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電子賀卡400_0124  

目前分類:人生雜誌 (1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春芽  感恩病,讓我更懂慈悲

我從十三歲開始病,到現在五十多歲,病足四十多年,可說是一位「專業的病人」,出家後曾二度中風、暫時失明,後來更得了肝癌,今年(2015年)1月確診得了肺癌,兩次的心情都一樣──很突然。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  病,不煩惱

病苦,讓我重新體驗佛法   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細胞,佛教學者杜正民平常心以對,將住院治療當作「病禪十」,之後開始閱讀、整理「病相應」群經,從佛陀和弟子的一問一答中,重新省思學佛路,並依教勤修「病禪法」,在病苦中體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法喜,期許餘生努力實踐「病願行」。■ 杜正民(法鼓文理學院教授,前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

檢查出肝癌,對我來說,是個意外的禮物。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含苞待放  原諒,解開心頭千千結

原諒,涵蓋複雜的心理機轉,毫無脈絡可循,然而一旦踏上寬恕之路,會發現:破裂的關係不僅得以修補、轉化,身心也將從桎梏中重獲自由。

屢遭合夥人背叛、倒帳數千萬;被親生母親棄養;老闆總是口不擇言、當眾羞辱;另一半外遇不斷;遭情人潑硫酸;同儕間的霸凌,乃至族群間的衝突與殺戮……,看似風平浪靜的生命,埋藏許多我們不願面對卻真實發生的傷痛。無法言喻的憤怒與哀傷,如何撫平?受傷的心有痊癒的機會嗎?破裂的關係如何修補?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中石  受戒與受罪

許多人害怕受戒,因為很多事不能做,好像處處受到限制,常寬法師透過與「張信忠」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受了戒,選擇減少,煩惱也跟著少,記得要活受戒,不要活受罪。

2014年2月8至16日,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第11屆生命自覺營,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公案。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原諒379  原諒,好緣跟著亮!

原諒,心靈環保解瞋毒

現代人重視健康,知道為身體排毒,那心靈的貪、瞋、癡三毒呢?是否一旦受了傷害就懷恨在心,讓自己與他人都不得安寧?原諒,是排除瞋毒的療癒方法,心靈健康了,善緣就跟著來。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健法師,出家前就長期在法鼓山擔任義工,2005年有人與他分享《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自此常健法師就以誦《大懺悔文》為定課,至今不輟。這部《大懺悔文》不僅是法師修行實踐的指引,也是自利利人的安心法門。
自安安人的法寶

88佛「每天固定持誦《大懺悔文》一年以後,我出家的願真的圓滿了。」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健法師回憶,在2005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前,他在山上當義工時,偶然機緣之下遇到一位義工,與他分享持誦《大懺悔文》的心得;從那時起,他便以《大懺悔文》為早、晚課。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春遇見八十八佛(378)  遇見八十八佛,日日光明普照

禮《大懺悔文》,以覺行圓滿的諸佛為典範,照見自己的煩惱與習氣,隨文發心、皈依、禮佛、懺悔、發願、迴向,改過清淨、發願未來,光明普照生命的每一天。

每年新春,欣姿芳企業董事陳張惠雅都向家人「請假」,到寺院禮懺,「在諸佛的護佑之下,讓人心中感到很平安;當身體拜下那一刻,內心是真真實實地懺悔,可以體會到一種清淨、安定與歡喜。」這堂功課,一禮就是十年。沒有絢爛的煙火,無需喧鬧的歌舞,只是安靜地頂禮諸佛,每念一尊佛名,都讓人歡喜,在佛前懺悔所作所為,內心的幽暗也漸漸變得光明。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聖嚴法師在微笑光明與黑暗是相對的,人的光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內心有信心、有願心,對人有仁義、有慈悲,就是發了光。有人自身即能放光,為世界帶來光明,有人則是可以借光反光,縱然自己沒有光,只要有心,還是可以借光放光的。■聖嚴法師

淨化人心與淨化社會不是今天才需要,而是從人類開始有社會活動的時代就已經需要,也是釋迦牟尼佛時即已努力推展的一項運動;我們不但在臺灣,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因為我們需要清淨的人心和安定的社會。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戒~讓我更精進清淨

即使在多年後的今天,當想到受菩薩戒的那段期間,總仍是令我動容而久久不能自已。

 當時,聖嚴師父抱病猶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法師們不辭辛勞的殷切叮嚀、義工菩薩默默的奉獻護持、受戒同學們的虔誠精進,以及授戒時的隆重莊嚴。這種種感受,匯聚成一種無法言喻的巨大力量,雖然無形無相,但卻無所不在。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片:環顧您的居家環境,是雜亂無章還是井然有序?是堆滿了許多用不到的東西,還是被需要、喜愛的物品圍繞?-------------從心開始「斷、捨、離」■編輯室居家環境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動手整理居家物品前,首先要從思維模式開始整理起,不妨參考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從瑜伽道場習得的「斷捨離」觀念,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停止「加法生活」,「斷」除不需要的物品和欲望;以減法的原則「捨」棄不需要、不適合的物品,促進房子新陳代謝,打造舒適清爽的居家空間;最後將能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遠離不必要的欲望。當機立「斷」,嚴守關口俗話說:「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家之所以勝過任何地方,就是可以讓人放鬆身心,但如果堆滿家具、雜物,不僅輕鬆不起來,壓力反而更大吧!《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形容,就像只進不出的水壩會淤積,如果不加揀擇地放任物品進入家中,生活也會滯礙不通,一張開眼就感到龐大的壓力,陳年的雜物藏汙納垢,阻礙空氣流通,最困擾的是,真要找東西還找不到。所謂的「斷」,就是斷絕讓不需要的物品進入家中。在物質氾濫的時代,一不留神,家中就多了許多信件、試用品、免費贈品,還有逢年過節收到的禮品。更難以抗拒的是各種消費的陷阱,只要「限時」、「折扣」、「限量」的字樣一閃過眼簾,貪心一發芽,不知不覺就將過多的物品搬回家。原本家人活動交流的空間,全都被不需要的物品給占據了。因此,整理的第一步要從源頭下手,不接收不需要的物品,購物前也要三思,只添購必要的東西。面對各種誘惑,《心靈環保經濟學》作者果光法師認為,消費前可用聖嚴法師的「四要」來評估是「需要」還是「想要」,是否「能要」、「該要」。例如該買什麼?買多少?對於自己與他人身心是否有益?對於環境是否有影響?先停下來想一想,避免被貪欲牽著走。「捨」去多餘,活用資源除了把守源頭,另一方面還須「捨」棄雜物,因為如果不加取捨,即使房子再大,終有一天還是會爆滿。若環境簡潔,物品一目了然,不僅容易打掃,心也安定。但是要捨得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習慣抓取,又留戀過去、擔心未來,「還可以用」、「以後用得到」、「捨不得」的想法,總是會讓我們緊抓一堆東西,而迷失了自己實際的需求。比較有心的人,會想盡辦法將物品分門別類收納,但事實上,用不著的物品還是閒置一旁,愈堆愈多。所以,釋出物品是必要的。如何取捨物品呢?山下英子認為,必須將人、物關係的時間設定為「現在」,主軸設為「我」,而不是因為「物品」可以用而留著。依照這個原則來判斷,就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可以捨棄的。無法使用的物品就丟棄或回收再生,完好但真的用不著的,就轉贈或轉賣,讓需要它的人使用吧!家中只留最需要,用起來最舒服、最愉快的物品,生活品質更提昇。活動頻繁的法鼓山安和分院,面積不大卻需容納多人物品,即是透過定期分區整理維持環境的清爽整潔。針對「以後會用到」的迷思,監院果旭法師會將物品、文件一一設定保留期限,期限一過若真的沒用到,就與大眾結緣或銷毀。遠「離」欲望,鬆動我執透過外在的「斷」與「捨」,騰出居住空間,心靈層面也「離」開對物品執著,有助於減少根深柢固的我執。眾生的煩惱來源,就是認為有不變的我,甚至將物質世界中「我的」物品看成「我」,有了還要更多,稍受侵犯就怒氣沖天,衍生出貪愛、追求、比較、瞋恨。但是人死的時候,連身體都帶不走,何況是這些身外物?何苦緊抓著這些物品,加深我執呢?當我們願意送走長物,回歸當下的需求,不羈絆於過去,不擔憂未來,便淡化這樣的習性與痛苦。少欲、知足的快樂,將會像湧泉一樣源源不絕。(更多內容請見376期《人生》雜誌)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049環顧您的居家環境,是雜亂無章還是井然有序?是堆滿了許多用不到的東西,還是被需要、喜愛的物品圍繞?

從心開始「斷、捨、離」

居家環境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動手整理居家物品前,首先要從思維模式開始整理起,不妨參考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從瑜伽道場習得的「斷捨離」觀念,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停止「加法生活」,「斷」除不需要的物品和欲望;以減法的原則「捨」棄不需要、不適合的物品,促進房子新陳代謝,打造舒適清爽的居家空間;最後將能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遠離不必要的欲望。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纏出禪,歡喜做家事

繁瑣的家事是許多人眼中的「生活纏」,在佛教而言,卻是養身鍊心的好機會,尤其懂得了掃除的心要與方法,將環境當作鏡子、把心當作老師,做家事不再是理不清的葛藤,而是長養慈悲、智慧的歡喜修行。

年關將近,轉眼又是大掃除的時節;提起做家事,相信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且人人各有罩門:洗衣不摺衣、掃地不拖地,不愛洗碗、不刷馬桶,遑論清理廚房或整理衣櫃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日子,眼看堆在角落的置物箱「年年高升」……你準備好掃地、掃心地了嗎?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獻上一則師父配音的廣告為大家加油打氣!

​​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會APP,修行帶著走

二千六百年前,僧俗四眾於菩提樹下聽聞佛法的場景,隨著時光推移,不再限於一時一地。佛教團體積極回應時代需求,當代法會不僅能透過網路線上共修、填寫雲端牌位,法鼓山更率先開發法會APP應用程式,讓大眾將修行帶著走,精進用功不設限。

法鼓山今年已推廣四款法會APP──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法會。這四款法會APP,目前可在安卓作業系統(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使用,有繁、簡體版。(iOS作業系統隨後推出)

相片:法會APP,修行帶著走 二千六百年前,僧俗四眾於菩提樹下聽聞佛法的場景,隨著時光推移,不再限於一時一地。佛教團體積極回應時代需求,當代法會不僅能透過網路線上共修、填寫雲端牌位,法鼓山更率先開發法會APP應用程式,讓大眾將修行帶著走,精進用功不設限。 法鼓山今年已推廣四款法會APP──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法會。這四款法會APP,目前可在安卓作業系統(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使用,有繁、簡體版。(iOS作業系統隨後推出) 每款APP內容包括聖嚴法師文字及影音開示、法會儀軌介紹、前行功課,還有《人生》雜誌歷年來的相關專題,做為延伸閱讀,讓人可以完整地認識一場法會的結構與意義。其中,法會片段的影音,莊嚴的殿堂與梵唄,彷彿身歷其境。法會APP如同一個實用的隨身包,讓法會可以隨身帶著走,精進用功不設限。 (更多內容請見375期《人生》雜誌【法會共修,原來如此!】)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3974
每款APP內容包括聖嚴法師文字及影音開示、法會儀軌介紹、前行功課,還有《人生》雜誌歷年來的相關專題,做為延伸閱讀,讓人可以完整地認識一場法會的結構與意義。其中,法會片段的影音,莊嚴的殿堂與梵唄,彷彿身歷其境。法會APP如同一個實用的隨身包,讓法會可以隨身帶著走,精進用功不設限。

更多內容請見375期《人生》雜誌【法會共修,原來如此!】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會共修原來如此~維那法師,領眾梵唱

法會中,維那法師位在東單前方,以梵唄音聲帶領大眾行禮如儀,與共修的大眾息息相關。曾任法鼓山僧團維那師多年的常應法師,分享統籌法會的用心,在於做定課、多發願、多奉獻,修行處處有法喜。

「維那」是古代叢林的執事之一,掌理殿堂規矩和法會進行。演變至今,在法鼓山僧團有一些調整,只要是和梵唄、法器相關的工作,包括在佛事中領眾唱誦,排定年度法會時程,定儀軌、定板眼,都由「維那師」負責,屬僧團內部常態性的執事。而單一堂法會的悅眾,執掌大磬、舉腔的執事也叫維那,屬於臨時性的執事。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加法會,誦經、禮拜、供養、布施……,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許多人勤跑法會,卻只是有樣學樣而不解其意,充其量只是種植善根,實在可惜。一起來認識法會種種佛事背後的所以然吧!

相約法會,歡喜共修開智慧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選擇題:教訓與教育

教訓與教育有何差別?常寬法師難忘讀幼稚園時被老師罰站的經驗,時空轉移,自己當上幼稚園的電腦老師,遇到很酷的小女孩,他給的是教訓?還是教育呢?而佛教對眾生的教育,又是怎樣的方式呢?

■文/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是什麼?
「菩薩」的義涵究竟為何?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菩薩不是供人仰拜的偶像,「菩薩」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以種種身分和形相,在世間救苦救難,當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菩薩,他們就以那種形相,出現在他們身旁。

這期的專題是「菩薩在人間」,菩薩是什麼呢?今天分享聖嚴法師對「菩薩」的開示。------------------------------「菩薩」是什麼?編按「菩薩」的義涵究竟為何?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菩薩不是供人仰拜的偶像,「菩薩」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以種種身分和形相,在世間救苦救難,當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菩薩,他們就以那種形相,出現在他們身旁。■ 聖嚴法師菩薩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雖代表著佛與菩薩的莊嚴相,它的本身並不就是佛與菩薩。但是佛菩薩的偶像能讓我們供養禮拜,集中心念,表達虔誠懇切的信仰力。菩薩不是鬼神,只能短時間內和小範圍內顯靈異的是鬼,能在較長時期內及較大區域內顯現靈異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稱之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與佛菩薩的差別。佛菩薩不會希求人們對他的祭祀和回報,只有無條件地為眾生解救苦難,鬼神則對人們貪求報酬、祭祀血食等,以顯示他們的威力和榮耀。菩薩救濟眾生,可現種種身相,通常的顯示則和人一樣。所以菩薩和天仙也不同,求生天上的仙人,求長生不老,求肉身不壞,所謂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們一定的壽限,所以佛經中說,天人當有五種衰相現前時,即是天福享盡而要下墮之始。菩薩也和羅漢不同,羅漢是自求解脫生死煩惱,而達到不再受人間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薩是因自己有煩惱痛苦進而想到了一切眾生也會有煩惱痛苦,結果,菩薩一心幫助眾生脫離苦難,忘了他自己的苦難,並以為救眾生而受一切苦難為理所當然。菩薩現在家相的多,且十分莊嚴。不過,並不可說現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薩。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他們雖是在家人,有其事業、家眷,但其賺錢是為了弘法,有眷屬是為了度眾生。很多人以為受了菩薩戒以後的人就是菩薩,其實,菩薩戒只是一個形式,只表示從此以後要遵循菩薩道,如不能依照菩薩戒的精神,具有菩薩的心地,便只是虛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實。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為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菩薩不一定供在寺院裡,寺院裡供奉的乃是菩薩的聖像,菩薩精神與菩薩行的活動是在社會的眾生中,如果你存菩薩心、做菩薩事,你就是菩薩的化現。佛教講慈悲,慈悲即是淨化的愛心,是無限廣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條件的愛心,便是菩薩心地。菩薩行的推行,可依因緣的親疏厚薄而有先後與緩急之分,所以請諸位不要忘記你自己應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首先對國家、父母、師長、兄弟姊妹、子女,而後乃至於對社會大眾及一切眾生都以菩薩的行為對待。另有應該明白的一點,菩薩有「逆行」的法門。凡是打擊你、壓迫你、刺激你、欺負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來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薩。不要認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壓迫你的人是怨家。因為堅強的意志力,往往是從磨鍊中培養出來的,我們的體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艱苦的經驗來鍛鍊,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喪志。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佛為敵,即是逆行菩薩的一例,故在釋迦成佛之後,於《法華經》中,為之授記,說提婆達多於未來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也提到「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薩看一切仇敵怨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薩。不管各位信不信佛與菩薩,今天聽了這些話,若接受的話,便會在逆境之中微笑,在順境之時警惕。如果你能面對現實,接受順、逆二種環境的考驗,遠大的前程,便在等待著你。(摘錄自《佛教入門》之〈活菩薩〉)(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74期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3923)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片: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無論來自家庭、事業或生活……經常讓人喘不過氣,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助力?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聖嚴法師壓力或競爭,看來都是外在的環境,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人要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活得好,許多人說要培養「抗壓性」,但是更高明的方法,不是硬碰硬地抗拒,而是順勢化解、轉移迴避。「抗」有對抗的意思,如果弄得不好,就會兩敗俱傷,產生後座力。所以,我主張四兩撥千斤,好像打太極拳,避重就輕,化有為無,轉實為虛。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壓力其實是來自於自己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自己想要排除的,卻排除不了,因而取捨失據,這樣壓力就來了。所以,求不得很苦。但是,如果不去求、不去取呢?如果不正面抗拒而側身迴避呢?也就不苦了。迴避不了 側身走過去我的行事哲學是:已經有人做、大家搶著做的事,那我就不做;但如果是我不做就沒有人要做的、需要有人做的事,我就去做。如果迴避不了的,我就側身走過去。還有,如果大家搶破頭都要做的事,他們沒有看出怎麼做比較好,那我就做。如果別人看了,也學我這樣做,又來搶,沒關係,就放手讓人搶去,因為我已經又前進一步了,不用害怕有人來競爭。所以,我一直在人少的地方開路,常常是獨自一人努力,哪會有競爭呢?這叫「自知之明」,不叫「壓力」。舉例來說,法鼓山是最早興辦佛學研究所的,剛創辦的時候,臺灣只有這麼一家佛研所;後來,許多道場也覺得,辦佛研所的確是很重要,可以培養很多佛學人才,也紛紛開辦了各式的佛研所。國內的師生資源有限,佛研所卻愈辦愈多,我們是不是要關門呢?不用,我們可以再想別的路子—由國外多聘老師來,加強師資陣容,提高教學素質。結果,我們的佛研所既可以和國際交流,又可以跟上國際水平。資源共享 繼續往前走所以分享資源,並不是壞事,大家資源共享,但我們繼續往前走。競爭不一定是壓力,而是促使你向前的動力。如果你在原地不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別人爭有限的資源,那一定很痛苦。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看見壓力與競爭,別當成是壓力,可以當成是轉型的機會,可以成長、突破,轉化壓力為助力,你可以選另一條路,不必為了競爭,和別人擠破頭。好比說,人家都在吃辣椒,你也拚命去吃嗎?不用,你可以選擇別的食物。另外選一種最適合你的食物,豈不也可吃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在學校或辦公室裡,被別人視為假想敵,那很正常,代表你很優秀,應該覺得快樂才是。面對視你為競爭對手的同事,要用智慧化解,可以跟他當面談話,分享你的資源。也就是,不要把對手當做敵人,要做朋友,共享成果。(摘錄自聖嚴法師《紓壓禪》,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二○一四年十月出版)當苦難悄然來訪時,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迎向它、接待它、送走它?愛跳舞的年輕女孩廖智,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雙腿和女兒,身上的傷與心中的痛沒有使她喪志,反而將心中的愛化為行動,走向需要幫助的群眾。今天來看看「最美志願者」廖智的故事(2014法鼓山關懷生命獎智慧獎得主)。

 重獲新生,施比受有福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當所有人震驚悲傷之際,微博上一張「最美志願者」的照片,引起了許多驚歎的目光。一位面容清麗的女孩子,坐在災區路邊的瓦礫堆上,面無表情的她看得出連日的疲累。她是災後馬上進入災區志願服務的廖智,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一雙小腿是義肢,而奪走她雙腿的,不是別的,正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問:唐朝詩人王維有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千古傳誦。人們常用來自勉或勉勵他人,遇到逆境絕境時,把得失放下,也許會有新的局面產生。如果從禪的立場來看這句話,會是怎麼說呢?■ 聖嚴法師答: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他的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的是什麼?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有一個可能是該處為山泉的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個可能是下雨之後匯集而成的澗水在此地乾涸了。這個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處絕境時不要失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那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兩種境界在其中。第一種,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係,總有一天會下雨。◎回到初發心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對修行的方法、觀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棄。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如果用這種詩境來看待,處處會有活路的。(摘錄自《紓壓禪》,選自《聖嚴說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問:唐朝詩人王維有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千古傳誦。人們常用來自勉或勉勵他人,遇到逆境絕境時,把得失放下,也許會有新的局面產生。如果從禪的立場來看這句話,會是怎麼說呢?

■ 聖嚴法師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我有錢,我要幫助○○。」看到貧弱的人,我們難免會在錯身而過的當下興起這樣的念頭,不過幫助別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仔細留意,你我都可以找到著力點。

佛典中的人間菩薩~濟貧助弱的窮人須賴
佛說須賴經》中,佛教徒須賴是舍衛城裡最窮的人,人稱「國貧須賴」。他的生活,只能用一貧似水來形容。家裡的鍋碗都以樹葉權充,鋪茅草當座席,穿雜草編製的衣物,每日一餐,只吃少少的食物,過著少欲、知足的日子。

然而,須賴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活窘迫,鄰人送來衣食物品,他立刻分送給貧困的人,從來不為自己貯存積藏。他的行儀舉止,常保持莊重謙和,心中懷抱慈愛與關懷,整個國家的人都喜歡和他說話。須賴每天前往祇園精舍三次,向佛陀行頭面接足禮,聆聽開示;許多敬愛他、曾受他幫助的人,也都跟著他到精舍求法。

文章標籤

法鼓山中山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