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和佛一樣的笑容

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打破人與人的籓籬,拉進心與心的距離,而佛菩薩的微笑有更深的涵義,看到世人雖苦卻有解脫的希望,現代人可以透過禪修學習,讓煩惱少一點,微笑多一點,擁有和佛一樣的笑容

 微笑禪 2 襁褓中的嬰兒被父母逗弄着,咯咯地笑,讓人感覺微笑應該像是人的本能一樣,說笑就能笑,可是我們也發現,笑不出來卻好像是現代人普遍的現象,無論是微笑,呵呵笑還是大笑,原本超越種族文化的共通語言——微笑,反倒成了一個必須被鼓勵的行為。

其實不管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就算不懂得當地語言,只要透過臉上一抹淺淺的微笑,便可以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無獨有偶,微笑已是佛菩薩造像的共同表情特徵,世界各地的佛像或許因為民族地域不同而有風格上的差異,但佛菩薩臉上的笑容卻始終如一。
佛菩薩的造像是根據人的形象,以及佛經中所描繪佛的三十二種好相而造,佛像總給人溫暖、慈愛,且令人感到歡喜的笑容,諸佛菩薩的微笑,有代表什麼樣的意涵?

佛的微笑妙意
頭頂佛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在〈哲學的微笑〉ㄧ文中提到,曾因在旅行中偶爾發現佛像臉上那一抹特別的微笑,進而對佛教產生興趣,「我始終迷惑於那種笑。他們到底在笑什麼呢?在那一雙雙閤上的眼皮後面,他們究竟看到什麼了呢?」學哲學的他,就此帶著哲學家慣有的疑惑開始認識佛教。
佛臉上的笑容,應該也是接引眾生學佛的重要元素吧?誕生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宣說大乘佛教的龍樹菩薩,就曾在詮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的《大智度論》中為我們分析了佛陀的微笑妙意。
龍樹菩薩認為佛陀的笑意具有多層次的涵義:以慈眼凝視眾生的佛陀,看見迷惘的眾生一方面想要逃避苦痛,另一方面卻做出更多讓自己更加痛苦的事,臉上不禁泛出慈悲寬容的微笑。佛陀知道要讓眾生知曉佛法,並從困頓中解脫,並不容易,但在看見困難的同時,卻也同時看見眾生得度的希望,因此,佛陀的臉上再度浮現笑容,佛菩薩臉上那一抹淺淺的笑容,蘊含着豐富的內涵,與眾生因種種世俗因緣而生起的笑容大不相同。
關於佛像臉上的笑意,藝術史學者也試著從佛教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瞭解。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佛像的笑容與古希臘雕像上一種名為「古意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極為相似。這種微笑是古希臘雕像的重要特徵,影響力亦遍及整個歐洲的雕像藝術。
約西元前兩百年左右,佛像藝術在希臘文化深度影響的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開始發展,希臘人「古意的微笑」,也巧妙地被佛教藝術所借用,成為佛的圖像語言,然而希臘式的微笑與佛像的微笑雖然表現手法類似,內涵卻截然不同,希臘式的微笑,強調一種入世,人性的情懷,並且有種「英雄式勝利」的意味,而佛像的微笑卻已經把這種「英雄式的勝利」轉化成慈悲與智慧的展現,同時具有觀照內心的深刻意涵。

微笑,幸福恩多芬
微笑禪  那麼一般人的笑與佛的笑又有什麼不同?一般人可不可能擁有像佛菩薩那般安祥自在的微笑?對一般人而言,笑是內心「樂受」最真實的反映,純真的兒童嚐到甜甜的冰淇淋、運動選手在競賽中得到勝利時,自然而然會展現出笑容。這種因喜悅而來的笑,從生理科學的角度來看,似乎只是大腦與神經、肌肉的協調作用,沒什麼大學問;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卻未必如此簡單。
法鼓山紐約象岡道場的住持果醒法師認為,「人的臉部表情其實是內心的投射。」當一個人內心感受不到快樂時,臉上也難有笑容。尤其現代人面對生存競爭的壓力,人際關係變得冷漠,再加上過度的自我防衛,使得真心的、珍貴的笑容在許多人生活中蒸發不見。如何為不愛笑或笑不出來的現代人尋回珍貴的微笑,也成為需要關心的課題。
果醒法師以自身為例談過來人的經驗。法師從小個性開朗,活潑愛笑,但成年以後卻因各種壓力,一度失去燦爛的笑容。後來學了佛,繼而出家,在修行生活中體會到那份安定自在的感覺,終於慢慢拾回失落己久的微笑,現在的果醒法師更常以親切,溫暖的笑容感染周遭的人。法師認為保持笑容對身心有許多的好處,因此也在日常的開示與禪修課程中,不斷鼓勵禪眾多微笑,多多練習「微笑禪」。
微笑對身心的利益,更為當代醫學所肯定,根據醫學研究,微笑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名為「恩多芬」(Endorphine,又稱為腦內啡)的賀爾蒙,會讓人產生幸福感。而這種由人體自然產生的「幸福賀爾蒙」,經醫學證明具有抗憂鬱的效果,卻比藥物更健康、更安全。果醒法師就曾遇到一位患有憂鬱症的學員,在法師的鼓勵下禪修,並開始練習微笑,最後慢慢治癒了憂鬱症。此外,微笑在對治頭痛、失眠等身心困擾的效果顯著,並且可以增進心肺功能與增強抗體。因為微笑在醫療方面顯著的功效,使得近代甚而產生了結合生理學與心理學的「微笑學」。

知足喜悅讓煩惱歸零
知足常樂  微笑不僅對身心健康有好處,在禪修方面也有實質幫助。果醒法師認為,微笑對禪修來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放鬆。傳統的禪修方法如數息、隨息、止觀、默
照等,皆強調放鬆的重要,而近代更有國際知名的一行禪師,將微笑作為放鬆的輔助方法,融入傳統禪修的修行中。「吸氣,輕鬆地微笑;呼氣,輕鬆地微笑。」一行禪師不管在坐禪、經行,乃至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等開示中,都特別融入微笑的元素。他認為微笑一方面可以幫助禪修者卸除身上的負擔與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提起正念,使修行更得力。關於這一點果醒法師也深感認同。法師認為當微笑像漣漪一樣在身體裡慢開時,整個身體會隨之放鬆,使禪修者更快進入禪修的狀態。相對的,禪定中的安定自在,能讓禪修者自然而然展露笑容。由此可見微笑與禪修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微妙關係。
所以身為壓力大得笑不出來的現代人,如何重拾笑意,似乎也可以把微笑當作方法來看待。果醒法師認為人之所以會失去笑容,主要還是因為煩惱重。我們的心每天因為各種因緣不斷地產生變化,積累各種情緒,以至於煩惱多了,笑容卻少了。佛卻不然,佛的心就像一張白紙,不管畫上任何色彩,最後都能歸零,不會有絲毫痕跡留在心上。禪修就是要讓心變回白紙,讓煩惱歸零,也唯有如此,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滿足與喜悅,擁有和佛一樣的笑容。
帶著疑惑一腳踏進佛門的梁文道,也在多年的摸索後找到非常具有哲學意味的答案。他從哲學前輩關子尹的著作中領悟到,「微笑代表一種自制的距離,在生命中許多如窘迫、羞辱、悲傷、苦惱,和絕望等處境裡,微笑都透顯出一種超脫的可能。」梁文道認為,佛菩薩臉上的微笑,正代表着超脫於人世間情理的局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進退從容的智慧。
如果你也是想找回笑意的現代人,不妨來試試「微笑.禪」。

 摘自人生雜誌304期

 

 

 

 

arrow
arrow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