映修行狀態和身心安定狀況,足以影響法會的莊嚴與否。如果心情浮躁,情緒不穩定,也會立刻透過唱誦與法器音聲展現出來,唱出來的就只是在「咬文嚼字」,無法將清淨攝受的氛圍傳達給大眾。

日常的定課對於保持身心的安定,我有一些體驗。從居士到現在,我以拜佛為定課,十多年來受益很大;參與大型法會前,還會加課禮「三千佛」,持續保持身心安定,也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法會圓滿。因為平常固定做定課,面對「境」,心的力量就會很強,心念不會起伏很大,即使起心動念了,馬上透過佛法觀念轉念,不致影響接下來的佛事進行。

有一年,我支援中華文化館瑜伽焰口法會,當時法器悅眾的人數不夠,我就兼任花鼓悅眾,在確定好場布之後,我立刻穿袍搭衣投入佛事。一小時後,精神恍忽,感覺體力快要用盡,可是還有五個小時的儀軌,怎麼辦?我在心中念起瑜伽焰口法會一段文:「弟子常應,少福少慧,惟願佛慈,不捨矜愍,加護於常應;住佛法會,而作佛事。」接著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菩薩加持。

經過一段時間,精神急湧而來,全身感覺很放鬆,打花鼓時我不看著板眼了,耳朵只專注在悅眾的唱誦,鼓也愈配愈好,變換出以往未曾練過的打法。這段體驗很深刻,讓我知道一場佛事都有佛菩薩加持,龍天護法護持。

音聲佛事攝受大眾的關鍵,在於透過梵唄,帶給大眾安定的感受氛圍,進而領眾依文作觀,熏習佛法的慈悲、智慧。在唱誦中,所有悅眾的聲音是和合的,也把僧團六和敬的精神,帶到佛事中來。

發願,續以梵唄利益眾生

法會,除了有悅眾的聲音帶領,還要有大眾的聲音參與,人的聲音愈多就愈莊嚴,不能只有幾個特別大的聲音,因為法會不是「演唱會」,而是一場莊嚴的修行。當大眾的聲音合在一起,聽起來聲音厚實,信眾有參與感,這樣的音聲,最容易令大眾生起法喜、攝受。

聖嚴師父說過,做任何善事,發願與否,力量差別很大。回想自己學佛的過程,發下的第一個願,就和梵唄有深厚因緣。我發願以梵唄音聲供養大眾,讓大眾樂於回道場共修,進入僧團後也發願以梵唄與禪修結合接引眾生修行。有願必成,到目前為止,都照著自己所發的願前進。

鼓勵大家也多發願、多拜佛、多奉獻,想想自己能為三寶做什麼、為眾生做什麼。感恩在僧團領執的歷練、感恩三寶、師父、父母師長、一切眾生,順著因緣,不會就學,會的就奉獻,如此一來,修行常常是充滿法喜。法會成辦,在於每個人抱持的慈悲心與修行心態,讓我們一起學習事事以眾生為念,共同成就每一場讓大眾同霑法益的法會。

文/黃佳卿採訪整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75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