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法鼓山,會是何種”面貌”呢?思考了幾天,覺得我學疏才淺,孤陋寡聞,想也想不出我想要的法鼓山面貌是如何?怎樣想都是侷限在我所處環境帶給我困擾所想出來解決後的願望,那種開闊的胸懷,世界大同的想法,覺得離我好遙遠,繼而想我怎
我心目中的法鼓山,會是何種”面貌”呢?思考了幾天,覺得我學疏才淺,孤陋寡聞,想也想不出我想要的法鼓山面貌是如何?怎樣想都是侷限在我所處環境帶給我困擾所想出來解決後的願望,那種開闊的胸懷,世界大同的想法,覺得離我好遙遠,繼而想我怎
102秋佛學初階中山班~結業式報導
初夏的梅雨季讓人有時會不自覺的煩躁起來,濕熱的天氣,擁擠的街道,車水馬龍伴著疲累卻疾步的人群,讓這座都市顯得格外的焦躁不安。電梯來到九樓,梯門開的剎那間沁涼來迎,中山精舍知客義工的微笑與聲聲阿彌陀佛讓人頓時沈靜安定,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般。
沒有平常上課前熱絡喧笑的交談,今天的教室反而安靜溫柔許多,大概是超級豐盛的藥石讓大家不自覺的集中精神在練習吃飯禪,品味每一道工作人員所細心準備的佳餚吧。 席間可以看到各小組組員們間輕聲地交談著,臉上展露著柔和的線條與溫馨的微笑,老老少少,整個教室就像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圍爐吃飯般,溫暖而祥和。
1.如果您已經在學佛了,請檢視一下,您是解、行(戒定慧)三學均衡發展?或有偏重?
解與行,我似乎較偏重於解。聽聞了許多的佛法,看似了解了很多,但就實踐來說還是常常沒做到,事後才來慚愧懺悔。也常常在懷疑慚愧懺悔對我有效嗎?會不會變成了例行公式,犯戒後慚愧懺悔一下,然後呢?過幾天又忘記了又再犯,然後又再慚愧懺悔一下,然後幾個小時後又忘記了。這真的有懺悔到嗎?
自己多是在不用腦時念佛,例如:走路、等車、煮飯、洗澡、打掃……時,邪念和惡念不至於有,因為自己平時幾乎不會有這些念頭,但若是雜念,那可就避免不了了。而雜念多是和自己最近在忙的事有關,比如前二天自己做了教學觀摩,在那之前必須要構思
上了課後才知道原來念佛也是有學問的,以前真的就只知道用口來唸佛或是默唸,心還是很雜亂,還自以為很厲害,心這麼散亂還可以唸佛,後來才知道那是散心念佛。這週開始讓自己練習專心念佛,讓自己能保持清楚自己念得每一句佛號,不要讓念頭有機會
可以插進來。不過有時候念著念著,一不留心念頭就偷偷得給竄了進來,一發現後趕快拉回來繼續專心念佛。念著念著,念到心安定處,似乎可以體驗到一心念佛的感覺。沒有任何的念頭就只是在每一句念的佛號上。至於無心念佛,現在似乎還沒有體會。
1.如果已經在學佛了,檢視一下自己是解行(戒定慧三學)均衡發展?或有偏重?
國父 孫中山先生有一篇文章說過-知難行易,藉以教育當時社會普遍認知革命跟革新的知易行難。就我而言,知難行也難,因為沒有知,我不會知道如何行;例如-若不知有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知專心一致念阿彌陀佛聖號即可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之前不起眼
前年底父親身體狀況不好住院,他一直在和我們說他是否只是在拖時間,等待在大陸工作的弟弟回家而已,我們想想或許是吧?因為他的確虛弱,大小便失禁,無法站立。在那段時間,我以我爸得角度體會他的心情,那不是很殘酷的一句話,等待死亡的來臨
因為我工作的屬性是在醫院領域也屬於服務業,面對的都是人。相對的每天面對的人各有特色;有的很客氣又有禮貌有的則不然。尤其這週服務的貴賓大多是陸客,都是來自大陸各省而且每個地方人文特質不同。其中有位貴賓安排某項檢查時恰巧醫師肚子不適
中山區勸募會員心靈茶會~心花朵朵開
中山辦事處為了持續對勸募會員的聯繫與關懷,繼4月26日的宜蘭之旅後,緊鑼密鼓地於5月23日舉辦了第一場的心靈茶會,雖然下了大雨,還是來了30位菩薩,比起報名時還多出了6位,可見大家出席的踴躍。召委劉定春師兄介紹活動的帶領人-潘壽英師姐。潘師姐先帶領大家觀賞照片,以便了解法鼓山體系的法會如何用「花」來佈置壇場、來莊嚴道場及供養三寶。照片中看到師父、方丈和尚及幾位資深師姐身影,感覺到特別的溫馨和親切。同時也分享到很多經典裡都有提到「花」,例:地藏經、藥師經、阿彌陀經...等等。
受報還願
以前就常聽到「父母、夫妻與子女是相欠債」這一句話,當時聽到這句話時很不以為然,因為以前未學佛前,是不信因果也不懂因果,但謹守著做人應有的本份,對父母是孝順、聽話、乖巧,很得父母的疼愛,我覺得與父母間的關係,比較是報恩吧,但我也
以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功德
您想泛遊藥師如來的功德船,依循正法在現世中逐願而成嗎?中山精舍於五月二十四日起,舉辦為期九天藥師經共修,並廣邀普羅大眾一同來修習藥師法門。
共修期間,正值五月入梅霖雨連旬,許多信眾不但不畏黏膩潮溼、陰晴不定的氣候,還紛紛把握因緣精進用功,有人帶著年邁的長者、有人邀約至親好友前來共霑法喜。大殿內每逢中午時分均座無虛席,尤其端午連假參與共修的信眾,更將精舍擠得水洩不通。眾人在常嘉法師帶領下,共同精進地誦經、持咒、聽聞佛法,藉此檢視身心、轉化觀念;以共修共聚的力量,淨化身心、增長福慧。
在看完師父的書之後,我就開始問自己要如何成為吸音板,有一天走在學校的樓梯口,聽到學生又在說髒話,當下我很生氣,可是忽然間又想起師父所說的吸音板,我告訴自己我沒聽到,按照我之前的個性,我一定會很生氣的想跟那學生說教一番,同時,我更
1、生活中如何練習「愛的不喜歡,不愛的不討厭」?
最近百貨公司週年慶照以往習性一定逛愛的禮物,自從上五堂正知見的課,唉!腦袋出現聖嚴師父言是「需要」還是「想要」,嘻-------;看見女兒行事不如預期,想起十二因緣某些蝴蝶效應,馬上不愛的不討厭,何必專注執著堅持呢!衝突少了、憤怒少了、親情和諧了。
1、試著以「因果因緣」的觀念,在本周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並描述事件過程。
之前在工作上遇到一個小冤家,她處理事情總是不說清楚,請她進一步說明,她就要我依權責自己處理,而我照我的想法處理了,她又覺得我沒有先知會她,對她不尊重,要我重新處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來來回回,光溝通就花了許多時間,超級沒有效率,所
「世尊的誕生至涅槃」的故事之前就有看過了,不過都是閱讀文字的描述,所以在閱讀時多了幾分自己想像的空間。這次在課堂上以影片的方式再次重溫這個故事,彷彿回到佛陀住世時追隨祂周遊弘法般。雖然不致於感動到落淚,但更堅信佛法的正知正見,也
生活中如何練習「愛的不喜歡,不愛的不討厭」?
愛或不愛的對象因應區分為與三世因緣果有、無關聯,如由因緣主導,而非自己掌握的人(泛指有生命的人或動物)與和因緣無關自己能主導的物質。兩者態度不同,如以物質舉例而言,我以前有喝酒,主要是享受那種氣氛,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
在十善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項目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三項,因為其餘各項,皆由此而生。
懺悔文中有句話讓我體驗很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使貪嗔癡」,若不貪心,怎會有偷竊的事情;若不癡心,怎會執著,怎會心生怨懟,又怎會口出惡言呢;若無嗔心,怎會有殺、盜、淫發生。
1、寫出您最期待的願望,您要用甚麼樣的因、緣來實現這個願望?
在没有上佛學班,尤其是上「因緣與因果」的課程之前,對於很多事情超乎預期的發生,或是不知未來會如何時,或是想未來會如何……,竟常想著求助鬼神、算命、廟宇問事等等。也多多少少做過這樣的事,還曾被騙呢。上了課才知道,原來三世因果/因緣是這樣來的。
1.如果你已經在學佛了,請檢視一下,您是解、行(戒定慧三學)均衡發展?或有偏重?
其實會來中山精舍上聖嚴書院初階佛學班,就是因為已經發現自己偏重於行,對於解的認知只來自於大法鼓及聖嚴師父的講經開示,可惜,聽聖嚴師父講經,自己的佛學根本沒有基礎,所以大多聽不懂,大法鼓節目所講又過於生活化,就是有談到佛學,也因為
當法師說出這個題目時,我第一個湧上的想法是總本山的觀音們,然後我就想到他們都有共同個特點,就是笑臉迎人,慈悲祥和給人一種安定與安心的氣質。然後我就試著問問自己,我也可以變成那樣嗎?很多人都說我笑起來很可愛,要我多笑,可是我發現我越長大越吝惜給加人笑臉了,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人,所以我應該先從笑臉做起,然後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讓自己變得更可愛。
從小媽媽就說我的心很軟,然後我也發現自己的心真的很軟,常常因為心軟讓自己更累,,甚至傷害自己也苦了別人,學習佛法後,發現我變得更有智慧了,處理事情不像